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用常识解读新闻

2012-11-29第2261期

“房爷”猖獗,民众买房更痛

01

官员为何热衷买房

“房叔”“房爷”绝非个别现象

近日,番禺城管局官员蔡彬被称之为“房叔”,广州城建系统疑似退休高层李云卿被称之为“房婶”,以及深圳村干部周伟思被冠名“房爷”,引发了广泛关注。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他们之所以被冠上如此独特的称呼,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因被曝名下有多达21套房乃至80套房吸引了民众眼球,且仍在台前,并未落马。

事实上,“21套房”在官员中不是个别现象,甚至只能算“小意思”。据媒体披露,浙江省药监局原局长黄萌有房产84套,广东茂名原市委书记罗荫国落网后查获其有数十套房产,原山西蒲县煤炭局局长郝鹏俊有房产36套,其中北京33套,原上海房管局副局长陶校兴有房产30套,原福州市副市长杨爱金被搜查出17套房产证……若继续开列,将是个十分壮观的清单。而这些被曝出的动辄坐拥几十套房子的贪官,恐怕还是冰山一角。

自然,以中国官员的合法收入,有数十套房子的,十有八九涉及贪腐。而即便不考虑这些大贪,以普通官员或公务员而论,在民众普遍印象中,拥有多套房的也不在少数。

官员们何以如此热衷买房呢?…[详细]

原因一:官员能够买到便宜的房子

提起官员买房,不能不提曾经的住房双轨制:一方面,政府改革住房制度推行住房商品化,另一方面,却低价出售公房变相进行福利分房。这被广为诟病的制度在1998年已经废除——但只是“名义上”的,面向官员/公务员的“隐性福利分房”从未真正消失,方式多种多样。而最让人不满的是,这类事情年年都有报道,每次都引发关注,而每次之后都还有下一次,以近年为例

温州官员“购房门”泄露出的部分名单

2009年,温州被曝数十位官员以“暂定价”购买拆迁安置房。内部文件显示,温州副市长、市委办公室主任、水利局局长、工商局局长、市政协副主席等一大批主要官员以市价一半的资金拿到了近200平的安置房。…[详细]

2010年,陕西眉县首个大规模经济适用住房“城市美景”小区开工,媒体曝光称“几乎八成以上的房源全部内定到全县87个单位(系统),其中县委、政府各组成部门(系统)的233户,副科以上者占到103户”。

也是2010年,有记者获得材料,曝光“山东日照黄金地段建3500套官宅专供市直机关公务员”,另有别墅“专供市领导”,均低于市场价30%甚至50%以上。这个项目打的名义就是“专供公务员住宅项目”,是明目张胆的“特权房”。

2011年,浙江苍南被曝光“850套保障房房源近9成分给了公职人员”,当地官员则称之为县情决定,“分房有先后。分配给公职人员属于风险可控范围,分配给老百姓,因群体太大,比较难控制。”

而在首都北京,则存在着大批机关部门的自建房,以远低于市价的价格销售给干部和公务员——在市中心地带,某些自建房的平均价格甚至仅为周边小区的八分之一。

以上这些,还只是官员各种“隐性福利分房”报道中的很小一部分,已涵盖了官员侵蚀经适房、保障房、安置房、建特权房等种种现象。未见报道的只会更多,而即便报道了也往往得不到处理。…[详细]

原因二:“权力变现能力”强,而房子既“保值”,又“避险”

官员获得“隐性福利分房”,有一套内在允许的官场逻辑,可以视之为灰色收入,还称不上是通常意义的“贪污腐败”。那些拥有几十套房子的腐败分子,为何热衷于买房呢?

有着正当来源的高收入人士,包括商人、企业高管等等,其财产组成往往现金不占大头,还有股票、期权、债券等等,通常需要长期持有。而对于腐败官员来说,其高收入来自于他的权力所转化为的现金。现金长期持有则会贬值,而且不太安全。所以,腐败官员往往把贪污受贿所得拿来投资房子——既保值,又相对能够避免被查的危险。…[详细]

原因三:买多套房不征重税,空置也无所谓

官员喜欢买房的还一大原因,与社会其他热衷于投资房产的人士一样,即政策对拥有多套房还不需要征税,即便开征也还不是征重税。另外,我国也因“各种原因”还不存在房屋“空置税”,买几十套房闲置不拿来出租也无所谓。…[详细]

02

官员“囤房”,直接推高房价

官员侵占多套房,让市售房源更为紧张

山东日照黄金地段专供市领导的别墅

那么,官员热衷买房、囤房,对于整个房地产市场有何影响呢?最直接的一点是,官员/公务员侵占的房源越多,消费者能够买到的房源就越少,房价自然就被炒高。以我国体制内公职人员的数量,侵蚀经适房、保障房的严重程度,贪腐官员动辄买几十套楼的势头,这个影响无疑是非常大的。而且,人性都是逐利的,官员往往是对中国房地产最为看多的群体,他们的经济实力比普通民众要强得多,所以,千万别以为官员们低价拿了经适房、保障房就不会对普通商品房打主意。…[详细]

