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怎样与灾难共存

日本东北部海域当天发生的里氏8.8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迄今已造成217人死亡,681人失踪。…[详细]

 

面对日本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地震,日本社会应对灾难的镇定和高效我们已经说得够多了,除了机制上的防灾之外,日本文化中的灾难基因也值得我们思考。

今日话题
多灾多难的自然环境,让灾难意识渗入精神肌理
地震体验车 曾经在上海世博会展出

多难之邦

作为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日本国内拥有大约200多座火山,甚至日本著名的富士山也是一座仍有爆发可能的活火山,加上日本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时常发生火山活动而引起的地震。除了地震以外,夏秋两季的台风,6月的梅雨,也令日本人总是需要处于警戒状态,由于地震和台风引发的海啸,更是日本时常面临的现实威胁。

日本堪称是一个地理环境上多灾多难的国家,灾难也几乎一直是日本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学校有防灾教育,公司有防灾预案,社会有救灾培训,甚至连义工都是常任制的,大部分人都接受过不同程度的义工培训,并加入到长期的义工组织,这让初到日本的人常常有一种感觉,似乎这个国家总是在为一场即将到来的大灾难做准备。

社会:抗灾教育无处不在
灾害中的饮用水

防灾教育中心面向社会培训

日本地方政府有专门为居民和参观者建立的防灾教育中心。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用各种图片、文字、影像介绍的日常防灾知识,可以进行包括地震、泥石流和消防的体验。中心还开设有面向公众的各种防、减灾培训课程,既有面向单位开设的消防员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防火管理的一般知识、防灾人员的责任、设备的使用、综合防灾操作训练等;也有面向广大市民开设的外科医护急救培训——包括人工呼吸、心脏的基础知识及止血的方法等等。 …[详细]

以公司为单位,定期培训演习

在公司里,平均1年内会举办2次地震演习,届时所有的人都需要在同一时间带着统一发的安全帽从高楼开始往下走。大家聚集到一个场地,开始有人说现在是关东大地震达到了几级,需要大家如何做好逃难准备。然后有专业人员教给大家如何做最简单的抢救,告诉在地震中受伤的人如何互相帮助。再有就是每年的火灾演习。届时也是大家头戴安全帽,从所在层走到1楼,接着是穿过一个充满浓烟的屋子,在屋子里有人会教给你如何在浓烟中逃生,最后是消防人员演示如何使用灭火器。…[详细]

居家:注重安全预备

在日本,家里的高柜子都会安装固定装置以防止倒塌和砸伤人,书柜和衣柜一般在顶端都有将其固定在墙上的设施,并且家里的家具在安排摆放时,也会注意有没有会从高处掉下来的东西。绝对不在床头放重的东西,再有就是随时看好家里哪些是容易出现三角地带的地方,这样如果大地震到来的时候,可以临时躲避。比如说在蹲下后还可以高于自己的桌子,沙发。再有在每一个屋子或是可以安身的地方都放一瓶水,防范未然。在超市里人们可以买到防灾套餐,里面包括压缩饼干,手套,简易厕所,装水的袋子,以及一瓶水,以备突然来的灾难。依托社会和公司建立的系统,人们可以从手机或是电脑,以最快的速度将自己的安全状态通知事先设定的联系人。…[详细]

大众文化:以灾难为重要元素
《绝体绝命》:在危机中逃命

原爆文学,日本特有的文学种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时,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这加速了战争的结束,却给广大无辜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就像中国在文革十年浩劫之后产生了“伤痕文学”,日本在遭遇原子弹袭击后也产生了独有的“原爆文学”,向人们传递对这场灾难痛苦的呻吟和理性的反思。

日本原爆文学中不仅有大量刻画这一人类空前浩劫的地狱般图景的纪实性作品,如原民喜的小说《夏之花》等,还有不少凸显心灵创伤、反思核时代人类命运的佳作,井伏鳟二的小说《黑雨》和大江健三郎的随笔《广岛札记》被称为原爆文学的“顶点之作”。 …[详细]

灾难片:思考灾难后果

日本与美国都盛产灾难片,但美国灾难片大多洋溢着一种乐观情绪,一般都以人类战胜了自然灾害和宇宙威胁作为结尾,拍摄《后天》和《2012》的导演艾默里奇,当年也是靠一部人类战胜外星人的《独立日》扬名立万。而日本的灾难片则将灾难作为不可抗拒的,极少有人定胜天的乐观。

