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和尚携女开房”的真亵渎

去酒店开房,去银行存巨额现金,在地铁公然喝酒,在公共场所搂抱,两个身穿僧袍的“和尚”,他们到底想干什么?这个问题还有待公安机关查清。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两个人都是冒充的“和尚”。…[详细]

 

几天来,这对所谓的“和尚兄弟”靠着其荒诞的行为在网络上“走红”,也让许多人感到非常愤慨。这无疑是对佛门的不敬和亵渎。

而在表示愤慨的同时,许多人也在反思近年来各种打着佛门旗号招摇撞骗的例子,甚至还指出,有寺庙直接被承包给了私人。到底假“和尚”背后引出了什么真问题呢?

今日话题这两张照片让人们愤慨不已

2012-04-12 第 2034

今日话题
真问题:佛门不清净,被骗子们缠身
全国假僧尼是真僧尼的三倍

假冒佛教、僧人四大骗术揭秘

重庆华岩寺方丈道坚法师直面过许多假和尚或假借佛教之名的骗子,累计打假近三十人。他专门写文总结了冒充佛门弟子的四大骗术:

一、经济搭台,宗教唱戏,公司办寺院骗取钱财

在这些假办的寺庙中,收高价门票、烧高价香,让人冒充大师给看手相、收钱“消灾解难”的例子比比皆是。

二、以集资建庙为名,骗取善款

号称自己拿到了办寺庙的“批文”,甚至提出利益均沾,“请君入瓮”。

三、假冒僧尼,沿街化缘踩点,乘机或骗或偷

据道坚法师保守估计,全国假冒僧尼人数约达五、六十万之众,而中国佛教三大语系出家人总数约二十万人,假冒伪劣是出家人的三倍之数,其恶劣影响可见一斑。

四、附佛之名,行诈骗之实

这一类品种繁多,随着时代而不断“推陈出新”。…[详细]

佛门为何不清净?
少林寺的商业化为许多人诟病

表面上,一些正规寺庙的商业化让骗子嗅到“商机”

1993年,云南省宜良县政府将岩泉寺划归到寺庙所在的蓬莱乡金星办事处(后改为匡远街道办事处金星村委会)。该办事处对寺庙进行了“娱乐化”改建。从此,这座寺庙成为了以商业化经营为目的的场所。“效益”很好。

“香饽饽”引来了私人老板,2004年,该老板以每年220万的价格承包了寺庙。

本来一个正规的有几百年历史的寺庙就堕落成为了一个“骗子集中营”。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寺庙的商业化中最有名的还是少林寺,有记者曾调查发现,少林寺甚至在当地工商部门注册了五家公司,产业链相当广。

既然商业化,就肯定有“商机”在。少林寺的热门跟武侠热关系更大。但是,普遍而言,近二三十年来,许多寺庙门口越来越挤,前来拜谒的人越来越多。有些有钱人甚至愿意花上百万去获得一些名寺大年初一“头柱香”的“上香权”。有了如此庞大的市场,骗子们自然就要往里钻。…[详细]

“商机”的根源:宗教复苏,但是许多“信徒”还是很迷信

算命、卜卦、“消灾解难”的化解法……这些都是一些过度商业化的寺庙和行骗的假“和尚”们常用的手段。而这也说明了许多人和佛门“结缘”其实出自非常功利性的现实目的——希望通过一些金钱或者活动来换取现世的利益。

事实上,自古以来,中国宗教的民间传播就是和习俗、迷信结合在一起的。许多古代老百姓都对宗教寄予一种强烈的现实期望。究其根本原因,当大部分百姓长期处于社会政治专制、生产条件和能力低下、知识水平不足的状况下, 他们只能着眼于实际的生活,而无法想得长远,没可能去认真思考人的终极意义。现实幸福的获得, 对于他们来说, 是更为急切希望被兑现的事情。而纯粹的迷信活动太现实可感、具体有限, 缺乏给人以无限希望的可能。“最好”的模式是迷信与宗教结合在一起,人们既想在宗教中满足对各种美好东西追求的愿望, 又想通过迷信活动, 借得超人间、超自然的力量来助美梦成真。

在这样的情形下,佛教在传入中国时就不得不本土化,这样才能易于被人们接受。不过,也是从清朝开始,佛教才非常“迷信化”。有学者研究称,从清代后期开始,佛教的社会形象与日俱下。迷信低俗几乎成了佛教的唯一特点,腐败堕落几乎成了僧人的共性。所以晚晴时,湖广总督张之洞试图没收70%的寺产来兴办新学。

