抗日获胜最关键的准备是什么?

蒋介石于孔祥熙去世时,赞颂其为抗日第一功臣,并重点指出其主持的交通建设“对于抗战成败关系之大,尤足称道” …[详细]

抗日准备的第一要务,是选择、建设可倚仗的“复兴基地”

“九一八事变”后、“七七事变”前,国民政府因不肯对日宣战,继续与日交涉,备受各界非议。但在当国者的角度,蒋介石的顾虑是:一者,当时“内政不能统一”;二者,中国国力与日本相差太大。故“贸然作战,那只有败亡而已”。①欲求胜算,不得不于全面对日开战之前,有通盘的计划与准备。

而此种通盘的计划与准备的首要之务,即是选择建设可倚仗的“复兴基地”。西北曾是第一个备选项。1932年初,国民政府曾一度决定“以长安为陪都,定名为西京,洛阳为行都”,欲“用西北作最后的长期的抵抗根据”②。但西北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又同苏联相邻,并不是最理想的后方;故随着西南诸省局势之变化,西北作为抗日复兴基地的重要性逐渐衰弱。

相比西北,无论是自身实力,还是地理位置,西南都更具优势,但长期以来为地方军阀所控制,国民政府无力规划。红军长征改变了这一状况。红军途经云贵地区时,蒋介石对刘湘、龙云等说:“国军马上就到,而且我们不想在你们这里打,因为不论胜负,对地方来说总是骚扰,我们要逼他们到陕西后就范。”③中央势力由此进入西南,使建设西南为后方复兴基地成为可能。

1935年,蒋介石视察西南,明确提出以“四川黔陕为核心、甘滇为后方”的复兴基地建设方针,并曰:“我们本部十八省那怕失去了十五省,只要川黔滇三省能够巩固无恙,一定可以战胜任何强敌……”④由此可知,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并非贸然,而是早有规划。

1936年6月27日,蒋介石与龙云在南京会面。龙云长期割据云南,不服从中央政令1936年6月27日,蒋介石与龙云在南京会面。龙云长期割据云南,不服从中央政令

建设“复兴基地”的第一要务,是交通建设

以西北、西南为后方复兴基地,其建设固然千头万绪,但首要之务,乃在交通建设——一者,战争所需之资源、兵员调配,仰赖交通甚巨;二者,国家经济实力短期内难以骤升,国防工业建设也非一朝一夕之功,故维系抗战之重心,乃在于寻求外交援助,而欲外援之物资、武器顺利进入中国,同样仰赖交通甚巨。且一旦战争爆发, 沿江沿海地区沦陷,外援物资必经陆路才能运抵,故国民政府自1934年起,即向陕甘青川黔五省拨付公路基金,积极筑路。1936年又实现了川、滇、黔、湘、陕五省公路联运。至抗战爆发前,西部各省公路建设共计34938公里。⑤

铁路方面,亦制定有“五年完成铁路网”计划,规划了西北、西南、东南三大铁路网。1937年3月,贯穿东西的陇海铁路全线通车,全程1229公里。关于陇海线的重要性,时人称:“倘论者以西北为中国之生命线,则陇海路为西北之生命线更为千真万确之事实”。抗战军兴后,陇海铁路在西北支援前线和前线向大后方撤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西南,有识者称,“一旦战事爆发,黄河以北必为切断,不如趁此中日局面未破,先预为规划西南各省铁路线”,国民政府因此计划营建湘黔、成渝铁路。⑥

交通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开发西北、西南计划的落实,经济建设亦甚有起色。以陕西为例,1931年前仅有工厂11家,资本总额约29.6万元;从1931年至1937年,因陇海铁路各段相继开通,对外交流更趋便利,新建工厂41家,资本总额857.7万元。⑦

交通建设,仅是国民政府对日备战的一各方面。其余如军事上规划防区、建立工事;经济上在湘、鄂、赣等中部省份建立新的工业中心等,亦同样在着手进行。但就重要性之权重而言,交通建设当居首位。故蒋介石于孔祥熙去世时,赞颂其为抗日第一功臣,并重点指出其主持的交通建设“对于抗战成败关系之大,尤足称道”:

“依照当时所定战略方针与经济政策,筹拨铁路公路建设经费为第一,在日本军阀向我大陆侵略之前,(孔庸之)协同交通等部,将粤汉铁路、浙赣铁路、湘桂黔铁路,以及陇海铁路——由河南观音堂至西安之线,如期完成;另并筹建成宾等重要干路,以及西南之粤、桂、湘、赣、黔、滇与西北之豫、陕、甘、晋、绥、宁、青,暨陇新各公路,均依照战略交通计划,一一完成,其对于抗战成败关系之大,尤足称道,……使我国以时间换空间,积小胜为大胜之战略,获得最后胜利者,实当时主持行政与财经责任之庸之先生之贡献为最大。”⑧

由是观之,国民政府“苦撑待变”之方略得以实现,蒋介石有机会“躲在峨眉山上”,非是无因。⑨

1945年9月,重庆各界举行庆祝抗战胜利大游行。1945年9月,重庆各界举行庆祝抗战胜利大游行。

注释:

①蒋介石:《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第285页、288页;②沈社荣:《蒋介石的西北战略观》,《固原师专学报 (社会 科学版)》第24卷第1期;③《蒋纬国口述自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第6页;④吴相湘《中国对日总体战略及若干重要会战》,浙江省中国国民党历史研究组(筹)编《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战场史料选编(第一册)》,第266页;⑤⑥田松:《南京圉民政府铁路战备研究(193I一1937)》,苏州大学硕士论文;⑦张用建:《艰难的变迁:抗战前十年中国西部工业发展研究》,四川大学博士论文;⑧蒋介石:《孔庸之先生事略》,转引自:郭荣年:《民国孔庸之先生祥熙年谱》,(台) 商务印书馆1981。⑨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页。

投票区

登录后投票将分享到:
杨津涛
+收听
提问

同步:

还能输入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