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8期 2017-09-18

“网文10万+可算学术论文”,浙大新规会毁了学术吗

刘文昭  

昭昭在目

2259
导语

通常来说,高校的校规校纪大同小异,新规出台也无人关注。然而,浙江大学最近出台的一条学术新规却刷了屏——按照规定,浙大师生在指定的媒体发表原创文章,阅读量超过10万+,可等同于发表学术论文。这条改变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新规随即引发激烈争论,支持者认为新规与时俱进,反对者则认为新规会毁了高校的学术生活。该如何看待浙大学术新规?…[详细]

鼓励学者取得“现象级”传播效果,是好事

“网文10万+可等同于学术论文”,是对浙大新规(《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的常见概括,也是一些人不满的原因所在:浙大开创了一个“刷流量”评职称的新时代,研究学术要耐得住寂寞,要沉下心来做学问,追求10万+是媚俗,会让高校变得浮躁。

这种观点就太过迂腐了。对于学者是否应该在公共媒体上多发声,中外学界早有共识——应该。这不仅是因知识分子应该胸怀天下,传播真理,还因为科学研究有时是很“奢侈”的——“花纳税人的钱,满足自己的兴趣”,从这个角度看,学者更有义务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公众。

据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候选人方可成介绍,在英国脱欧、美国大选等一系列事件之后,知识分子们也意识到自己离民众太远了,应该更深入地参与到公共生活当中去。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在呼吁:逐渐探索一种将公共媒体上的发表、公共事务的参与纳入学术界考评体系的方式。

英国脱欧这一黑天鹅事件,让很多学者更主动的参与到公共事务中英国脱欧这一黑天鹅事件,让很多学者更主动的参与到公共事务中

学者如何能更好的影响公众?当然是通过网络。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网络传播的时效性更强,大批的学者和科研机构也更愿意通过“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方式首发和传播学术思想。很多网络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远远超过核心期刊。

不过,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做其他形式的科普,都需要学者们花时间完成,将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网络作品算成学术成就,是对学者参与公共事务的“合理补偿”和鼓励,这也是浙大新规的意义所在。

以美国天文学家和科普作家卡尔·萨根为例,他不仅拥有很高的学术成就,还出版过大量的科普作品,他主持的《宇宙》系列电视节目曾在全世界引起热烈反响,著作《伊甸园的飞龙》还曾荣誉普利策奖。

卡尔·萨根卡尔·萨根

然而,卡尔·萨根却受到了科学同行明里暗里的排挤和耻笑,失去了很多重要的学术机遇:20世纪60年代,他没能得到哈佛大学的终身教职;90年代,他申请美国科学院院士又被拒之门外,排挤他的理由也看似很“合理”,“他花在科普上的时间比研究还多”。

日益增长的公众知名度,却让科学家本人在学术圈内被孤立的现象,还有了一个名字——“萨根效应”。

当然,我们可以在事后为愿意做科普的学者一些荣誉(卡尔·萨根逝世后,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设立了“卡尔·萨根奖”以示纪念),但这些“敢为不易之事”,且让公众获益的学者,难道不应在生前就取得更高的学术地位吗?

但回到现实,浙大新规也确有不少槽点

浙大新规鼓励学者参与公共事务没错,但具体措施却有不少槽点。这也是浙大新规引发争议的原因所在。

首先,媒体非常看重流量,自有其商业考量,但学者的作品不应以10万+作为标准,原因有二:1、不是所有的学者都口若悬河,文采斐然,10万+的标准有些强人所难;2、有的文章质量虽好,谈的问题也很重要,但如果公众并不关心,也很难达到10万+。

其次,浙大新规认可的媒体范围很广,除了主流媒体,还包括它们的网站和“两微一端”,一些省级媒体也在其中。要知道,很多媒体纸质版和“两微一端”人员不同,审核机制也不不同;纸质版篇幅有限,“两微一端”则没有版面限制,这意味着即便是同一家媒体的不同媒介,发文的难易程度也不相同。新规却将所有媒体混同,不合理。

再次,在媒体数量越来越多的今天,学者在哪些平台发文可以算是学术成果,应该充分考虑学术共同体的意见。如果一个美国学者在极右网站发表了一篇宣扬白人至上主义的文章,虽然可能流传甚广,但恐怕美国的学术界不会认为这是学术成就,学者本人甚至都可能被高校扫地出门。

更重要的是,什么样的文章可算优秀?在浙大新规中只有“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和提升浙大声誉”这类粗略的原则表述,缺乏具体的标准,而这也会引起争议。

如2015年《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和《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两篇返乡笔记,爆红网络,热度一直延续到2017年初。

返乡笔记凸显了当下农村面临的种种困境返乡笔记凸显了当下农村面临的种种困境

按照学术标准,这两篇文章描绘的多是个案,没有严谨的数据和论证,也没有参考文献,不能算学术论文,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篇文章直戳人心,凸显了当下农村面临的种种困境,让更多的人关注和反思农村中的问题。

有了关注,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可能。从这个角度看,这两篇网文比躺在数据库中的成千上万篇研究农村问题的论文更有意义。这样的文章算不算优秀?又能不能抵得上一篇权威期刊论文?

允许新规试错,但也要有更多的监督

在学术界,一直有“发表或毁灭”的说法。这是因为无论中外,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都是衡量教师学术水平的最重要标准,浙大新规旨在打破高校的唯论文论,是一次勇敢的尝试。

新生事物难免有缺陷,可以试错,但也应不断完善,有错就改。网络作品是否有价值,除了要看阅读量和转载家数,还要重视同行评议。学校理应加强专家委员会的地位,并制定详尽的评审规则,以打消学界和公众的疑虑。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一些大学的行政人员权力很大,在“指标论英雄”的职称评价体系里,他们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能轻松评上教授,搞研究的教师却评不上。浙大新规第二条规定,“本办法适用于全校在职教职工及在校学生。”这条看似公平的规定,反而可能加剧行政人员和教职人员之间的不公,这也是新规需要注意的问题。

最后,既然是评选网络优秀文化成果,网友也应参与其中,申报的网络作品名称和链接应该亮出来,结果也应公开。如果学术委员会的评审结果,与大多数网友看法不符,学术委员会理应做出更详尽的解释。评审过程越公开透明,猫腻就越少。

每添加一个题目需要新建一个ID,填写规则是ID之间用英文逗号分开。
如两个题:10600867,106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