在日本灾难文化作品中,最具影响力的非《日本沉没》莫属。作品虚构了一场毁灭性的灾难,日本列岛沉没,流离失所的日本人开始了历史性的流浪生活……《日本沉没》1973年一出版,就创下了上下集400万册的销售纪录,成为日本战后第一畅销书。同年,同名电影获得了约40亿日元的票房收入,观众累计达880万人次。2006年推出的《日本沉没第二部》,着重描绘日本人在“失去国土”后的命运,书籍发售一周后,重拍的《日本沉没》电影版上映,该片号称动用了日本电影史上最多的人员和资金。 …[详细]

动漫和游戏业也涉及灾难题材

《东京震级8.0》是在日本富士电视台播放的以虚构地震为主要情节的动画片。这种厚重写实题材的作品,在动漫产业发达的日本也并不多见,而这部作品描述的故事,与这次日本大地震非常相似。

作为拥有任天堂和索尼等游戏业界巨头的电子游戏大国,在游戏中表达对灾难的思虑当然不足为怪,其代表作如Irem Software公司的《绝体绝命都市》。这个诞生于2002年的系列游戏品牌目前已经推出4部作品,日本本土销量达数百万份。该游戏每一部作品都将主角放在发生巨大自然灾害的危机四伏的城市中,主题涉及地震、洪水、严寒,以动作冒险的形式为玩家展现了一场从危机四伏的地震大灾难中逃出生天的艰难旅程,并让人从游戏中获得应对灾难的常识。 …[详细]

被灾难塑造的文化和性情
地震后 日本人自觉留出通道

“悲观的民族”

由于灾难不断,日本人对未知世界有着深深的敬畏,以及深重的悲观主义色彩,与中国人看戏喜欢看喜剧看大团圆结局不同,日本人无论是看书还是看戏,大都喜欢看悲剧,例如百十年来热映不衰的演绎日本古代“47浪人”为主复仇的悲情剧《忠臣藏》,以及风靡一时的小说及根据小说改编的悲情剧《失乐园》。这些小说、戏剧、电影都蕴含着人生短暂世事难料,美好的东西必将付之流水的悲情意识。

正因如此,日本文化中对转瞬即逝的美好有深切的感情,中国人崇尚月圆、完美、和谐,日本人则崇尚枯山水、不平衡、不对称。这一切就像日本人耳熟能详的战国英豪织田信长的诗:人生五十年/莫非熙熙攘攘/浮生幻梦。 …[详细]

宗教信仰发达,但不易接受基督教

灾难和痛苦使人相信宗教,日本的宗教信仰人数在全世界无出其右,据日本文化厅宗教事务科统计,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日本的神道教信徒为10600万人,佛教信徒为9600万人,仅此两种宗教信徒的总数就约为人口总数的2倍。

而基督教徒在日本只有不到200万人,远远低于东亚的韩国,中国等国家的比例,除了中东国家之外,几乎再难有比这更低的比例,文化学家认为一大原因是基督教的热烈情绪,其改造世界的乐观,都与日本的悲观文化格格不入。 …[详细]

和中国人的乐天知命不同,在大多数日本人心目中,认为灾难随时可能发生,只有做好了充分准备,心里才能踏实安稳。我们当然不必对不可知的灾难过于悲观和苦涩,但这种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却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详细]

资料区

相关专题

2012世界末日?

莫非灾难片《2012》中玛雅人的预言将会成为现实? …[详细]

相关专题

请同情日本遇难者

“不必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详细]

相关专题

日本不能预报地震

日本地震给我们的教育,不是它能预测地震,而是地震可以有效防范…[详细]

投票区

专题调查
加载中...

互动区

读者来信
CSTX:警惕父爱专题是网络暴力
汤勇波:自中国的研究论文有着极...
袁文良:回家过中秋
张妍文:慈善的过度娱乐化是慈善的...
美丽中国:莫让公款行贿打法律“擦...
越洋:关于“产妇之死”专题的意见
蔡平:冰桶挑战是被绑架的宣传工具
chenxiaohong: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完...
如颠如狂:再讨论谁来为产妇负责
不老松:医院尽力则不为产妇负责
我要写信
编辑手记
谌旭彬:三论岳飞绝不是“民族英雄”
刘彦伟:航班延误,有苦该向谁诉
王杨:几个关于婴儿喂养的误区
更多
实时互动
收听微博

010-62671282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网评论频道

本期责编:郑褚


网友评论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