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避免的辛亥革命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对辛亥革命的主流批评不再指向其“软弱性”,而是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变成了批评它的“激进性”。被认为是渐进的、温和的清末立宪(或曰改良、改革)则日益获得好评。…[详细]

然而,翻开真实的历史我们就会看到,辛亥革命并不是革命派的独角戏,立宪派起的作用也非常大。武昌起义一声枪响,立宪派也站出来“动蛮”,参与了推翻帝制。

如果清末立宪真的那么好,为什么连立宪派自己都放弃了呢?

今日话题1911年10月10日爆发武昌起义

2011-08-22 第 1772

今日话题
立宪与革命不是二选一
立宪派的请愿运动

能立宪,谁还要革命

现在很多人列出1、2、3来陈述立宪的好处,借此否定辛亥革命。问题是,那些革命派是因为不清楚这些好处才选择革命吗?

别的不说,革命要流血这应该是众所周知的,而首当其冲要流血的,不就是革命党人自己吗?立宪可以让他们不流血而实现目的,这个好处他们能不知道、不接受吗?

显然,如果立宪真能行得通,谁还非要闹革命呢。孙中山起初不也是想方设法上书清政府,想走“改良”路线吗?…[详细]

不能立宪,不革命咋办

之所以革命派能起来,就在于他们发现立宪不可能。有一些早失望的人,像孙中山,就成了革命派;而一些还没失望的人,就成了立宪派。随着立宪的屡屡受挫,越来越多的人失望,越来越多的立宪派转为革命派。连梁启超这个立宪派代表,在1906年末的“伪改革”后,都承认“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可见这时候他对革命至少也有同情理解之心了。到了保路运动的时候,为了抗议清政府把私产收归国有,四川的立宪派发出了这样的宣传:“这就是违法欺良善,立宪国哪容这等不好官。我们根据法律来问辩,问穷了大家把脸翻。做官人都把法律犯,小百姓一齐要动蛮”。看看,立宪派也“要动蛮”了。

清廷就像一个U型管子,老百姓在管子里倍受压迫想出去。左边的管子叫立宪,看起来粗一些,大家就挤过去找出路,结果发现这头是封死的,于是就折回来朝右边叫革命的管子挤过去。这时清廷就把左边的管子再加粗一些,大家以为那边能走出去了,就又掉头过去找出路,结果发现还是封死的。这样折腾几次,大家明白了立宪的管子是不可能通的,就义无反顾的走向革命。…[详细]

立宪的那点希望,还是革命带来的

如果把清末立宪的进展与革命的形势各画一条线,就会发现两条线是可以重合的:革命形势强则立宪步伐大;革命形势弱则立宪停滞不前。所以说,革命的爆发尽管会彻底摧毁立宪,但革命的孕育则是立宪的推手。这就好比革命是火山,立宪是鸡蛋,鸡蛋放到火山上,火山里的岩浆奔涌散发热量,烤熟着鸡蛋,然而一旦火山喷发,鸡蛋也就被吞没了。今人遥想当年那颗半熟的鸡蛋,说革命坏了好事,干嘛不让鸡蛋全熟?可他们忘了,没有革命力量的积蓄,鸡蛋热都热不起来。…[详细]

立宪为什么被追捧

显然,只要了解了清末的真实情况,就不会有“革命打断立宪”的惋惜。这种惋惜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很多人不满于现状,而现状正是以前革命的果子,对“果”不满而累及“因”,作为“因”的革命自然被怪罪,与革命对立的立宪就成了香饽饽,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二、提倡温和、反对激进,是维稳所需之宣传。…[详细]

立宪为什么走不通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

中国学不了英国

我们看着英国君主立宪制,仿佛看着一座漂亮的高楼,就想自己也建一座,却忽视了地基的不同。

英国的传统是王权不大,英王如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周天子,与下面的诸侯只是礼仪上的上下级,能管辖的也就是自己那一块地盘,诸侯的地盘他是管不了的。对于英国的大多数民众来说,与他们对立的主要是他们自己的领主,而不是英王,英王由于其礼仪上的地位反而深受民众敬畏。

