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用常识解读新闻

2013-01-08 第2300期

数九寒冬,指望政府发低温补贴?

01

正视低温带来的威胁

全球虽在变暖,但中国的冬天可能会越来越冷

众所周知,全球变暖是一个国际上的热门议题,这个事实在95%以上的气候科学家眼里看来千真万确(参见《气候谈判:民主失灵注定悲剧?》),但在大多数民众对此表示怀疑。原因就在于,大家的切身感受并不如此。对于中国人来说,尤其如此,自2009年初令人印象深刻的南方寒潮以来,几乎每个冬天都是冷冬,而且还越来越冷。这不仅是切身感受,而且也被数据证实——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任福民称,2012年11月下旬以来,全国平均气温-3.8℃,较常年同期-2.5℃偏低1.3℃,为近28年最低。其中,东北平均气温-15.3℃,较常年同期偏低3.7℃,为近43年最低;华北平均气温-7.4℃,较常年同期偏低2.4℃,为近42年最低。

在全球变暖之下,为何会出现冬天越来越冷的情形呢?这其实与著名灾难片《后天》所借用的原理相似——正是由于全球变暖使得北冰洋冰川融化,导致“温盐环流”减缓甚至停滞,来自赤道的温暖热能将无法被传送到寒冷的北方地区,对于亚洲地区,这会引起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利于冷空气南下。北极海冰面积越小,越有利于极地冷气团中心向南偏移,进而导致欧亚地区及我国冬季出现低温严寒。全球变暖并不是表现为全球所有地方同时变暖,而是一个整体趋势,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暴雪、干旱、强降水都会出现,局部地区甚至会越来越冷。这几年中国连续出现冷冬,并不奇怪,而且这一趋势可能持续。…[详细]

而低温会引发的超额死亡超乎想像

2003—2007年低温期(11月20日至次年3月30日)上海市居民死亡情况

如图所示,04、05之交和07、08年之交的冬天,上海市出现了明显的超额死亡。很大原因就在于,在寒潮影响下,这两个年份低温期的气温相比其他年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有多个旬出现了多达5℃的温差。而且下降幅度与超额死亡呈较为明显的正相关——2008年2月中下旬,每天的超额死亡人数多达75人。虽然这些人大多数也是抵抗力差的老人,但也足以可以看出低温对人体造成的威胁。

低温对人体威胁巨大,原因在于气温与人体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寒冷不仅可以直接给人体造成冻僵和冻伤的损害, 而且可间接诱发多种疾病。对于老年人而言,由于体力渐衰和活动能力减弱, 代谢功能降低, 产热相对减少, 在低温环境或接触寒冷后, 很容易发生寒颤, 出现低体温状态。英国的研究显示,对于65岁以上的老人,冬季日均气温每降低1℃,死亡率就提升1.5%。

02

政府应考虑针对低收入家庭和老人发放低温补助

普遍性的低温补贴不会带来福利增加

冬天越来越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难以忍受。北方有暖气供应还好,南方没有集中供暖却还非常湿冷,这让“南方也集中供暖”连续几年成为了公共议题。但正如《南方也集中供暖,可行吗》所提到的,由于基础投入花费巨大,南方普遍集中供暖有很大难度,即便不考虑价格因素,短期内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缓解民众的“挨冻”之苦呢?有论者提议,“在完全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大规模投入集中供暖工程,反倒不如在需要供暖的情形之下,将供暖工程的刚性投入省下,在加强民生能源调度的同时,直接给居民发放寒冷补贴。现在的居民家庭大多装有冷暖空调,电暖设备,或者已接入天然气,之所以习惯于用身体扛住寒冷,而不是开动取暖器,更多的原因是家庭经济能力扛不住而已。一旦享受了政府补贴的阳光,寒冷的日子也将倍感温暖。”提出类似的“政府发放低温补贴”的建议为数不少,也有人认为这个补贴支出巨大,只需针对南方未享有暖气的居民即可。

1月6日,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化果小学,学生们课间在教室外烤火取暖

“政府发钱”自然是让大多数国人喜闻乐见的,但考虑到“羊毛出在羊身上”的人就比较少——政府补贴的钱来自于税收,发放普遍性的“低温补贴”只不过是将民众的钱从左手交到右手上而已,没有任何值得高兴的,发得越多,税自然也征得越多。只补贴没有暖气的南方人也不现实,固然北方人享有集中供暖比较幸福,但这是要交钱的。而之所以这笔钱不如“南方人获得同样供暖待遇(电热等)所花费得多”,主要是因为当年集中供暖基础建设的花费不像今天这么多,能源(煤炭)采集价格也较低,这并不足以成为“北方人补贴南方人”的理由。

事实上,对于普遍性的关于寒冬的抱怨,政府做不了太多,别乱收税,别阻碍民间自行建供暖工程就不错了。民众想要摆脱数九寒冬的痛苦,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期待新能源开发、能源利用率提高带来的能源价格降低。…[详细]

