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8期 2018-02-15

春节特别策划之一:出境游,你在犹豫什么?

丁阳  

洋洋得义

2259
导语

今天是大年三十,春节长假正式开始。今日话题栏目在此向您拜年。我们将连续五天推出特别策划,主题是“消费升级”。今天我们来关注下很多朋友可能已经开始了的出境游。近些年来,出境游日趋火爆,但乱象颇多,比如最近发生在日本成田机场和伊朗德黑兰机场的唱国歌事件,再比如日前曝出的伦敦希思罗机场区别对待中国人事件。如何提升出境游的体验,减少烦心事,这算是时下“消费升级”的一个重要课题。…[详细]

出境游存在哪些“烦心事”会让你犹豫不决?

A、怕在购物方面被“自己人”坑

中国游客近些年在国际上竖立起来的形象,就是土豪,肯花钱。脸上倍有面儿,但这钱花得到底是否值当,不少人心下是直犯嘀咕的。

众所周知,国内旅游有一种“坑”叫做低价团,就是用超低的价格——甚至还有“零团费”、“负团费”——吸引你到旅游目的地,然后一路都被安排购物,甚至被导游强迫购物,最终闹出各种矛盾纠纷。

这种坑人的低价团,往往是旅行社、导游、当地商家串通好的。在不少旅客看来,国际团的话不至于那么坑,毕竟本地商家要顾及旅游点的长久商誉,而且国际团通常也不会那么便宜。

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当人家觉得你是“肥羊”、“人傻钱多”时,为了赚钱,该宰你还是会宰你。比如日本团,日本在购物方面,是出了名的基本无假货,价格也比较透明的,因此人们警惕性往往比较低。一些日本团的导游就利用这一点,加之出国在外,语言不通,经验不足的话非常容易被导游忽悠到一些根本就不是商业街的偏僻的地方,带到一个大楼里开设的所谓“免税店”买东西。其实这种店里的东西价格比正常价格要贵很多,这些“商家”的老板可能就是中国人,专门是为了坑同胞的,而导游则可以获得高额回扣。(详情可参考此前的话题《华人开的“黑免税店”,宰起同胞不眨眼》)

针对这种现象,中国国家旅游局和日本观光厅合作的旅游指南中,还专门提示中国游客要进行防备。出发前要辨识行程安排来识别是否“购物团”,导游推广某些特定商品时要加以警惕。

中国国家旅游局和日本观光厅合作的旅游指南,最后一页是关于购物方面的友情提示中国国家旅游局和日本观光厅合作的旅游指南,最后一页是关于购物方面的友情提示

B、怕被外国人“歧视”,区别对待

前几天,英国希思罗机场的免税店World Duty Free被曝光对中国消费者采取歧视政策:中国人需消费满1000英镑才能获得某种八折优惠券——而其他国家的旅客只要花79英镑。这种区别对待,引发了中国网友愤怒的声讨狂潮。希思罗机场不得不对事件表示道歉。

英国希思罗机场对中国人进行区别对待的免税店英国希思罗机场对中国人进行区别对待的免税店

“歧视”或者说“区别对待”,是很容易触动人们神经的敏感问题。上月中国游客滞留日本成田机场事件,“当航空公司宣布航班延误后,职员只带走5名日本旅客,却没有理会余下的175名中国旅客”这一认知,可以说是引发滞留旅客不满的关键因素,也一度引起大量中国网友的抨击,若不是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官员还原了真实情况——日本旅客听懂了广播指示自行离开——恐怕事情也会闹得不可收拾。

希思罗机场歧视事件曝出之后,也很快有媒体报道了其他类似行为,比如环球时报采访的导游就提到,在德国某购物村消费满200欧元可获10%的打折券,许多中国游客很高兴,但事实上,对德国游客是没有最低消费要求的。这位导游还声称有一些酒店把位置最差的房间留给中国团。

为何会有这种区别对待呢?其实未必是专门针对中国人,不少专家提到,当年日本人、韩国人在欧洲也受到过这种待遇,因为来自这些地方的游客对欧洲不熟悉,出手也阔绰。“人傻钱多”自然就容易成为“肥羊”。

C、怕不懂旅游礼仪,丢脸,也怕不懂玩

除了肯花钱外,中国游客在新闻中的另一种形象,是素质比较欠缺。从多年前就开始有的各种“XX到此一游”,到前几年的中国游客在亚航上“要开水泡面”结果泼泰籍空姐一身,到中国游客在泰国餐馆“抢大虾”,这些反映国人不文明行为的新闻总能引发国内网友的激烈讨伐,甚至以有这样的同胞为耻。

伦敦奥运时,白岩松在圣保罗大教堂发现有中国游客刻上了“国安是冠军”伦敦奥运时,白岩松在圣保罗大教堂发现有中国游客刻上了“国安是冠军”

其实,从行业视角来看,中国人的形象在改观。例如由中国旅游研究院、携程旅行网发布的《2016上半年中国出境旅游者报告》就表示,对数百位携程领队的调查发现,90%的领队认为,2016年上半年中国游客出境游的文明旅游程度有提升或者明显提升,九成以上不认同中国游客素质低于其他国家的说法。报告认为,“中国游客在各国是最受欢迎的游客之一。部分游客不文明造成恶劣影响是事实,但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极低,大部分中国游客文明素养并不比其他国家的人差,不应该被妖魔化。”

然而,整体上的这种改观,很容易被一两件标志性事件“摧毁”。今年初的两起滞留中国旅客“集体唱国歌”事件(成田机场一起,德黑兰机场一起),由于都被我国使馆官员不客气地“打脸”,使得中国游客的素质问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不少网友都表示,不愿意参加这种旅行团,“太丢脸了!”。