对于房产商而言,官员/公务员“购房刚需”提供了一笔稳定收入

其次,由于官员/公务员的“购房刚需”,很大程度上为疯狂扩张的房地产业提供了资金链,这使得政府频频调控市场转冷的时候,各大开发商不需要大幅度降价就能度过难关。

房地产商低价向官员售房,要在普通消费者身上获得回报

最后,在房地产行业,主管官员与房地产开发商打成一片,利用手中的权力在土地招投标、土地转性、修改容积率等商品房开发、销售的各个环节给开发商大开方便之门,是非常常见的现象。而开发商则按投桃报李的原则,向他们低价售房,动辄向他们让利百万元之巨。这部分利润损失自然可以在普通消费者身上找回来,而且,这种失效的监管使得开发商在销售过程中处于绝对强势地位,普通民众买房自然就愈发艰难了。…[详细]

03

治理“房叔”,从公布官员房产信息入手

明清两朝曾规定官员不许在任处买房

明清两朝的律例都规定,“凡有司官吏,不得于见任处所置买田宅。违者笞五十,解任,田宅入官。”意思是,官员不得在上任的地方购买住宅,违者就要摘乌纱帽、打板子、没收房子。这个规定,目的是为了“治吏”,防止官员地方在地方受贿。但为何要采取这种方式呢?原因就在于,官员受贿的形式多种多样,唯独无偿或者低价受赠不动产难以查清,既然难查清,干脆就不让他们在工作所在地拥有房产。

这种一刀切的方法,未必有很大实际作用,也违背了市场规律。但却表明了一种治理腐败的决心。

中国有多少空置房至今无权威数据,普遍相信数字比较高

仿效发达地区,以多种手段对付官员多套房

房子是现代社会最为值钱的资产,一个人或家庭拥有多少套房产,最能表明他有多少财富。因此,世界各国在任命公职人员时,为预防腐败,都往往需要预先公布其名下有多少套房产。例如,瑞典政府高官与普通公务人员,都要按法律规定将购买房屋等大宗家庭资产的情况“广而告知”。前段时间,香港各大高官也按照规定公布自己名下的房产,行政长官梁振英名下就有7套物业。

官员靠合法收入购买了多套房产,这自然无可指摘。但在许多国家,由于土地资源有限,为了使“居者有其屋”,往往都对多套房和空置房做出限制。以法国为例,许多法国人拥有不止一套住房,如果第二套住房基本不使用,该套住房则需按面积交纳空置税。一旦作假,将会受到严厉处罚。在法国的一些城市中,房屋闲置的第一年,业主必须交纳的罚金为房款的10% ,第二年为12.5% ,第三年为15%,可谓非常严厉。在瑞典,针对空置房的措施更为有力:为了遏制空置房数量上升的趋势,除了加强租赁服务外,瑞典政府甚至将无人居住的住房推倒。

无疑,这些措施都是“反市场”的,但为了让低收入者也能住上房子,代价是划得来的。在中国,当然应该以更严厉的手段应对高空置率,尤其是官员拥有多套房的状况。…[详细]

官员房产不仅要申报,更需要普查

近年来,官员财产申报和公示成为热门话题。不少地区都制定了相关的计划,并将官员房产信息作为一项重要公布内容。如湖南湘乡市就在官方网站披露了69名县处级官员私有房产信息。老百姓上网点击,就能查阅包括市委书记、市长在内的官员们的房产信息。

这无疑是一个好的现象。然而,在“房叔”“房爷”如此猖獗的情况下,这种程度的“披露”还远远不够。真要对“房叔”们进行治理,必须对官员握有多少房产进行一次严肃的、彻底地清查,并将数据公之于众,然后全社会再讨论该如何应对。

结语

一边是百姓无房可住,一边是政府官员有多套住房。新十年“治吏”,不妨从官员房产抓起。

新闻立场

你是否支持对官员房产信息展开普查

0%
0%

专题评价:

  • 1111 20%
  • 1111 20%
0%
0%
分享到:

相关专题

更多>>

提问编辑

广播 还可输入140
  • 王杨:好的。我们会关注。 /玫瑰 || #我爱问编辑# 王杨(@ywang019) 河南金基租车之殇,又一庞氏骗局大手笔,受害家庭将近1万,维权几次,没有说法,复杂的很,求助无门。
    07月09日 09:20 发自腾讯微博
  • 丁阳:两次说的都是针对奥巴马医保法案的判决,第一次是在2012年的时候。这两次投票他客观上都帮了奥巴马的大忙。司法能动主义的危害你可以看罗伯茨意见书原文,http://url.cn/XKy8EQ 里面提到了Lochner案造成的一些问题。总的来说,罗伯茨希望“极度审慎”地解释宪法,这是他一以贯之的态度。 || #我爱问编辑# 丁阳(@wanghsn) 王杨(@ywang019) 张德笔(@zxc242635zxc) “就在同性婚姻判决前几天,罗伯茨还第二次充当了保守派阵营的‘叛徒’”,那他第一次当“叛徒”是什么情形?“罗伯茨大法官就提到了这种做法同样曾经造成了危害”,司法能动主义曾经造成了什么危害?
    07月01日 14:18 发自腾讯微博
更多>>

读者来信

我要写信
更多>>

编辑手记

专题排行

  • 月排行
  • 年排行
更多>>

历史版

010-82155180 20614277@qq.com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网评论频道

扫描二维码,用微信看今日话题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