“低温补贴”应该发,但只应针对特定人群

不过,对于特定人群——即受低温威胁最大的老人和抵御低温能力较弱的低收入人群,政府有必要考虑发放“低温补贴”,这是政府职能体现,也是责任所在。在英国,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领取每人每年100磅至300磅的“冬季燃料费”,以支付供暖的账单。在美国,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家庭(年收入2.2万美元以下的家庭,占家庭总数约15.3%),可以申请低收入家庭能源补助计划(LIHEAP),以帮助他们应付夏天的降温需求和冬天的供暖需求。该计划在2012财年的预算是34.7亿美元。

在我国,由于步入老龄化社会,以及收入结构为“金字塔形”而非发达国家的“纺锤形”,需要接受“低温补贴”援助的人肯定会很多。也肯定会造成很大财政压力。但考虑到低温的严重威胁,这一政策仍应实行,可以尝试以专项税收的形式,分地区分阶段逐步推行。

03

对劳动者,更重要的是提高其议价能力

规定企业必须给劳动者发放低温津贴,福利不会提高

“低温补贴”另一个潜在的发放对象,是在大冷天里进行户外作业的劳动者。不少人认为,既然国家规定了酷热环境下的劳动者享有“高温补贴”,那么自然也该有“低温补贴”。不过,这种补贴其实不能够提高劳动者福利,因为按国家规定,这个津贴是由企业发放的。且不说这种针对最底层体力劳动者的补贴能否正常发放,即便按时发放,由于津贴计算入企业成本里,企业考虑了这部分成本的期望后,自然会在调整薪资时进行考虑。

所以,规定企业发放“高温/低温”津贴,除了让政府民声有所提高外,并无多大实质作用。而如果这笔钱由政府直接发放,则执行时会面临太多实际难题,很难做到公平发放,甚至会出现腐败现象。…[详细]

规定极寒天气不得出工,也过于一刀切

还有人认为,在极寒天气下,应强迫劳动者停工。但这个做法也过于一刀切了,在低温条件下,只要做好御寒和防护措施,每天工作一定的强度并非绝对不行的,这与超过40度高温工作极易引发中暑脱水等现象有所不同。而且对于工期往往比较讲究的企业来说,这样做也不太现实。另外在极寒天气下,也有许多必须不得不让劳动者来干的活(如扫雪等)。

提高劳动者议价能力和诉讼能力,是保护劳动者安全和健康的最好方案

其实,对于劳动者最好的方案,并不是出炉多少新规定,而是切实地提高劳动者的议价能力和诉讼能力。只要劳动者能够为自己争取权利,那就是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的最好方案。香港地区就是如此,香港政府和立法机构迄今没有出台任何关于高温和低温情况下保护劳动者的专门法律,但是,只要《职业安全及健康条例》和《工厂及工业经营条例》中,关于“雇主有责任在合理地切实可行范围内,确保雇员在工作时的安全及健康”的条款能够严格地被执行,就不会出现劳动者被迫在严寒和酷暑中超负荷劳动的情况。而保障劳动者权利的,正是政府制定的关于劳动者的各种指引,以及每年针对这两个法例的多达数千次的检控实践。香港政府官员在某次面对议员的答辩时称,正是由于良好地执行了这两个条例,香港近几年没有一起劳动者因中暑而死亡的案例。

但现阶段出台寒潮天气下的“硬性”规定也有必要

不过,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迅速提高劳动者议价能力和诉讼能力并不现实。在努力实现这一点的情况下,完善针对劳动者的立法体系,并制定各种详细的专门规定,也是有必要的,如《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那样,针对低温的办法也应尽快出台,以保障劳动者的利益。…[详细]

结语

说来说去,其实,想让这个寒冬温暖起来,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大家尤其是低收入者增加收入。“收入倍增计划”若只是画个圈,身体暖和了,又有何用?

新闻立场

你希望政府发放普遍性的低温补贴吗?

0%
0%

专题评价:

  • 1111 20%
  • 1111 20%
0%
0%
分享到:

相关专题

更多>>

提问编辑

广播 还可输入140
  • 王杨:好的。我们会关注。 /玫瑰 || #我爱问编辑# 王杨(@ywang019) 河南金基租车之殇,又一庞氏骗局大手笔,受害家庭将近1万,维权几次,没有说法,复杂的很,求助无门。
    07月09日 09:20 发自腾讯微博
  • 丁阳:两次说的都是针对奥巴马医保法案的判决,第一次是在2012年的时候。这两次投票他客观上都帮了奥巴马的大忙。司法能动主义的危害你可以看罗伯茨意见书原文,http://url.cn/XKy8EQ 里面提到了Lochner案造成的一些问题。总的来说,罗伯茨希望“极度审慎”地解释宪法,这是他一以贯之的态度。 || #我爱问编辑# 丁阳(@wanghsn) 王杨(@ywang019) 张德笔(@zxc242635zxc) “就在同性婚姻判决前几天,罗伯茨还第二次充当了保守派阵营的‘叛徒’”,那他第一次当“叛徒”是什么情形?“罗伯茨大法官就提到了这种做法同样曾经造成了危害”,司法能动主义曾经造成了什么危害?
    07月01日 14:18 发自腾讯微博
更多>>

读者来信

我要写信
更多>>

编辑手记

专题排行

  • 月排行
  • 年排行
更多>>

历史版

010-82155180 20614277@qq.com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网评论频道

扫描二维码,用微信看今日话题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