而来到现代,在改革开放后,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多,可是因为种种不透明、灰色利益链,充满着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的人们还是摒弃不了千百年以来的迷信思想,相反还为之“添砖加瓦”。同时,在越来越拜金的社会里,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是狂热的,因此在宗教信仰这件事上也显得特别物质化。所以,有学者认为, 中国宗教复兴中最突出的表现, 却是在宗教名义下肆意流行的各种迷信活动。不仅许多宗教寺庙、观堂成了迷信活动进行的场所, 而且打着各种宗教名义的粗俗的迷信书籍充斥市面, 部分的宗教神职人员不做宣道教化的工作, 相反成了民间迷信活动的主持。(参考:《李兰芬:对现今中国宗教一种特殊现象的分析——兼谈历史上中国宗教与习俗迷信活动的关系》,开放时代,97.6)

有数据为证,来自美国普度大学的一份报告指出,剔除那些明确认同某种制度型宗教的信仰者之外,中国有1.45亿人相信风水,1.41亿人相信财神,3.62亿人曾在12个月内算过命或看过相。

需求决定了“商机”。…[详细]

“商机”的背后:佛门处于被动地位,被多方利益“主宰”

云南岩泉寺是被当地街道办事处承包出去的,它的产权被划给了街道办事处,寺庙本身就只能听从街道办事处的命令。

少林寺其实也并不那么自主,释永信曾经多次公开说过,少林寺的门票收入被和少林景区捆绑,他们只能分到三成。闹得沸沸扬扬的少林“被上市”事件其实也是由当地政府在主导。

佛门资源成为了一块很大的蛋糕,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商贾百姓……多方利益都希望能染指。

在这样的情况下,骗子们也趁虚而入,因为准入门槛低,机制混乱,才尤其好“浑水摸鱼”。…[详细]

佛门到底该如何入世?
托钵僧可能在中国社会无法长期存在

基本层次:寺庙需要生存,“自给自足”,生财有方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这句有名的诗词描绘了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兴旺。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佛教寺院开始占有大量土地田产,经营土地,从事农业,成为社会经济关系中的大土地占有者。

在1949年以前,寺庙都主要依靠收取地租,以维持经费开支。此外,还有看管香火、应赴香火、应赴经忏、信众布施、放高利贷,在寺观中经营商品、房屋出租等。

佛陀创教之初,反对僧人捉持金银、积蓄财富。要求僧人托钵乞食,岩居穴处,云游修行,以正涅架之境。随着僧人队伍的扩大,游行乞食的制度难以实行。于是僧人固定居所——寺院一一也就随之形成。信众对寺院僧尼们的布施逐渐由日常生活用品的布施发展到土地山林等生产资料的布施,从而形成了寺庙经济。(参考:《罗莉:论寺庙经济》,2003)

可以看出,寺庙在古代其实也和“商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而这样的联系,主要是因为寺庙需要生存下去,他们的主要经营资源就是土地。

近年来也有人提出来,让佛门回归最原始的本质,比如,某寺庙率先不设“功德箱”,僧侣严格奉行早期佛教戒律中的托钵乞食、穿百衲衣、日中一食和不直接手拿信徒捐献的金钱等多项标准遵戒行为。这让广大民众都非常敬佩。

然而,台湾学者江灿腾指出,佛教在中国的历史传播经验,已超过一千六百年以上,早已证明:原始佛教托钵僧的修行方式,在中国社会是无法长期存在的。因为一旦“乞食”的托钵僧人数增多,社会的负担就会沉重,于是当社会经济衰退、民众生活困顿时,批评“乞食”的托钵僧为社会“寄生虫”的声浪就会出现。所以,如何财务独立和自主的问题,若没有在出家之前先设法解决,终归是会陷于僧团难以长期为继的状况。

总之,佛门入世一个最为基本的方面就是需要“自给自足”。…[详细]

高级层次:关怀社会大众,兴办慈善事业,散财有道

“我佛慈悲”,“出家人以慈悲为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等语句在中国几乎人人都知道。佛教的解脱道,不但要求戒、定、慧“三学”兼备,而且要有“大悲心”,也就是要有对社会性的人或事的关注。中国佛教一向以慈悲为怀,在古代便有施食、悲田养病坊、客舍等社会慈善设施。不过当时的慈善事业以寺院为单位,规模较小,而且无长期计划。而近百年来,中国僧侣的宗教典范追寻,都是解行兼备和入世济度的。

