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车真的“不安全”?

在中国,日本车素有不安全的恶名,虽然几乎找不到统计数据支持这一观点,但人们总是轻易从网上找到那些血淋淋的车祸图片,来证明昧良心的日本车企怎样为了节约成本,置中国人的生命安全于不顾。…[详细]

 

汽车安全性包括被动安全和主动安全,被动安全主要指汽车发生事故时的安全性;主动安全则是如何让汽车减少发生事故的机会。中国市场普遍不太重视主动安全,宁愿为真皮座椅和天窗买单,也不愿意为电子车身稳定系统多花钱,但即使我们仅仅谈被动安全,日本车也绝非如此不堪。

今日话题
日本车“吸能”,德国车不“吸能”?
驾驶舱的刚性才是汽车必须保证的

人坐在车里,车将人包裹起来,大家自然会觉得,汽车越坚固,保护性就越高。在汽车发明之初的大半个世纪里,人们的确都是这样想的,但后来却发现这是个错误的观念。如果车壳是一个刚性体,撞击的冲力就全部由人去承担,只要速度快到一定程度,碰撞时瞬间减速度超过人体的承受值,人就会受伤——从物理学原理说,车壳越硬,撞击的瞬间越短,转移到人身上的冲击力就越大,人伤得越重。

于是,汽车界在上世纪60年代出现了“缓冲吸能”的理论思想,最初研发吸能技术的不是日本的汽车厂,而是德国奔驰。造车厂终于意识到,汽车安全的核心是人的安全,关键不是在碰撞中保证车不变形,而是保证里面的人不“变形”。因此,车壳不是越坚硬越好,它(乃至整部车)要对乘员有一定的保护能力,为乘员分担和吸收一部分(最好是全部)撞击能量。(见颜宇鹏:德系VS日系YYP观点(六)吸能是日系车专利吗? )

汽车上真正坚硬的部分是车架的驾驶舱,它必须保证在剧烈的碰撞中不变形和挤压,给乘客留下“生存空间”,至于车头和车尾,对大多数轿车来说都是服从吸能功能的溃缩区。但日本车却因为“吸能”备受诟病,很多人觉得,这只是日本车对自己“不皮实”的狡辩,因此又产生出“日本车利用吸能在碰撞测试拿高分,但是害怕二次碰撞”等说法。实际上吸能是现在全世界车企都采用的技术,德国车也不会为了保护“二次碰撞”而牺牲车身的吸能设计,让乘客去更多的承受第一次撞击的伤害。

在网上可以看见很多标榜某辆汽车结实的照片,比如把一堵墙撞垮了,车子却外观损伤不大等等。归根结底,这种思维就是觉得人在车里撞得头破血流没关系,只要车子不大修就行——幸好日本和德国的汽车工程师都不这么想。 …[详细]

车皮越厚越安全?
车皮厚度,硬度都无关驾乘安全

中国人把金属蒙皮称为“钢板”,这个称谓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它应该具备像装甲一样的保护性。其实这层蒙皮的厚度一般在0.7到0.8毫米,称为“铁皮”比较恰当。实际上德系厂商和日系厂商对车身覆盖件的厚薄指标相差不大,“德国车钢板厚,日本车钢板薄”的判断基本上不成立。有的人用手去按日系车的发动机盖、车门、翼子板等部位,说能“一按一个坑”,其实按得动、能感觉钢板弹性的车皮在日本车和德国车上都有出现,尤其是在翼子板普遍使用塑料材料的情况下,能感觉到材质的弹性很正常,但“一按一个坑”是基本不可能的。如果要想按不动,只要在钢板上多加几个固定点就行了,不过这样做对安全性一点意义都没有。

