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难被淹是谁的功劳

2011盛夏的中国被暴雨摧残。北京,武汉,长沙,成都,南京等大城市在暴雨过后都成泽国。100多年前,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如今这个“良心”正接受着空前考验。…[详细]

 

在网友戏谑地说“欢迎来看海”的时候,人们又重新提起那个中国下水道标杆城市——青岛。因德国占领青岛期间铺设的下水管道质量牢靠、设计精良,青岛被尊为“中国最不会被淹的城市”。“德国制造”一时也备受推崇、感念。

 

事实真的完全如此吗?城市内涝的病灶又在何处?

今日话题青岛五四广场标志性建筑

2011-07-28 第 1743

今日话题
德国在青岛造下水管道的历史由来
1914年德军被日本抢走对青岛的控制权

根据卫生需要,为德军服务

1898年德国殖民军登陆青岛,立志要把这个只有2万人口的渔村,打造成海外殖民地的样板城市。他们调集了当时德国一流的城市规划专家和建筑设计师来到青岛,按照19世纪末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实地勘察设计,形成了青岛的城建规划。

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下水道系统。因为当时的青岛卫生状况很差,没有地上水管,更没有下水道。德军初来乍到,水土不服,经常发生肠炎。德国人认为大肠杆菌和痢疾流行,可能是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土壤和饮用水污染、居住环境的拥挤。也就是这个时候德国人认为下水道对他们有战略意义。按照和清政府的租借条约,德占青岛99年。所以德国人完全是按照使用一百年的设计标准来铺设下水管道的。

设计宗旨是歧视性的内外有别

1898年,德国逼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强租胶州湾。德国殖民当局强行将青岛划为欧洲人居住区和华人居住区。在欧人居住区内,德国人铺修的下水管道实行“雨污”分离,即雨水一条管道,污水一条管道;而在华人区,铺设的下水管道是“雨污同流”。

德国人采取的措施是带有歧视性的:禁止中国人在欧人区落户。而地下管网的铺设工程,首先在欧人区开始。到1905年,欧人居住区铺设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在华人居住区,则铺设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

但是,德国人的技术和态度值得称道

德占青岛期间,在设计下水管道的细节上确实考虑精细。下水道的功能当然主要是排水,因此,设计和施工的一切都是为了把积水尽快排出城市。所以,青岛下水道的设计尽量是宽大和纵深,并且要让下水道快速排水。从横断面看,青岛的下水道呈蛋状的上大小下,下半部分呈V形。上半部分用水泥抹面,下半部分贴的是光滑的瓷瓦,这就使得污水夹杂的泥沙污物等在光滑的下水道中能被快速冲走,不会被滞留和堵塞,并引起冒溢,淹没城市。

另外,德国人是出了名的严谨,喜欢“慢工出细活”,光是论证“雨污”分离技术就用了五年之久,更是用了两年的时间招标。青岛历任总督包括后期执政者,并没有赶着在各自的任期内突击完工,而是把城市建设当成百年大计。从这点上看,不得不佩服德国人的耐心和负责。

把今日的功劳归于昨日的德国有失公允
德制青岛下水管道

当今青岛的排水系统已突飞猛进

当年德国人是按照20万左右的城市人口规模设计的地下排水管道系统,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青岛全市常住人口为871.51万人。显然当时的下水管道就算再完美,也不可能应付如今青岛的实际需要。德建管道的确给青岛地下排水系统开了个好头,带来了先进的设计理念,至今仍有部分管道在使用,但对于传说的“德建下水道使得青岛至今不怕水淹”的说法显然是片面的。

到2006年,青岛的排水管线为2379公里,德国人当年铺设的线路仅占不到二十分之一。2009年、2010年青岛市用于地下城市排水管道系统的投资分别为10亿、7亿,2011年预计投入将达到20亿元。…[详细]

别总拿“德国制造”说事儿

德国虽然是在青岛铺设了下水管道,但有研究者指出,下水管道完完全全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采用的材料是地道中国生产的,具体施工的工人是地道的中国人。当时在青岛的德国人,除了住别墅的就是住军营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做基础工作的技术和施工人员。他们所带来的,只是认真而又富有远见的设计理念,以及为达到设计目的而严守的施工质量而已。也许这才是,我们和一百多年前的德国人之间存在的差距。

当年德国人的下水系统宽阔的可以跑解放牌汽车,下水道的容积大,自然排水的能力强、速度快。那么现在可以复制当时的模式吗?由于当时地下空间大,而如今,城市地下分布着污水、雨水、自来水、电信、有线电视、燃气、供暖、电力等多条专业管线,要想拓展下水道的空间需要很大的科研费用,施工的难度也不可同日而语。

青岛防内涝能力突出究竟是什么原因?
高楼林立的青岛市区

7月2日—3日,青岛暴雨倾盆。当地水文部门录得的数据是:连续降雨21个小时,最强降雨时持续40分钟,降雨量超过100毫米,为近3年来的最强的一场降雨。但整座城市的交通没有发生瘫痪,没有内涝产生。可见,青岛确实在防止内涝发生方面领先全国,那么原因究竟为何?

