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用常识解读新闻

2012-11-12 第 2245期

“中国制造”打败“美国制造”只是假象

01

产量上,中美制造业并驾齐驱

中国制造业产量微弱领先美国,2010年刚刚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

据美国研究机构HIS的计算,2010年世界制造业总产出为10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19.8%,略高于美国的19.4%。联合国统计署也证实了HIS的计算。在产量上,中国制造业2010年时的确成了世界第一。

中日美制造业 中日美三国制造业份额比较

从基础工业数据也能看出中国制造业产量之巨。2010年,中国粗钢产量6.27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4.3%;水泥产量18.68亿吨,占世界总产量60%;化肥产量占世界35%,化纤产量占世界42.6%;玻璃产量占世界50%。在具体产品上,中国2010年汽车产量1826.47万辆,超过美国,占世界总产量的25%;船舶产量占世界41.9%;中国还为世界生产了68%的计算机、50%的彩电、65%的冰箱、80%的空调和70%的手机…[详细]

02

实质上,美国制造业头号强国的地位并未动摇

美国制造业产量把持世界第一110年,至今仍然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强国

在被中国超越前,从1895年一直到2009年,美国已经保持世界制造业第一的“宝座”110多年,可以说是“家底很厚”。而且,中国制造业的扩张也没有停滞美制造业的增长:美国制造业在近30年来产值一直在提高,按照等值美元计算,今天的美国制造业的产值几乎相当于1972年产值水平的2.5倍。美国制造业对于全球工业增加值的贡献份额在过去三十年间也仅仅出现了微降。

此外,中美制造业虽然产量相近,可效率上却差距甚远。还是来自HIS的数据:美国在2010年的制造业产出仅略低于中国0.4%,但美国制造业只有1150万工人,而中国制造业雇用了1亿人。美国的的劳动力生产率比中国高效近10倍。…[详细]

除了份额大和效率高外,美国制造业的强大还体现在品牌上:包括波音飞机、苹果手机和好莱坞电影等等都已经成了美国的代表。

相比较下,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只能算“世界代工厂”

除了低效率外,中国制造业还有质量低和严重极依赖外资的问题。单就数据上看,中国其实都难当“世界工厂”,最多只能算作“世界头号代工厂”。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帆曾列举了这样一组数据,从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中国制造业的尴尬。“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有2/3依靠进口,其中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是进口的。”

生产设备不是自己的,生产的产品同样很大一部分也不是为供给国内需求。来自中国证券分析师委员会的李迅雷整理的数据更直接地体现出了这种“代工”:1979年至2010年,外商实际投资国内的金额达到10483亿美元(未包含投资金融部门),其中2008、2009两年,中国成为全球海外直接投资(FDI)流入量第一的国家。中国经济对外资的依赖体现在制造业上更为明显,仅就2011年1月份来看,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中国共出口1507亿美元商品,其中外商出口占775亿美元,超过一半。即便是进口,外商所占份额也接近一半。…[详细]

03

面向未来,美国制造业可能更加强势

技术上,美国制造业仍遥遥领先于劳动密集型的中国

令人惊异的是,近十年来,制造业的领军技术几乎都出自美国: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AI)、3D打印技术和新材料的研发。而最难能可贵的是,美国让这些看似科幻的技术都已从实验室走到了实际应用中。

Willow Garage、iRobot 和 9th Sense 这样的公司已在出售机器人开发包;多家开源网络社区则在开发更加先进的智能应用;苹果的Siri和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甚至已经开始了商业化的脚步;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全电动跑车——the Tesla Roadster借助机器人和 AI 技术的力量在美国已开始实现工业化生产。…[详细]

3D打印技术演示(点击可观看视频)

而新技术的应用,对劳动密集型模式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诸如因特尔这样的公司,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生产芯片,其劳动力成本都不会超过全部成本的十分一。未来,这种公司势必越来越多。对此《外交政策》杂志甚至乐观的认为:“不久之后将会听到中国人埋怨美国的3D打印技术抢了他们的工作机会。”

成本上,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几年内可能就会消失

不过更悲观的是,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很可能在几年之内化作泡影。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就指出,中国工厂工人的成本2000年只有美国的3%,2010年提高至9%,2015年将会达到17%,而到2016年,美国与中国的单位劳动成本之差将收窄至7美分每小时。再考虑其他因素如:美元对人民币升值(BCG预计年均增长率为4%)、运费、税金及美国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等因素,5年内“中国制造”的优势将会不断削弱。

中美制造业 中美制造业成本比较

而来自另一家咨询公司艾睿铂(Alixpartners)的预测更是认为,到2015年,如果加权各项因素,针对美国市场,在中国产出1美元制造业产品的成本将和美国持平。