真正承受撞击强度的是车皮包裹下的车架,车架的设计往往是一辆新车最大的成本,因为它不仅要考虑美观,实用性,还要考虑受力,变形等情况。看一辆车安全与否,不是看它在高强度撞击之后撞击部位变形严不严重,维修费用高不高,而是看它的驾驶舱有没有变形,车门能不能打开等等。如果是车头撞击,有时候反而是车头损毁越小,驾驶舱受力越大,乘客也越不安全。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除了韩系车的钢板使用浦项制铁的板材之外。其他几乎所有国产日系与欧美系的车用钢板都来自宝钢新日铁汽车板有限公司,该单位的汽车钢板生产设备几乎全部来自三菱重工,日立和新日铁等日本厂家,说德国车的轧钢技术比日本车先进所以车皮更硬,也是毫无道理的。

就在几年前,很多人还在笑话日本丰田车的塑料保险杠,但现在这个笑话没人讲了,因为如今大多数新车的保险杠和翼子板都是塑料的,这是汽车工业的大趋势。大众捷达的铁皮翼子板让很多人津津乐道,但大众旗下的CC、途锐、辉腾等中高档车型的翼子板都是塑料的。 …[详细]

没有“防撞梁”的车不能买?
防撞梁并非汽车标配

汽车防撞梁在中国是另一个被神化的概念,人们经常说“日本车没有防撞梁”,尤其是没有侧面防撞梁,对侧撞的承受力远低于德系车,这个说法也非常不靠谱。

被称为防撞梁的是前后保险杠下面的一根钢梁,专业名词叫保险杠加强筋。不能说加强筋一定非有不可,正如车体内没有哪个结构件是一定必须的,装不装防撞梁,具体还是看车体构造的设计思路。有的车在前后端虽然看不见装上去的防撞梁,但车架的前围、后围进行了构造强化,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几年前,杭州某报拆开了普桑、福克斯、捷达、锐志、POLO、思域等10辆轿车的后保险杠,发现其中只有普桑、捷达、POLO 、速腾4款车尾部安装了防撞钢梁。其实,如今大众旗下的新POLO和晶锐也都取消了后防撞梁。而装不装后防撞梁也并非日本车和欧洲车的分野,奇瑞风云、雪铁龙C2、标志206、标志207、新嘉年华等国产和欧系车就没有后防撞梁,而雅力士、雨燕、 威驰、卡罗拉、天语等日本车都有后防撞梁。

而车门防撞梁则是汽车的基本配置,中国人发明了“关门听声音”等探测方式,发现日本车关门的声音很“脆”,车门很“飘”,认为日本车不装车门防撞梁。其实这是因为车门防撞梁一般分为管状和帽形两种,日韩车常用管状车门防撞梁(一般情况下两端有支架,用于连接固定防撞梁与车门),而欧美车常用门帽形防撞梁(一般是直接焊接在车门上),只是由于安装结构的不同,造成了日系车和德系车关门声音和手感的区别。其实车门防撞梁的普及程度比驾驶座安全气囊还要高,日系轿车里面没有不装车门防撞梁的,否则根本无法应付侧面碰撞测试。…[详细]

车越重越安全?
FI赛车车重极轻,却非常稳定

两车对撞当中,如果一辆车在撞击之后继续向前行驶,另一辆车被撞击停下甚至被弹后退,那么继续向前行驶的车辆能获得一定缓冲,车辆里面的乘客受到的伤害会较轻一些,而越重的车惯性越大,越不容易被撞得“弹开”,这是认为“车重才安全”的一个理由。

但问题是同级别的汽车之间,并没有这么大的重量差别,一般重量差别都只有几十公斤,对于两个1吨多重高速相撞的物体来说,这几十公斤不会对双方造成多大区别。而且,和国人追求重量和惯性“不吃亏”的心理相反,各大厂商一直在通过开发铝合金发动机,使用新型材料等技术把车造得更轻。更轻的车可以提高车辆的加速性能,减小刹车惯性,从而缩短制动距离,确保车辆安全。以奔驰为代表的德国车的钢板在过去的20年中一直在减少厚度,甚至通过降低玻璃的厚度来减轻重量。

