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教科书讲述14年抗战,有15点变化

新、旧教材有15处较大不同。 …[详细]
图:左,2017年投入使用的新版历史教材;右,旧版人教社历史教材图:左,2017年投入使用的新版历史教材;右,旧版人教社历史教材

2017年9月,教育部审定的统编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材正式投入使用。该套教材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首次应用“十四年抗战”观点。

同应用“八年抗战”观点编写的旧版历史教材相比(以2016年仍在使用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为参照对象),新教材对抗日战争的讲述,有什么变化?

总体变化:从3课变更为5课

抗日战争这一部分内容,集中于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讲述。

2016年使用的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下文简称“旧教材”),由“课程教材研究所和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通过。2017年的新版《中国历史》(8年级上册,下文简称“新教材”),由教育部组织编写,2017年由教育部审定通过。

旧教材第的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共3课(14~16课,第68~85页)。新教材第六单元同名,篇幅增为5课(18~22课,第85~108页)。

关于战争的具体介绍,旧教材只有《血肉铸长城》一课,新教材扩充为《正面战场的抗战》和《敌后战场的抗战》两课。新教材还将原本仅三段正文的《抗日战争的胜利》单列为了一课。

旧教材中有关“八年抗战”的表述旧教材中有关“八年抗战”的表述

具体内容:新、旧教材有15处较大不同

1、新教材将九一八事变作为“抗日战争的起点”

(1)关于“九一八”的标志性意义。旧教材的说法是:“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新教材做了大幅度的提升:“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局部抗战”的说法仍然保留,但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有所变化,具体表述是:“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2)关于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活动。新旧教材都讲到“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新教材增加表述:“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

(3)关于“一二九运动”。新教材增加了“华北危急与一二九运动”,这是旧教材中所没有的。具体描述是:“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着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4)关于第二次国共合作。该小节属于新增内容,为旧教材所无。新课文称:“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声明抗战立场,并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课文同时介绍了红军改编的历史。

新教材对于“九一八事变”的介绍新教材对于“九一八事变”的介绍

2、增加了对武汉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描述

(5)关于淞沪会战。旧教材中只有一句,“卢沟桥事变以后,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接着,又向南京进犯”。新教材详细介绍了会战的发生和经过,告知学生:“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具体到会战的发生过程,仍沿袭史学界的旧说:“1937年8月13日,日军一名军官带兵强行闯过上海虹桥机场警戒线,被中国守军击毙。日本以此为借口,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

(6)关于正面战场。新教材增加了对武汉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的介绍,称前者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失败”,后者“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新教材在“相关史事”栏目,介绍了花园口事件;在“知识拓展”栏目,介绍了远征军入缅作战。

关于花园口事件,新教材的表述侧重点放在其破坏作用上:“花园口决堤虽然迫使日军放弃了沿平汉铁路进攻武汉的计划,但给黄河下游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据不完全统计,此次花园口决堤,直接淹死、饿死群众即达89.3万多人,先后逃离家园者391万多人,淹没耕地2994.3万多亩,受灾面积达3省44县5.4万多平方千米,农工各业经济损失,以战前币值折算,超过10.9亿元。”

新教材所使用的上述数据是否准确,仍存争议。如“此次花园口决堤,直接淹死、饿死群众即达89.3万多人”一说,出自韩启桐、南钟万于1948年出版印行的《黄泛区的损害与善后救济》。该书统计的是从1938年至1947年黄泛区因黄泛而死亡的人数——该数据显然不能称之为“直接淹死、饿死”;该书的一些统计方式也存在争议,如关于安徽死亡人数的估算被认为过高,不合情理。新教材在使用这类数据时,具体表述的准确性,显然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关于远征军入缅作战,新教材介绍了仁安羌之战、戴安澜殉国、反攻滇缅公路等事件,侧重强调“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屡挫敌锋,沉重打击了日军,有力地支援了同盟国军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教材对第三次长沙会战的介绍新教材对第三次长沙会战的介绍

3、敌后战场增入了“狼牙山五壮士”

(7)关于平型关大捷。在旧教材中,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并列介绍,作为正面战场的一部分;新教材里,平型关大捷被放到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似乎不再将其视为太原会战的一部分。

(8)关于抗日根据地。新教材增加了“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这部分内容,介绍根据地“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不得安宁”。新教材赞颂“敌后战场涌现出许多抗日军民的英勇事迹”,并在“相关史事”栏目举了狼牙山五壮士的例子,赞扬他们“显示了中华儿女宁死不屈的伟大精神”。2016年的旧教材,没有介绍狼牙山五壮士。

(9)关于八路军东进。旧教材无此内容,新教材在“知识拓展”栏目介绍了“八路军挥师东进”,“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八路军三大主力师东进,气势如虹。”

新教材对于“狼牙山五壮士”的介绍新教材对于“狼牙山五壮士”的介绍

4、关于抗战的整体表述,新教材称“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

(10)关于“全民族坚持抗战”。这部分内容为新教材所加,介绍了日军的战略变化、汪精卫降日、皖南事变等内容。同时介绍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牺牲的将领,“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以及各行各业为抗日做出贡献的人们。在“相关史事”专栏,增加介绍了马本斋的回民义勇队,称其是“中共领导下的一支少数民族抗日武装力量。”

(11)关于中共七大。这是新教材新加内容,赞扬“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12)关于“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旧教材对此只提及中共领导的局部反攻、美国投掷原子弹及苏联对日宣战等内容,新教材增加“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

(13)关于对抗战的整体表述。旧教材的说法,“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新教材说,“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特别是8年全民族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

新教材有关“十四年抗战”的整体描述新教材有关“十四年抗战”的整体描述

5、关于抗战胜利,新教材指明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

(14)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这一部分为旧教材所没有。新教材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15)关于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新教材总结说:“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旧教材无此内容。

图:旧教材中对抗战胜利原因、意义的介绍,内容很少图:旧教材中对抗战胜利原因、意义的介绍,内容很少

注释:本文对照,依据《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2006年3月第二版,2015年印刷)、《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7月第一版)。

投票区

杨津涛
+收听

同步:

还能输入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