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853年被赶出长沙与左宗棠毫无关系

[摘要]骆秉章见曾国藩被凌辱得差不多了,别真的给整死了,他才从一墙之隔的巡抚衙门发布命令让兵乱士兵回营了。

“英雄征服世界,圣人征服自我”,我自己编句话“影帝虽可骗人,无法蒙人一世”。英雄往往是有性格的人,圣人则是湮灭自我性格的人,影帝则两者兼具。英雄是利用自己的性格不断地打败他的敌人,圣人则是根据环境而变化不断地抑制自己的性格,影帝则像狐狸一样迷惑他人。今天我们先主要聊聊曾国藩。

(1)曾国藩成为“职场圣人”的三个条件之揣摩上意

曾国藩自晚清一直到如今,都被奉为“官场楷模”,人们之所以称其为“圣人”就是他把自己曾经的大脾气,变成极强的自我“忍耐”。曾国藩写的书也被称为“官场圣经”,更有一些人称其为“圣人”,还有人说明清只有有一个半圣人——王阳明是一个,曾国藩算半个。

曾国藩的脾气也曾很大,但通过“京官”和面对地方大员地攻击,他逐渐战胜了自己的性格,不断地理解到“封建官场之道”。

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官场圣人”,一靠有一位“官场老油条”作为老师。他的老师穆彰阿,以善于“揣摩上意”著称,权倾天下20余年,诬陷林则徐,坚决主张议和。

二者京官的14年生活。他从1838年考中进士后进入翰林院起,便与一些“一辈子”都在和“皇帝”打交道的“官场老油条”混在一起,直到1852年丁母忧回到家乡并于1853年组建“湘军”止,“京官”的标签和思维特点融入其基因内。

京官能够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不显山不露水,每经一事必要揣摩上意之后按皇帝的思想去做,最终必然“芝麻开花节节高”!在穆彰阿地言传身教下,曾国藩的官位也是越来越高,成为湖南官场的楷模。

1851年,洪秀全发动太平军起义,曾国藩虽然上书《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直指咸丰帝过失,但也是曾国藩知道咸丰这个人是个想做事的人——哪个想天下太平的皇帝不想平灭农民起义?不想听真话?所以,曾国藩的作为并没有逃出“揣摩上意”的范畴。

(2)左宗棠强大的人脉关系,让其成为湖南人才的核心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被骆秉章教训。

当曾国藩组建“湘军”的时候,曾国藩的“脾气”仍然没有消失,而是像许多“京官”下乡时的那样,“我是京官天天跟皇上在一起,尔等芝麻绿豆的小官儿都得听我的”,结果得罪了诸多好友、同僚,其中就有骆秉章。

许多人都知道,骆秉章任湖南巡抚期间,左宗棠是他的师爷,骆秉章早就从贺长龄、贺熙龄、前任湖南巡抚张亮基等人的嘴中听过左宗棠的大名。骆秉章更知道,陶澍、贺熙龄两位竟然都是左宗棠的儿女亲家。

贺氏兄弟一个当到了巡抚,一个主管省教育工作的学政,对于湖南人才地培养非常关键。毫不夸张地说,太平天国时期湖南籍一半儿人才都出自贺氏兄弟的门下。你想搞好与湖南当地人的关系,就需要找到贺氏兄弟门生中的关键人物。

左宗棠既是贺氏兄弟的门生,又是他们兄弟的“亲家”,贺熙龄的女儿嫁给了左宗棠的儿子。当骆秉章一与左宗棠接触,骆秉章就立刻将巡抚大权“交”给了左宗棠。

因此,就有一些人误认为曾国藩被骆秉章赶出长沙,期间也有左宗棠在其中起过作用。这是错误的。因为,曾国藩被赶出长沙是在1853年,而那时左宗棠跟随张亮基去湖北任代理湖广总督了,等张亮基调任山东巡抚后,左宗棠又回到老家隐居,没有去湖南幕府。因此,1853年八月发生的那件直接迫使曾国藩离开长沙的“永顺兵乱事件”与左宗棠是无关的。

(3)左宗棠与赶走曾国藩毫无关系

咸丰四年(1854年)三月间,曾国藩还曾写信邀请左宗棠去他的幕府,左宗棠婉拒。其后,左宗棠才进入骆秉章幕府。

但曾国藩和左宗棠之间也确实有不愉快的事件发生。例如曾国藩为了抓军饷,曾经逼迫富人掏钱,抓了左宗棠的大女婿、湖南官场崛起的关键人物和林则徐的伯乐——两广总督陶澍之子陶桄。

左宗棠曾写信给曾国藩,陶澍一生清廉除了工资和养廉银外一切陋规不收,虽然家有余财但那都是陶澍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根本算不上有钱人。可曾国藩对此一点儿面子也不给。

再加上曾国藩自恃“上面来的人”,四处插手湖南军事,因此,骆秉章在上任之初就和曾国藩不合。就是几步的距离,骆秉章都没有去见曾国藩。曾国藩对骆秉章也是并不尊敬。为此,咸丰三年八月六日,湖南绿营提督鲍起豹挑动绿营兵攻击曾国藩的公馆,结果曾国藩狼狈异常,满人塔齐布躲在草丛里避险。

骆秉章见曾国藩被凌辱得差不多了,别真的给整死了,他才从一墙之隔的巡抚衙门发布命令让兵乱士兵回营了。

之后,曾国藩离开长沙前往衡阳继续练兵。虽然此事之后,曾国藩并没有成为“圣人”但比之前的轻狂已经收敛多了。

参考资料

李连利 傅岚.走在救国与误国之间的人李鸿章.2015.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李连利.晚清第一帅:左宗棠评传.2012.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