有人会说车越重,在高速路上越稳,其实这是过去底盘结构设计很差劲的年代才用的标准。高速稳定性主要指汽车底盘“粘合”于路面的能力,稳定是一个由悬挂、减震器以及空气压力构成的系统工程,而不是单单靠车身重量“压在”路上。现在再用比较车重去猜测两款车的高速稳定性,已经是非常落后的想法。…[详细]

日本车只是“应试高手”?
日本车的碰撞测试成绩很好

如果要通过专业的汽车测试结果来比较安全性,“日本车不安全”的结论更是无法成立。

在欧洲的E-NCAP、日本的J-NCAP以及美国的IIHS等全球标准最高的三大测试中,日本车的成绩都名列前茅。以2009年美国高速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的测试来看,在所有11个车型种类中,本田囊括6项第一,是当之无愧的“安全之王”。在最主流的小型轿车组,也就是消费者购买最多的轿车组,日本车囊括了前5名,分别是本田思域、三菱蓝瑟、丰田萨恩、斯巴鲁翼豹、丰田花冠。

因此有人认为,是日系厂商工程师特别擅于“钻研”这些测试的规则,才使日本车取得了好成绩——事实是,三大测试作为世界各国政府、民间都普遍认可的安全评判标准,各款产品在NCAP中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到销量和品牌形象,作为开发者以及开发的决策者,不可能会“不屑于”去提升测试的成绩。任何车系的汽车工程师都会去钻研NCAP规则,甚至在新车研发设计之初期就把“要在NCAP中获得几星”作为一个设计目标。实际上,也正是这种“钻研”全面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欧洲NCAP从1997年成立起到2001年,才有第一款车拿到5星的碰撞评价(中国人津津乐道的“结实”车桑塔纳和捷达,都是很难在NCAP当中拿到合格分数的)。而到2008年,参加欧洲NCAP测试的半数以上车型都拿到了5星,这就是NCAP对汽车安全的促进意义。

当然,仍然有人认为,这些测试都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真实环境中的碰撞事故是多样的、不可预知的,除了碰撞可能更高外,碰撞的角度、位置和对象也不可能像NCAP测试那么“规整”,对整车的安全性有更全面的要求,这方面德系车比日系车做得更好——但我们没有任何证据和迹象,显示德系车厂比日系车厂投入更大力量去研究汽车高速碰撞下的安全保护性,以及德系车在被动安全研发领域做得比日系车更全面,而一旦深究这些观点的依据,则又会回到“德国车钢板厚”,“日本车没有防撞梁”等理由上。…[详细]


中国人基本上是80年代以后才开始拥有私家车,人们对汽车的鉴赏和理解,也常常停留在80年代,这是中国车市特有的“老司机”现象,只能随着汽车文化的发展慢慢改变。

资料区

相关专题

丰田车被国人嘲笑

两种反应指向了同一个误区:召回=质量差…[详细]

相关专题

给拒买日本车女孩的信

作为成人,也有一些“是非”想告诉婷婷…[详细]

投票区

专题调查
加载中...

互动区

读者来信
CSTX:警惕父爱专题是网络暴力
汤勇波:自中国的研究论文有着极...
袁文良:回家过中秋
张妍文:慈善的过度娱乐化是慈善的...
美丽中国:莫让公款行贿打法律“擦...
越洋:关于“产妇之死”专题的意见
蔡平:冰桶挑战是被绑架的宣传工具
chenxiaohong: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完...
如颠如狂:再讨论谁来为产妇负责
不老松:医院尽力则不为产妇负责
我要写信
编辑手记
谌旭彬:三论岳飞绝不是“民族英雄”
刘彦伟:航班延误,有苦该向谁诉
王杨:几个关于婴儿喂养的误区
更多
实时互动
收听微博

010-62671282 lhxmail@vip.qq.com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网评论频道

本期责编:郑褚


网友评论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