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应该怎样调整

前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详细]

会议认为,为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有必要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修改。

 

据有关人士分析,个税起征点有望从2000元上调到3000元,这是今年两会前夕传来的第一个好消息,但也许还应该更好……

个人所得税一直是舆论焦点

2011-03-03 第 1582

今日话题
个人所得税的问题是穷人交得太多
个人所得税与每个人切身相关

个税,从贵族税变成大众税

1980年9月,中国公布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税法》,这是中国第一部个人所得税法。当时的个税起征点是800元,这是一个典型的面向高收入者的税收,当时月收入能够达到800元起征标准的中国公民少而又少,那一年全国个人所得税的总收入是16万元,1986年,个税起征点降低到400元,后来又恢复到800元。

老百姓的收入逐渐追上了个税起征点,2000年中国的个人所得税达到500亿元,不过也仅占当时GDP的0.57%,不过这一数字迅速上涨,到2001年全国个人所得税收入达到995.99亿,比2000年的500亿几乎增长了100%。

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共调整过两次。一次是2006年,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第二次是2008年,从1600元调整到2000元,这两个免征额都接近甚至低于当时的平均工资水平,由此个人所得税不再是80年代的贵族税收,而变成了一个针对工薪阶层普遍征收的税种。根据财政部税政司去年2月公布的我国《2009年税收收入增长的结构性分析》报告,2009年我国税收总收入为59514.7亿元,个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6.64%。 …[详细]

穷人不应成为主要负税群体

财政部的分析报告还显示,工薪所得个税收入为2483.09亿元,占个税收入的比重约为63%。而2010年第一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2754元,远高于2000元的个税起征点。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工薪阶层是承担税赋的主要群体。

而在国外,个税并不是一项主要针对工薪阶层和中等收入群体的税收,美国税收政策中心的评估报告指出,2009年美国共计有47%的家庭不用缴纳联邦个人所得税。05年的美国税收负担报表显示,占美国人口1%的最高收入家庭承担了21.5%的个税,而平均收入在18万美元以上的次高收入家庭承担了64.3%的个税,也就是说,美国85%的个税,是由高收入家庭承担的。另一项统计表明,美国平均年收入36万美元以上的富裕家庭,缴付了联邦政府个人所得税总收入的73%——他们大多不是工薪阶层。…[详细]

中国富人为何少交税
在美国,偷税漏税对个人非常不利

中国富人确实交得太少

美国2009财年个人所得税在9000亿美元以上,占政府收入将近一半。美国2009年的GDP为14.8万亿美元,而中国同期的GDP为5.17万亿,按照这个比例计算,中国应该有3000亿美元的个税,但中国2009年个税收入只有4000亿人民币,合600多亿美元,中国为何个税收入如此之低?

考虑到美国9000亿美元个税绝大多数是富人在交税,而中国这600多亿美元其中一大半还是工薪阶层贡献的,而中国的富人虽然不如美国多,但是中国的基尼系数甚至大于美国,可见中国富人占有财富的比例并不低于美国,因此我们不难得出“中国富人在偷税”的结论,但对富人的征税为何那么难?中国税务部门可以实现每年20%以上的个人所得税增长,为何偏偏就征不了富人的税? …[详细]

但实际上对富人也不是想收就收

无可否认,中国的个税征受很可能存在对高收入者“监控不严”,造成很多高收入者实际上瞒报收入,但另一方面,其实从高收入者那里收税也不是想收就收。

按照法律规定,中国月收入十万以上的人,其超出十万的部分需要缴纳45%的个人所得税。这一税率不可谓不高,然而企业所得税的上限也才25%,因此大部分企业老板不会真的缴纳这么多,他们会把自己的个人收入变成企业收入,按照25%的税率来交税。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能让高收入者交更多的税吗?显然不会,他们最多只交25%的企业所得税,即使把45%改成90%,对他们也没有任何意义。

而如果大幅上调企业所得税,例如把25%也上升到45%,则同样不通,因为这样一来,小老板就会失去创业的热情,他们也许去给别人做经理人更划得来一些,至少风险更小,而大老板们会把母公司转移到别的税率较低的地方去,最终结果是本地财政收入和经济活跃度都蒙受损失。因此也可以说,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其实也是有“上限”的。 …[详细]

为了增税,我们采用了其他选择

没法从富人那里收更多的税,又要提高税收,就剩下两个办法,一是提高那些靠工资收入为生的中等收入人群的交税比例——反正他们不会为了避税而不上班,也很难跑到低税的地方去;二是增加间接税比例,让人们虽然不直接交税,但是交更多的增值税,营业税,关税——间接税的优点就是,交税的人并不是真正承担这些税收的人,他可以把这些税转嫁给别人。这两个办法不太好,但要达到增税的目标,也没有太多的选择。

