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始于高分却不止于高分

清华大学2011级学生韩衍隽的成绩单火了,15门满分100分,4门99分,1门98分,网友纷纷调侃要“跪着看手机”。但也有不少人质疑说,高分未必高能,韩衍隽的未来不一定有那些“学渣”光明。 …[详细]

对学霸“高分低能”的质疑大多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学霸”一词,原指把持学术话语的人,现指专注于学习、分数很高的学生。对于学霸,消极的评价一直都存在,最普遍的是质疑学霸“高分低能”。

“高分低能”都是个案,没有普遍性

“高分低能”的提法由来已久,主要说的是中国现行教育制度下,学生即使能够取得优异成绩,也不能代表学生在其它技能上会有显著成效,有时甚至意味着他们在其他方面有缺陷或者硬伤。最近发生的两件事,又让学霸“高分低能”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今年7月,一位曾经的县高考状元小李,放弃了在上海拥有的优越工作,沦为街头乞丐,原因是患上了“恐艾症”。上个月,北大法学院前学生会主席秦明,因多次在学校宿舍实施偷窃,被判刑两年半。

一个是县高考状元,一个是顶级名校学生会主席,这两个学霸的行为确实很容易让“高分”和“低能”挂钩。但是,形成“高分低能”印象的更大可能是,这些高分学生一旦有负面新闻,往往能引起更广泛的关注,而“高分高能”和“低分低能”,则会被视作正常。

不妨以一个曾经饱受诟病的群体——少年班学生,来证明。这些小神童们无疑是升级版的学霸。去年就有两起“神童退学事件”,引发了人们“高分低能”的讨论:17岁考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硕博连读的魏永康,19岁时却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不适应中科院研究模式被退学;14岁考入沈阳工业大学的王思涵,也因为多门成绩零分,被学校“责令退学”。但这其实只是个案,中科大少年班总体情况如何?就在“史上最难就业年”的2013年,中科大少年班学院2009级理科实验二班的同学们却很从容,49名毕业生中,23人获得全额奖学金即将留学深造,25人在国内名校或科研院所读研。中科大的追踪调查结果也表明,少年班历届毕业生中有九成以上获得博士、硕士学位,且历届毕业生中多人已成为国际顶尖科学家,另有超过七成毕业生活跃在海内外经济、IT、金融等领域。

以金钱来衡量,高分者确实“高能”

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有很多,但当今社会,绝大多数人还是把金钱的获取能力作为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尺。那么我们不妨从财富方面驳一驳“高分低能”。

根据中国校友网今年的最新报告,在1999-2013年福布斯、胡润、南方周末和新财富等中国富豪榜上榜的企业家中,北京大学培养了98名亿万富豪校友,高居造富大学排行榜榜首,获富豪校友捐赠12.35亿;清华大学这个数据是95人,名列第二,获捐3.66亿。北大清华培养亿万富豪人数遥遥领先于其他高校,两校富豪校友财富合计高达4000多亿,堪称中国亿万富豪摇篮。北大清华作为全国录取分数最高的学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假如“高分低能”成立,其他录取分数更低的学校为什么没能制造更多的富豪、获得更多的校友捐助?

2014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前十名2014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前十名

不以金钱为标准,高分者也不“低能”

把金钱作为判断能力的标准,也许会被认为庸俗、不合理。那么不妨换其他标准来继续驳斥“高分低能”。

《2012中国大学杰出校友排行榜》调研了我国政界、学界和商界三大领域的杰出人才,合计近8000人。其中,政界杰出人才1400人中有456人是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清华大学的这个数据是292人。清华北大两所学校培育的政界人才,占政界人才总体的一半还多,“高分低能”怎么说的过去?

