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6期 2017-06-18

取消博士统考,好事还是坏事?

丁阳  

洋洋得义

2259
导语

最近,上海交通大学全面取消博士统考的消息,引发考博圈广泛关注。从今以后,上海交大博士对外招生全面实行“申请-考核”制度,外校学生想去上海交大读博士,指望统考是行不通了。事实上,“申请-考核”制度正成为我国高校博士招生的趋势,这种做法是好还是坏,会不会滋生教育不公?…[详细]

取消博士统考,让许多志在攻读博士的非985、211学生感到失望

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发布了新的招生简介,明确表明,“从2018年起,学校不再组织统一的博士生入学考试”。想在交大读博,要么本科直博,要么硕博连读,要么就只能进行申请然后指望考核通过了。根据以往“申请-审核”制的经验,几乎只有“985工程”高校毕业的硕士(或其他相似条件)才有资格进行申请,这就绝了很多普通高校学生的上海交大博士之梦。目前,许多实行“申请-审核”制博士招生的高校,都有类似的硬条件。

上海交大取消博士统考上海交大取消博士统考

消息一出,就有来自普通高校的考生在网上悲叹,比如其中一位写到“我对申请考核制是很避讳的,不得不承认自己能力有缺欠,需要准备的材料,很多项都不得已填无,我深感可耻,于是对统考录取是极其热衷的……”——然而,“直到今天,得知上交实行申请考核制,取消了自主命题的考试,尝到了心里苦是什么滋味。本来多少对于跨校考还有那么一些迷之自信,现在被冷水一浇,所有的劣势都显露无疑。”

如果取消博士统考会引发教育不公,那确实会引发争议,那我国高校博士招生从统考转向“申请-考核”制,到底是基于什么考量呢?

博士招生实行“申请-考核”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我国“水博士”泛滥的状况

正如许多人指出的那样,“申请-考核”制是欧美大学博士招生的常态。这一做法基于的理论是,高等教育应当属于“精英化教育”,虽然如今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生这三个字已经不能代表“精英”,但博士研究生教育理论上仍然应该是严格意义的“精英教育”。这里的“精英”,指的不是受教育者的身份与地位,而是指这些人在教育的模式上更适应个性化需求。能够接受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学生,大多在本科阶段就有较好的知识积累,在硕士阶段就经受了一定的科研训练,一定程度上,已脱离了“受教育”的层面,而是能够与导师合作或者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开展学术、项目研究。这是百余年来欧美博士生教育得出的结论。

那么,怎么把“精英”找出来呢?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大多采用“初试外语+2门笔试+面试”的选拔模式。在很多人看来,这其实又是高考和考研的延续。考生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准备,而卷面成绩却不能反映导师需要侧重考核的能力。造成的结果是,“考进去”的博士在高校往往属于不被重视的,导师经常抱怨所带的“考进来”的博士太多,甚至于这些博士毕业求职时,还要被“查三代”,如果本科、研究生阶段“血统不好”,要遭受隐形歧视。

国外大学对博士在本科阶段的要求就很高国外大学对博士在本科阶段的要求就很高

欧美大学的经验,就是实行“申请-考核”制,考生提交个人材料,然后导师和学校对其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如果合适就能通过,而不必参加统一的考试。这种做法好处多多:首先这种做法更能考察学生的能力,比如发表过哪些论文、有怎样的研究设想等等,而如果是依赖考试,则考察到的往往是考生的应试技巧;其次,这种做法能够促进考生在本科、研究生阶段就努力往科研的路子上发展,这方面国外大学有明确的参考对象,例如,哈佛大学要求所有申请者必须提供本科阶段的成绩单,特别的,外国的申请者必须提供课程、研讨会和考试记录的成绩单,内容包括年级、分数、分级表和学位授予情况,国外大学普遍认为,没有高水平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将只能在低水平重复与徘徊;再次,申请制让考生不必耗费大量时间备考,发达国家的许多优秀博士生来自于企业和研究机构,多为有实践经验的人士,让他们忙于备考实际上是一种浪费。

总的来说,现代教育的核心和本质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潜质,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申请-考核制”使真正有学术研究趣向、有学术研究背景、有学术研究潜质的申请者进入学术研究的领域更为便捷,无疑是博士招生改革的方向。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试行“申请-考核”制进行博士招生的高校已经越来越多,去年清华已经全面取消博士统考,今年上海交大跟进之后,恐怕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会全面实行“申请-考核”制,很多比较好的学校实质上已经没有多少“考进来”的博士了。有研究对6342位高校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区域、不同层次高校的教师对博士招生入学申请制,一致高度认同。复旦大学研招办主任吴宏翔则表示,自从复旦在医学博士招生中首次尝试“申请-审核”制后,生源质量大为提高——毕业自“985”高校的生源超过此前10个百分点。

不必对取消统考后的公平性问题过分担忧

然而,用985生源人数的提高,来评价“申请-审核”制的效果,正是被人所诟病的——很多人为非985、211院校的考生感到不公平,明明这些学校也有能发SCI,能搞科研的优秀学生,认为取消博士统考会阻挡这些优秀人才上升的路径。

这种想法,其实没有必要。对于基础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这毫无疑问是国家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去实现的。但对于高等教育,过于重视公平性,无疑会损害教育的效率。如果说,由于高考对所有人的命运都有着重大影响仍然要尽量追求公平的话,到了博士生阶段,再谈教育公平的问题,已经没有太大的必要。招一个博士,是期望其能够做出成果的,所以招生阶段就应该是以研究成果为导向,而不是课程成绩为导向。正如前面所引的那位外校考生所说的那样,“不得不承认自己能力有缺欠,需要准备的材料,很多项都不得已填无”。如果一个人的科研能力只能通过考试来体现,那确实是很值得怀疑的,知乎网友“小狼CHARLES”对这个问题有比较精到的分析,“如果一个人科研能力强,文章发表的好,往往意味着他数学和英语写作不错,这样的人一般高考不会太差,即使高考严重失常去了普通院校,学习能力和吃苦精神也大大胜过周围同学,往往在本科的学习中也早已抓住机会通过保研或者考研进入到985或者211高校的研究生院,再退一步讲,即使他本科没反应过来,硕士期间非常努力,Publication(论文)很多,也往往能通过申请制入学获得导师的青睐。”

“考试”不应再成为读博士的方式“考试”不应再成为读博士的方式

所以,取消博士统考尽管可能存在一定的公平性问题,但这不必过分担忧,对于很多考生也许反而是好事,因为很多人实际上对博士需要做什么,能不能够博士毕业都没有清晰的认识,报考博士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惯性”,及早打消念头不是坏事。

2005年,著名艺术家陈丹青因其招的博士生外语差一分上不了清华,从而愤怒出走的事件,曾引发广泛关注,当时很多人还表示“规则就是规则”。十多年过去了,不合理的规则理应淘汰,人们应该意识到,博士就应该是“精英教育”,不能让“水博士”过于泛滥了。 

每添加一个题目需要新建一个ID,填写规则是ID之间用英文逗号分开。
如两个题:10600867,106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