比个税问题更重要的是税制改革
印花税,打响了独立战争

我们的直接税多,其实间接税更多

税可以分为两种,直接税和间接税。顾名思义,直接税是指纳税义务人同时是税收的实际负担人,纳税人不能或不便于把税收负担转嫁给别人的税种,个人所得税,房产税,都是直接税。而间接税则是指纳税义务人不是税收的实际负担人,纳税义务人能够用提高价格或提高收费标准等方法把税收负担转嫁给别人的税种,关税、消费税、营业税、增值税都是间接税——进口汽车为什么贵?看上去是汽车公司在交关税,实际上交关税的是购买者。

我们的间接税有多少?2010年国内增值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29%,进口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17%,营业税收入占比重为15.2%,国内消费税比重为8.3%,这几项大的间接税就占到了税收的70%,此外还应该加上开发商给政府缴纳的2.7万亿土地转让金,那可是实实在在转嫁到购房者头上的。

相比之下,占税收总额6.6%的个人所得税算什么呢? …[详细]

他们的间接税为什么这么少

而在发达国家,则与我们的情况完全相反,直接税一般都占有绝对大的比重。前文说过,美国政府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来自个人所得税,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料,在32个发达国家,直接税收入(包括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障税、工薪税和财产税)所占比重2005年平均为68.1%,间接税(货物和劳务税)为31.9%。

西方国家不喜欢间接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间接税是可以转嫁的。关税和增值税的转嫁性显而易见,其实人们以为消费税是在向消费者收税,实际上,任何发生在交易行为中的征税,无论卖家还是买家纳税,都是对交易双方的征税,至于谁承担的税负更高,完全是由双方的刚性来决定。如果一件衬衣要征十元钱的税,那么当消费者更需要买这件衬衣的时候,他会交税买走这件衣服,而当销售者更需要卖掉它的时候,他会减价十元钱,自己承担交税的损失。同理,甚至对奢侈品的征税也不逃脱这一规律,那些对钻石和游艇的征税,由于这些奢侈品并非买家必须购买,实际上由它的生产者承担了这些税收。

因此经济学家认为,除了所得税和遗产税,所有的税收都是在向穷人收税。也因此,用直接税代替间接税,可以让穷人少在不知不觉中交税,有利于社会公平。 …[详细]

不“痛苦”的税种不是好税种

据说中国的“纳税痛苦指数”高居世界前列,实际上,以实际纳税水平来看,中国的纳税“痛苦”远远没有达到与实际纳税水平相匹配的程度,而降低我们痛苦的主要原因就是间接税。

只要税收可以像击鼓传花一样传给他人,往往就不会导致老百姓的抗议。英王向北美征税是自来就有的事情。但那些税都是间接税,1763年英王试图征收印花税,就惹得美国人打响了独立战争,因为印花税是一种无法转嫁的直接税。

税法专家北野弘久指出,在间接税的情况下,纳税人作为主权者享有监督、控制租税国家的权利,并承担义务这样的宪政理念“几乎不可能存在”。约翰.S.密尔则认为,如果所有税都是直接税,人们对税收的感觉会强烈得多,监督政府的动力也要强得多。直接税让人更痛苦,却也让人明白,养一个政府很费钱,所以必须好好的监督它。 …[详细]


总结一下:1,不要为加税叫好,即使加的是奢侈品税。2,请少征一些税,不仅仅是少征一些个人所得税。

资料区

相关专题

七问“馒头税”

馒头因为税收变贵了,馒头却没有更加安全和营养…[详细]

相关专题

房产税劫富济贫?

房产税的征收其实剑指劫富济贫,但真的可以做到吗?…[详细]

相关专题

给征税热降降温

增税或设立某种新税成为代表委员提案热点…[详细]

投票区

专题调查
加载中...

互动区

读者来信
CSTX:警惕父爱专题是网络暴力
汤勇波:自中国的研究论文有着极...
袁文良:回家过中秋
张妍文:慈善的过度娱乐化是慈善的...
美丽中国:莫让公款行贿打法律“擦...
越洋:关于“产妇之死”专题的意见
蔡平:冰桶挑战是被绑架的宣传工具
chenxiaohong: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完...
如颠如狂:再讨论谁来为产妇负责
不老松:医院尽力则不为产妇负责
我要写信
编辑手记
谌旭彬:三论岳飞绝不是“民族英雄”
刘彦伟:航班延误,有苦该向谁诉
王杨:几个关于婴儿喂养的误区
更多
实时互动
收听微博

010-62671282 10890700@qq.com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网评论频道

本期责编:郑褚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