成田机场滞留旅客“唱国歌”被认为行为不妥成田机场滞留旅客“唱国歌”被认为行为不妥

团友的素质问题,的确是部分人——尽管不多——在出境游时的考虑因素。不文明行为还只是一方面,一些人还嫌弃同行团员不知道怎么玩,缺乏内涵。

这些都是中国人“走出国门”初期的正常现象

其实,上述的现象都是正常的,因为中国人仍处在“走出国门”的早期阶段。新世纪以来,中国人出境游可以说一直都处在爆发式增长的阶段,这两年虽然有所缓和,但其实也还没到天花板。这意味着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是第一次走出国门,以前出去过的,很多人经验也不算太多。这就决定了,从总体上来看,中国游客会具备“睁眼看世界”阶段的特征:不大了解旅游礼仪,愿意花钱,容易上当,等等。因此一些奇葩现象往往难以避免。

这种现象也不是中国人的专利。日本人过去也曾被视为“土气”和“阔绰”,一位叫安田峰俊的日本作家曾如此形容泡沫经济时期的日本游客——“直到几十年之前因为国家政策的大失败而陷入了极度的社会混乱和贫困的国家,因为年轻人的增加而带来的人口红利以及经济开放的东风而达成了奇迹般的高度经济成长。接着泡沫化的社会被拜金主义而笼罩,手上捏满了现钞的那个国家的国民,飞到世界上去乱买不动产、艺术品和各种名牌,当然还有酒、点心和化妆品。就是说,经济力和品性根本就是两回事。”(俞天任《日本游客形象好,是因为日本国力走下坡》)

中国出境游的人数近三十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迄今还看不到天花板中国出境游的人数近三十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迄今还看不到天花板
相比之下,日本的出境游人次在21世纪后进入了饱和状态相比之下,日本的出境游人次在21世纪后进入了饱和状态

而当日本人已经习惯出境游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进入21世纪后,日本的年出境游人次保持了稳定。但跟当年动不动就去美国、欧洲增长见识和消费不同,短时间、短距离的洲内旅行增长迅速,亚洲取代美洲成为日本出境游第一目的地。出境游越来越生活化,讲究实用性。

所以,随着中国人越来越习惯出境游,以往遇到的问题大多其实也能够迎刃而解——见识多了自然不易上当,习惯出游礼仪了,素质也会慢慢提升。“消费升级”这个过程自身就能解决很多问题。因此,没有必要过于担心出境游中的“各种坑”。

从“走马观花游”升级为度假游、深度游,有赖游客提高个人素质,也有待旅游业营造好的环境

对于个体而言,让出境游“消费升级”的同时能够提升体验,其实门路颇多。最典型的,就是要从“走马观花游”升级为度假游、深度游。这方面日本游客同样可以作为参照。如前所述,日本人的出境游规模从21世纪开始就基本不再增长,比如欧洲游中,日本游客的份额由2000年的18%下降到2012年的7%,而中国同期的份额由5%上升到7%。但是呢,日本的游客保持高消费能力,且对欧洲的文化充满热情。这种游玩的质量是很高的,日本游客也被目的地投票选为“最佳游客”。

中国游客在这方面其实同样也有改观。比如法国游,自前几年因恐袭陷入谷底后,这两年出现了回暖,而中国游客在回归的同时,旅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爆买”降温,回归理性消费,深度游、定制游取代“走马观花”成为主角。法媒援引的官方数据显示,来法旅游的中国游客中自由行比例已达43%,2019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50%。

自由行与跟团游相比,特点就在于能够进行深度体验,比如在巴黎担任博物馆讲解员的刘海霞就发现,中国游客已不满足于巴黎及蓝色海岸等传统景区,而是期待走入法国各个地区体会不同的风土人情,“越来越多的客人希望至少在乡村住两晚,深入体验当地文化,比如我接待的行程为14天的团队选在勃艮第停留5天4夜。游客除参观当地景点外,还要求有充分的闲逛时间,在村里散散步,不愿着急赶路”。她还为来自深圳的孩子们进行了一场“法国人文艺术游学”。游学内容并非单纯参观博物馆和知名景点,刘海霞带领孩子们走进教堂欣赏古典音乐会、前往法国花艺冠军雅克·卡斯塔涅家学习法式插花。这样的体验,显然才是真正的“消费升级”。(新华社《记者调查:中国赴法游客消费日趋理性 深度游已成趋势》)

许多出境游越来越强调人文、艺术等方面的体验,图片来自网络许多出境游越来越强调人文、艺术等方面的体验,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如果希望在出境游方面的“消费升级”能够把钱花到刃上,就必须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认识、素质,才能让自己或家人觉得提高了体验,才能觉得物有所值。还记得去年那篇爆款文《对不起,爸妈给不了你800万的学区房》吗,标题虽然耸动,但文章无疑是值得一读的。很多人都质疑“带着5岁孩子环游世界” 有什么意义,但其实有这份心思,孩子的未来很可能就会与众不同。

当然,并不是打着深度游、定制游招牌的出境游就一定是好东西,就一定没有坑。其实很多旅游业从业者正是因为低端游名声不好,才刻意设计些高端游的品种,依然是变着法子坑你的钱,例如各种贵得要命的“游学”等等。当“消费升级”得超过了你的财力,而其意义有多大值得怀疑的时候,良好的判断力就十分重要了。

这不能指望全靠消费者自己来辨别,旅游业者如果要长远打算,也还是要通过行业自律和规范来营造好的环境。否则若把“消费升级”变成了“杀鸡取卵”,又有谁能够得到好处呢?

每添加一个题目需要新建一个ID,填写规则是ID之间用英文逗号分开。
如两个题:10600867,106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