如此看来,“高分低能”不过是一种错觉,最多也只是个别现象。讨厌学霸的人,和嫉妒心理也不无关系,或者说给自己没有成为学霸找到一个轻松舒缓的理由——学霸们低能,低情商,低生活自理能力。

更何况当今学霸,也远非“高分”可以概括

学霸自身追求的远远不止高分

作为颇受关注的学霸,韩衍隽不是第一个了,近年典型的还有清华双胞胎学霸姐妹花、复旦“门萨女神”以及复读后再夺状元的刘丁宁。

这些学霸们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他们的成绩,但稍微浏览下他们的简历、注意下他们的言行,就能看出学霸们追求的远远不是成绩、高分这么简单。清华双胞胎学霸姐妹花马冬晗、马冬昕,姐姐马冬晗亮出的成绩单中最低分是95分,这足以让他们引起瞩目,但同时造成轰动的还有他们的“学习计划表”,表格把每天的时间都切割成每一个小时,何时做微积分的习题,何时开班会,都精确到分钟,连午休的一个钟头都能挤进去两三件事,睡觉也只留了5个小时,网友戏称“比国家领导人还忙”。正是由于合理而紧密的时间管理,姐妹花的成就才远远不止高分,姐姐马冬晗兴趣爱好广泛,喜欢兵乓球、看书、写文章、听音乐,妹妹马冬昕曾当选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

清华学霸姐妹花密密麻麻的“学习计划表”清华学霸姐妹花密密麻麻的“学习计划表”

复旦“门萨女神”张安琪,是一个典型的“全能型学霸”,不仅是5篇SCI论文的第一作者,而且是新东方最年轻的托福老师,还是国际顶级智商俱乐部门萨俱乐部的会员,数次担任门萨入会测试主考官。她曾在一次访问中这样说:“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从来不把自己当成本科生,不把自己当女生,不把自己当年轻人,我只是很努力。”

全能的确是学霸的发展趋势。15门满分的韩衍隽,如果只是成绩亮眼,恐怕也不能赢得如此多的赞誉,起关键助推作用的是一段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Weissman评价他的视频:“衍隽已经超出了至今为止我对斯坦福大学里最优秀的高年级博士生的预期,这真的是我对一个人所能给予的最高评价。”韩衍隽先后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决赛一等奖第一名、第七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清华大学一二·九奖学金(综合优秀奖学金)、2014年美国大学生交叉学科建模竞赛全球特等奖,其间还申请了三项发明专利,确实当之无愧为“全能型超级学霸”。

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Weissman高度评价韩衍隽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Weissman高度评价韩衍隽

外界对学霸的期待也不止高分

不但学霸对自己的要求不只是高分,外界对学霸的认同,也不再是高分这么简单。今年8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488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如何衡量一个人学习能力,受访者最看重运用知识的能力(67.9%)和知识面(63.7%),“学以致用,生活高手”型的榜样(57.2%)最受欢迎。学霸不再是高分的“标签”,其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学以致用”成为学霸的衡量标准。…[详细]

高分学霸是可以习得的正面典范

当今社会盛行“拼爹”文化,在中国,没背景的年轻人想要有作为,被认为是很难的。但学霸却树立起了一个“拼己”的典范,这种模式是可以学习的。

众所周知,亚裔美籍学生的成绩经常要比当地白人学生更好,这种现象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归因于亚裔美籍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更有利于其学习。但今年4月,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社会系的艾米·辛(Amy Hsin)教授和密歇根大学的谢宇教授对此现象的成因进行了细致的统计和分析,他们发现,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不足以解释为何亚裔美籍学生在学业中表现得更好。他们委托授课老师依照学生对学业的努力程度逐一打分,最高6分,最低0分,结果,亚裔美籍学生与美国白人学生在进入小学一年级时,此项分数就已超过后者,而到高中一年级时,这一差距还会进一步扩大。所以最终结果是,亚裔美籍学生表现更加优异要归功于他们刻苦努力的学习和一丝不苟的态度。

看来亚裔美籍学生一直以来被认为的“拼爹”,实质上是“拼己”,比的是努力、刻苦的程度。学霸们的“拼己”精神,在号称“拼爹”的时代,无疑具有满满的正能量,也是可以习得的正面典范。

再看中国,有人说中国年轻人的上升路径日益堵塞,实际上这不是一个全面的评价。年轻人的“扶摇直上”相比于过去,还是有很大的空间,普通的学霸,是可以复制的,更多的和人的自制力、专注度、勤勉有关,向高分学霸学习,弘扬他们的正能量,绝对是可取的。

结语

学霸中“高分低能”的毕竟是少数,学霸们传递的更多的是正能量。且现在的趋势是,无论是学霸自身的追求还是外界对其期望,都不再只是高分了。

新闻立场

本期评价

王冠
+收听
提问

同步:

还能输入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