也就是说,英王本来就有“虚君”的性质,让这个虚君更“虚”一些显然要容易得多。而中国皇帝可是“实君”,集所有权力于一身,想要让他放权不容易。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与他们对立的就是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虽然他们对这个皇帝山呼万岁,但与其说这是敬畏,不如说是恐惧,恐惧一旦消除,有的是“将其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的报复心理。…[详细]

清廷统治者的利害计算

如果清廷统治者真立宪,好处是有可能享受到一定待遇而不被推翻清算;坏处是失去大权,而且有可能在丢权后被撕毁协议,仍旧受到清算或新政权的“斩草除根、以免后患”,毕竟中国历史上君权旁落后继任者撕毁协议斩草除根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果清廷统治者假立宪,好处是仍有可能把龙椅坐下去;坏处是可能会被推翻清算。

两种选择一对比就会发现,对于统治者来说,真立宪丢了权力还不能保证性命安全,不可取。…[详细]

统治者总是抱有侥幸心理

具体的一次革命能否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相比武昌起义,之前的黄花岗等起义规模大得多,但丝毫没有撼动清政府,反倒是武昌起义打了两枪就成了。观察历史会发现,风起云涌的革命被轻易镇压,不经意的小事却引发政权奔溃的例子很多。比如俄国的二月革命之前,正儿八经的大规模革命没有成功,就在革命者灰心丧气,朝野都以为要“告别革命”的时候,一次面包店的风波就将沙皇王朝摧枯拉朽。

正因为这种偶然性,使得革命成功前,往往会让统治者遇到几次成功镇压(比如黄花岗起义后,朝廷收到的报告是:“此股乱匪歼灭殆尽,城内外商民始终均未受扰,地方一律安谧”),而使得其永固统治的信心爆棚,哪还会主动放权。…[详细]

要来,也来了的革命
“大清”日暮途穷

清朝“气数已尽”

中国历史上“治极生乱,乱极生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这样王朝更替。清朝自然也难以摆脱这样的规律。

清朝建立至辛亥,已经历时260多年,各种矛盾积累到足够多了,可谓“气数已尽”。每到这个时候,民间那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杀进东京夺了鸟位”的呼声就四起,造反是迟早的事,而且总会有成功的。成功推翻前朝后,出现割据混乱的局面也是常见的,民国初年正是这样。…[详细]

又一次官逼民反

显然,这次王朝更迭有不同以往的地方,那就是西方进入了中国。这导致出现了以前的王朝更迭所没有的步骤——立宪,也使得新王朝有专制但不再有帝制。类似的大大小小的影响还有不少,但这些影响并没有改变辛亥革命仍是一次改朝换代的本质。

即便没有西方的影响,即便是汉人的王朝,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横征暴敛也到了官逼民反的临界点。…[详细]


革命不如立宪。但你觉得它不好,它就不发生了吗。

资料区

相关专题

梁启超大战革命党

梁氏所反对的,是“排满”背后所隐含的“复仇主义”。…[详细]

相关专题

清廷合法性的丧失

1905年的废除科举,意味着传统中国“立国之本”的消亡…[详细]

投票区

专题调查
加载中...

互动区

读者来信
CSTX:警惕父爱专题是网络暴力
汤勇波:自中国的研究论文有着极...
袁文良:回家过中秋
张妍文:慈善的过度娱乐化是慈善的...
美丽中国:莫让公款行贿打法律“擦...
越洋:关于“产妇之死”专题的意见
蔡平:冰桶挑战是被绑架的宣传工具
chenxiaohong: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完...
如颠如狂:再讨论谁来为产妇负责
不老松:医院尽力则不为产妇负责
我要写信
编辑手记
谌旭彬:三论岳飞绝不是“民族英雄”
刘彦伟:航班延误,有苦该向谁诉
王杨:几个关于婴儿喂养的误区
谌旭彬:评毛泽东的一篇“优秀”作文
刘彦伟:“死老虎”王立军该怎么...
更多
实时互动
收听微博

010-82155158 153678152@qq.com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网评论频道

本期责编:刘彦伟


网友评论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订阅到QQ邮箱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