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4期 2017-05-07

汪涵自掏500万保护方言:方言真的值得保护吗?

刘文昭  

昭昭在目

2259
导语

两年前,著名主持人汪涵独自出资465万的保护方言计划,近日又成热点。那句“普通话让你走的更远,方言让你记住你的根在哪里”,更是戳中了很多人的泪点。网友纷纷为汪涵点赞,诉说自己对乡音的怀念。不少人觉得,家乡的方言日渐式微,甚至有消失的危险,纷纷呼吁保护方言。 …[详细]

虽受限制,但方言一直有生存空间

推广普通话,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在1982年宪法中,即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不过,大力推广普通话,以及一些关于方言电视节目的限制性规定,让不少人觉得,方言受到了刻意打压。

这类宣传普通话的标语,常常引起母语为方言者的反感这类宣传普通话的标语,常常引起母语为方言者的反感

实际上,为了方便沟通,便利施政和经济交流,我国历代政府都有一些推行统一语言文字的举措。到了近代,共同语更是被赋予了构建民族身份和民族认同的重任,当时欧洲新建立的民族国家都曾强力推行标准化的民族语言。直到1925年,当时的法国教育部长还宣称,“为了法国的统一,布列塔尼语言(法国边远地区的语言)必须消失”。

我国虽对方言使用的场合有所限制,但从未打算消灭方言。对电视节目有所限制,是因为电视节目是很多人学习标准普通话的唯一手段。即便如此,因为收视率高,很多地方电视电台也都保留了自己的方言类节目。很多人也能熟练使用“双语”,在正式场合用普通话,和老乡用方言交流。

近年来,我国还加强了对方言的保护。在2013年1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中,明确提出“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加强语言资源数字化建设,推动语言资源共享,充分挖掘、合理利用语言资源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早在2008年,各地就已开始建立方言和民族语言的数据库。

汪涵发起的“響應”(乡音)方言保护计划,计划用5年到10年的时间,对湖南53个调查地的方言进行搜集研究,用声像方式保存方言资料,并无偿捐献给湖南省博物馆。这一做法完全符合官方的倡导。

方言式微,不能全怪推广普通话

对不少方言爱好者来说,方言存放在数据库里,并不能让他们满意。他们觉得,方言必须用起来,现在的方言已不再纯正,使用者渐少,“推广普通话”要为此负全责。

不可否认,一些方言确实在向普通话靠拢,特点也有所淡化。不过,在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钱曾怡看来,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因为方言一直在不断演变,如方言文白异读有很长的历史,并不是推广普通话以后才有的现象。方言的发展,肯定要受到共同语、其他方言乃至外语的影响,这对完善方言的交际功能有百利而无一害。

方言使用者渐少,也很正常。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大量迁移,来自不同地区的人聚集在一起,使用普通话是降低沟通成本,提高协作效率的最有效手段。即使没有政府的推广,人们也会主动学习、使用普通话。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开始大规模迁移,方言逐渐式微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开始大规模迁移,方言逐渐式微

因此,通常越是大城市,当地方言消亡得越快。2010年,北京联合大学的学者房艳红曾对北京方言的使用状况进行调研。结果显示,54.5%的北京人认为北京话的北京味儿越来越淡了;49%的土生土长的年轻人更向往普通话;85%的新移民希望自己的孩子说普通话。她悲哀地发现,“一线(二线)城市的方言已经基本沦陷,比如青岛、杭州、福州等地的方言。吴语保存下来的希望在上海,原因在于上海文化的排外性。”

实际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全世界的方言(弱势语言)都在迅速消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显示,全世界现有的6000多种语言中,有96%的语言目前只被4%的人使用,有近3000多种语言属于濒危语言,有专家估计,到本世纪末,世界上50%到90%的语言将会消亡——濒危语言消亡的速度比濒危动物消亡的速度还要快。

即使一些方言消失,也没那么可惜

方言(弱势语言)的大量消失,让很多人忧心忡忡。他们认为,方言是地区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一种语言的消亡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消亡;保护语言的多样性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保护方言,真的如此重要吗?恐怕不一定。一些国外学者指出,试图保护所有的语言是非理性的,很多方言没有书面语,实用性太差,这些语言待在博物馆很合适。语言只是人类的工具,如果一种语言没有竞争力,迟早会消亡。文化有很多载体,如饮食、风俗、艺术等,认为“语言的消亡意味着文化的消亡”,颠倒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美国语言学家正在为非洲的濒危语言录音美国语言学家正在为非洲的濒危语言录音