资本上,40%的制造业高管更看好美国,投资风向开始转向

认为美国的制造业前景看好,也似乎成为了很多高管和投资人的共识。知名咨询公司毕马威国际2012年年初公布的《全球制造业展望:创新思维,推动增长》报告就证实了这一点。…[详细]

在这项由241名制造业高管人员参与的调查中(这些高管管理的公司年收入均在10亿美元以上):全球43%的受访者认为,在未来12至24个月里,美国是可以推动收入增长的主要地区,另外有41%的受访者认为,美国同样是可以推动其利润增长的主要地区。接下来最受欢迎的地区比美国落后10个百分点以上。同样的问题,即便是对于新兴市场的受访者,美国仍然处于领头羊的位置,38%的受访者首选美国,而紧随其后分别有中国(35%)、印度(29%)、巴西(19%)和新加坡(12%) 。

04

中美都重视制造业,但中国却比美国更依赖制造业

美国对制造业的重视及其优势,使得制造业岗位开始回流美国

来自美国商务部的数据,2011年美国制造业新增23.7万名就业岗位,制造业投资恢复明显。根据制造商协会的预计,美国制造业将在今明两年分别增长4%和3.5%,高于同期的美国GDP增长预期。此外汇丰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美国制造业已经连续30多个月向好,而中国同期的数据则显示轻微收缩。…[详细]

除了宏观的数据,一些企业的活动也证实了这种回流:总部位于伊利诺伊州、全球最大的挖掘机和推土机生产商卡特彼勒(Caterpillar)正在将一些海外的挖掘机产能挪回德克萨斯州;美国家具生产商Sauder也在将产能从一些低工资国家迁回美国;高端耳机制造商Sleek Audio已从东莞撤走,其中部分生产线将被迁回美国。根据咨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的报告,受访的制造业经理人有约61%表示,正在考虑将制造产能迁回美国,以便更好地匹配供应地和需求地。

制造业对中国经济举足轻重,中国需应对后劲不足的危机

相比之下,中国制造业后劲不足,似乎难以阻挡美国制造的攻城掠地;但更残酷是,中国经济似乎并没有办法承受这即将到来的危机。

中美制造业 中美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例

根据世界银行对中美在过去47年(1965-2011)制造业增加值对当年GDP之比数据的搜集,可以发现,在2010年制造业增加值占中国GDP总量接近30%,而对于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仅占GDP总量的13%(这里的制造业,为国际行业分类标准的15-37类别,增加值为一个行业考虑所有投入之和后再刨除中间投入的净产出)。由此可见,虽然制造业在两国都举足轻重,但中国经济对制造业的依赖程度远大于美国。反之,制造业疲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远大于美国。

结语

如今,美国制造业已不再傲慢,而假以时日,若美国制造和美国研发、美国设计一样重夺世界主流,对中国制造的冲击有多大可想而知。对正处“盛世”的中国制造业来说,这不是危言耸听。中国制造,该居安思危了。

新闻立场

中国和美国,谁的制造业更强大?

0%
0%

专题评价:

  • 1111 20%
  • 1111 20%
0%
0%
分享到:

相关专题

更多>>

提问编辑

广播 还可输入140
  • 王杨:好的。我们会关注。 /玫瑰 || #我爱问编辑# 王杨(@ywang019) 河南金基租车之殇,又一庞氏骗局大手笔,受害家庭将近1万,维权几次,没有说法,复杂的很,求助无门。
    07月09日 09:20 发自腾讯微博
  • 丁阳:两次说的都是针对奥巴马医保法案的判决,第一次是在2012年的时候。这两次投票他客观上都帮了奥巴马的大忙。司法能动主义的危害你可以看罗伯茨意见书原文,http://url.cn/XKy8EQ 里面提到了Lochner案造成的一些问题。总的来说,罗伯茨希望“极度审慎”地解释宪法,这是他一以贯之的态度。 || #我爱问编辑# 丁阳(@wanghsn) 王杨(@ywang019) 张德笔(@zxc242635zxc) “就在同性婚姻判决前几天,罗伯茨还第二次充当了保守派阵营的‘叛徒’”,那他第一次当“叛徒”是什么情形?“罗伯茨大法官就提到了这种做法同样曾经造成了危害”,司法能动主义曾经造成了什么危害?
    07月01日 14:18 发自腾讯微博
更多>>

读者来信

我要写信
更多>>

编辑手记

专题排行

  • 月排行
  • 年排行
更多>>

历史版

010-82155158 153678152@qq.com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网评论频道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看今日话题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