所谓的关怀大众,既包括精神上的洗礼,也包括物质上的慈善行为。事实上在西方,从中世纪开始,教会就是慈善的顶梁柱。中国近代受基督教的影响,开始进行各种社会化的慈善公益事业。如园瑛法师1918年在福建泉州开元寺创办佛教幼儿园,自任园长,收容孤儿,免费提供衣、食、住院、用,并在儿童成年后提供教育。1923年,他亲往南洋募得巨款,作为举办慈儿院基金。20年间,共培养1000余人。他还在各地设立佛教工厂、农场、林场,重兴工禅、农禅、林禅之风,鼓励僧侣用劳动养活自己,收入有余,还可兴办济世扶贫的公益事业。

而在现代,台湾证严法师的慈济功德会和星云法师的佛光山都是佛教入世做慈善的好例子。关键在于,怀着一颗慈悲心,救度世人、弘扬善行。同时,这些寺庙的账目也是清清白白,让信徒心中有数。其实大陆地区也有寺庙早在这样做。比如有人举例说,1998年去厦门某寺庙捐款100,结果接收捐款的和尚主动出示了收据,并附赠一张该寺庙的上一年度的详细财务报表。…[详细]

佛门“清净入世”的最大障碍

“假和尚”事件之后,不少人都提出公权力应该加强对佛教事业的监管,甚至成立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和经营寺庙产业。这样行吗?

僧尼的“身份证”叫作“度牒”,大概是从唐朝开始正式出现的。“度牒”是由国家来颁发,不然就是“私度”,是不被国家承认的。当僧侣可以逃避税负徭役,所以“度牒”很抢手。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最早在唐中宗景龙二年就已经有了度牒买卖。僧籍和官职一样都是人们追求的对象,只是买僧籍比买个官位花费要少。

“安史之乱”导致朝廷形势危急,结果朝廷直接就卖“度牒”来填补军需。中唐以后,地方节度使也开始卖“度牒”来赚钱。到了宋朝,“度牒”买卖制度就更盛行了。甚至一些有钱人也参与其中。

其结果是,宋朝时候僧尼非常多,一些贫穷但一心向佛的人反而无法遁入空门,一些作奸犯科者反而利用了“度牒”逍遥法外,据《长编》卷189记载:“京师僧寺多招纳无赖游民为弟子,或藏匿亡命奸人。”“酒和尚”、“肉和尚”、“花和尚”……比比皆是。持伪造的“度牒”招摇撞骗的人也有。…[详细]

这个例子告诉世人,当宗教被人为剥离了神圣性,而被作为了一种世俗性的资源去垄断的时候,对宗教自身的声誉而言是非常打击的,同时,这里面就会产生太大的寻租空间。所以,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会来管理、经营寺院资产会是个好办法吗?可能状况比现在还要糟糕。

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馆长圆持法师曾经指出,“佛教界失掉了对寺院的话语权,支配权更无从谈起”这是寺庙被承包乱象的一大主要原因。

如果信仰被当作了一种垄断性的世俗资源,那么寻租空间实在太大,也太容易造成乱象。这也是佛门清净“清净入世”最大的障碍。


入世并不代表就是功利或者世俗,相反,“慈悲为怀”的入世是圣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让宗教保持神圣性,不被当作世俗的经济资源。

资料区 怎样用手机浏览今日话题

相关专题

灵修因何流行

精神生活贫乏往往是他们共同的特征…[详细]

相关专题

少林寺资产几何

坐拥四十余家海外公司…[详细]

相关专题

李神仙没那么简单

李神仙除了修生养性外,是否有肮脏勾当…[详细]

投票区

新闻立场
你怎么看“和尚兄弟”?
很痛恨
无所谓
0%
0%
专题调查
加载中...

互动区

读者来信
CSTX:警惕父爱专题是网络暴力
汤勇波:自中国的研究论文有着极...
袁文良:回家过中秋
张妍文:慈善的过度娱乐化是慈善的...
美丽中国:莫让公款行贿打法律“擦...
越洋:关于“产妇之死”专题的意见
蔡平:冰桶挑战是被绑架的宣传工具
chenxiaohong: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完...
如颠如狂:再讨论谁来为产妇负责
不老松:医院尽力则不为产妇负责
我要写信
编辑手记
谌旭彬:三论岳飞绝不是“民族英雄”
刘彦伟:航班延误,有苦该向谁诉
王杨:几个关于婴儿喂养的误区
谌旭彬:评毛泽东的一篇“优秀”作文
刘彦伟:“死老虎”王立军该怎么...
更多
今日话题·历史版
第900期:刘备称王,如何处理与关羽的关系
第900期:刘备称王,如何处理与关羽的关系
实时互动

010-82155158 wangyang019@qq.com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网评论频道

本期责编:王杨


网友评论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