语言学家约翰·麦克沃特甚至认为,语言太过多样有一种“内在之恶”。巴别塔是西方的一个古老传说,讲的是在末世洪水之后,一群只说一种语言的人决定建造一座通天塔,天神认为“如果他们能做成这件事,就没有什么事不能成功”。于是,天神打乱了他们的语言,使他们分散各地。

麦克沃特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即使保护方言真有支持者所说的种种好处,但过多的语言必然阻碍人们的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和用一种通用语带来的巨大便利相比,哪个更有价值?这个问题,恐怕没人敢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

很多民族都有关于巴别塔的传说很多民族都有关于巴别塔的传说

回到现实,人类有自我保护和排他的天性,而语言则是识别异己的最清晰的标记,以此构建起的文化认同和文化歧视,极难改变。上文已经提到,欧洲的民族国家都曾强力推行标准化民族语言,以此构建民族身份和民族认同。从这个角度看,在一国之内,一些方言消失,并不全是坏事。

保护方言是个人自由,但请不要呼吁公权过度介入

对方言的眷恋,并非国人独有。随着民族国家的稳定,使用母语的权利应受到保护,渐成国际共识。像汪涵这样,自掏腰包,满足对“乡音”的文化和心理需求,客观上还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值得赞扬。

不过,一些学者认为,建立方言资料库太过消极,呼吁政府出台更多的支持政策,甚至希望能在学校开设方言课,进行“双语教学”,复兴方言——这就有些没有必要了。

首先,即使政府出台政策支持,也很难改变方言的颓势。英国复兴威尔士语的政策,为很多方言爱好者津津乐道。早在上世纪80年代,当地就专门开设威尔士语频道,以帮助人们学习威尔士语,在2000年,威尔士语还成为义务教育的一部分。1993年,威尔士还曾专门颁布了《威尔士语言法例》,法令表面上规定威尔士语和英语享有同等地位,但更偏向威尔士语。

如法例规定,所有的政府都应制定学习威尔士语的计划,一旦有人提出,要用威尔士语为其服务,所有的公共机构都应能满足这类要求。此外,一些地方还规定在分配住房及提供政府工作时,能说威尔士语的人士会被优先考虑。

在威尔士,双语标识牌随处可见在威尔士,双语标识牌随处可见

可惜,这些重磅措施也没让威尔士语复兴。2013年的一份报告发现,在上世纪60年代,16-24岁的人群中,2/3的人认为自己能说流利的威尔士语,现在只有一半人;只有1/3的人和朋友用威尔士语交流;2001年,在卡马森郡的五个选区中,70%以上的人说威尔士语,现在则没人说威尔士语。

政策条件这么好,为何威尔士语还有消亡的危险?原因很简单,绝大多数威尔士人都会说英语,由于近年经济不好,很多人到英国其他地区打工,自然不怎么说威尔士语;很多人的威尔士语并不熟练,为了避免尴尬,日常生活中他们情愿说英语,越不说越不会说;更重要的是,随着互联网普及,英语走遍天下,威尔士语寸步难行。

要知道,这些举措不是动动嘴就能办,是政府要花真金白银的,而且家越大越难当,欧盟曾通过另一项保护语言多样性项目,2009年该项目收到了270万欧元,就是为了确定欧盟内最濒危的语言。

其次,在中国,学会了普通话,工作生活都很便利。在学校强推方言,除了钱很可能打水漂,也有侵权之嫌。新移民可能不会在这个城市常住,觉得孩子没必要学方言,不上课,孩子又能去哪儿,而且不学方言,孩子也太容易被孤立了。

喜欢方言,花自己的钱保护方言,是自由是义举,但公权不应过多介入。公权的支持意味着财政支出的增加,而中国需要用钱的地方有很多。

每添加一个题目需要新建一个ID,填写规则是ID之间用英文逗号分开。
如两个题:10600867,106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