1、地型

青岛是特殊的丘陵地形。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三面临海,地下排水管道依势而建,这一地形特征使得积水可以较快地排入大海,低洼地点雨后半个小时基本可排干,不容易形成内涝,这是许多内陆平原城市不具备的优势。 与此相反的是武汉市,武汉市地形呈低洼状,河堤高,洪水进不了长江就只能排到东湖,而东湖湖面和地面高度差不多,暴雨来袭城区容易被淹。

2、先进的技术理念

青岛在后来的城市发展中,吸取和承袭了德式排水系统科学的设计理念,广泛采用雨污分流理念新建管道,并大规模改造、提升旧有管道。

3、敬畏自然

1991年,杭州路河还是穿越青岛市区的海泊河的一条支流。后来,这条河被填掉,成为一条暗河,上面全被盖上了商业建筑。在长达19年的时间里,这里每逢暴雨必淹。今天,当年建在这条河流上的商铺均被陆续拆除,即将恢复河流的原貌。 很多城市都不乐意这样做,设计人员和当政者更愿意用科技力量超越自然力量,驯服自然规律。…[详细]

超大型城市为何更容易被淹
这样的情况在大城市早就习以为常

“雨岛效应”

大家对大城市容易发生“热岛效应”已经不陌生了,实际上,对于超大型城市,“热岛效应”还会引发“雨岛效应”。

由于大城市气温高、空气中粉尘大,热气上升,形成周边气流向城市汇聚的运动。一旦上升的热气流遭遇高空强对流的冷气团,形成暴雨,就使城市更容易成为暴雨袭击的中心,即所谓城市雨岛效应。因此,超大型城市容易出现市区暴雨的频率与强度会高于周边地区,而且这种现象将会长期存在。 …[详细]

城市面积扩大,土地吸水能力降低

城市面积无限扩大,硬化地面越来越多,是造成积水的主因。过去城市没有那么多光滑硬地面,不少雨水渗入地下。而且过去城市周围有很多农村、农田,水要排出去很容易(土壤吸水性强)。可是现在城市越铺越大,水泥地等硬地面还把原有的透水地面盖住了,排水流量肯定会加大,容易造成积水。

设计方向单一,只有排水无存水

法国巴黎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设计了很大的地下排水系统,既能存水又能排水。日本的城市内涝问题以前也很严重,但他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地下空间,在修车库和地铁的同时,在地下修建了很多储存雨水的装置。他们的工程规模很大,甚至形成了地下河。 而在中国,只有“排水”而没有存水,汛期水多,平时很多城市的水还不够,在城市规划时,应留出更多的跟硬化地面配套的透水地面和存水设施。

一个城市的发展可支配的费用是有限的,领导们当然最愿意把它们花在“最显眼”的地方。所以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了。

资料区

相关专题

危险城市管道

 我们的地下世界,一点不可爱,是一些迷宫和地雷…[详细]

相关专题

水管怎么总爆炸

七年十一爆,水管怎么了…[详细]

投票区

专题调查
加载中...

互动区

读者来信
CSTX:警惕父爱专题是网络暴力
汤勇波:自中国的研究论文有着极...
袁文良:回家过中秋
张妍文:慈善的过度娱乐化是慈善的...
美丽中国:莫让公款行贿打法律“擦...
越洋:关于“产妇之死”专题的意见
蔡平:冰桶挑战是被绑架的宣传工具
chenxiaohong: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完...
如颠如狂:再讨论谁来为产妇负责
不老松:医院尽力则不为产妇负责
我要写信
编辑手记
谌旭彬:三论岳飞绝不是“民族英雄”
刘彦伟:航班延误,有苦该向谁诉
王杨:几个关于婴儿喂养的误区
更多
实时互动
收听微博

010-82155269 947506168@qq.com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网评论频道

本期责编:张德笔


网友评论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