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用常识解读新闻

2012-12-01 第 2263 期

《一九四二》:温故苦难,拯救纪念

01

影片在“历史补课”方面有瑕疵

对于灾荒发生的背景,影片的一些表现有偏差

1942年到1943年,河南发生了旱灾和蝗灾,直接导致了大饥荒。要了解这段历史,既需要知道灾荒本身的状况,也需要探寻灾荒发生的背景。而《一九四二》显然想在这两方面都有所建树,也喊出了“还原真相”、“历史补课”的口号。然而编剧刘震云并非历史学家,影片剧本的蓝本、发表于1993年的纪实小说《温故一九四二》也不是严肃的历史著作,所以这一课能否补得严谨就有了疑问。

从影片本身看,确实出现了瑕疵。比如影片以饥民“吃大户”开头,并由此推而广之说“县里七十二大户悉数被抢”。这种情节疑似把土改的那一套说法移花接木过来了。实际上,河南这样的地方,平民地主规模普遍不大,他们也就比普通人家强一些,哪里禁得住“抢大户”;而真正富贵的官僚地主(土豪劣绅),本身就与地方政权沆瀣一气,贫民哪里“啃得动”——如果贫民有抢光大户的能力,他们还逃荒干嘛呢,逃荒的重要原因不就是躲避地方政权的盘剥吗。

再比如影片对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的刻画过于正面,以至于让有的观众观影后得出了“感谢李培基为了河南付出的一切”的结论。实际上李培基正是这场灾荒的罪魁祸首之一,他在上报灾情方面非常消极,直接导致了赈灾不利(李这样做很可能是为了替首长分忧而换取仕途前景,因为李正是在1942年年初被任命,身上寄托了蒋介石的粮政愿望。这一点倒是和20年后中国的另一次饥荒中发生的事情相似),且李培基主政下不许省内粮价上涨,导致外省粮食没有动力被卖到河南,这极大的促进了灾荒。

《温故一九四二》中有个劲爆的说法,就是日军发赈灾粮,使河南老百姓帮日军打国军。影片中通过冈村宁次之口对这个说法进行了暗示。但这个说法指向的事实在历史中是子虚乌有的。等等

除了史实表现的偏差外,影片的历史推演也显轻率。比如主创人员多次表示影片想表达蒋介石轻视灾民——蒋介石丧失民心——蒋介石丢掉大陆的逻辑。但是历史推论的得出要靠历史研究而非文人想当然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蒋介石丧失民心真的是他丢掉大陆的主要原因吗?…[详细]

当然这种瑕疵的出现可能有不得已的因素

看过《温故一九四二》的人会知道,刘震云是有阐释历史的野心的。这种野心同样体现在了影片里。但是正如民国史专家黄道炫对刘震云的批评——《温故一九四二》表现出刘在阐释历史方面不够内行。也许这种不够内行延续到了影片中,使得出现种种史实的瑕疵。当然也可能由于应付审查的原因,导致不得不这样拍——比如李培基在新中国成立后是进了政协的,属于“开明人士”,如果影片把其刻画得丑陋,就是一种“翻案”,不容易通过审查。…[详细]

本该为饥荒负重要责任的李培基在影片中颇为正面

总之,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影片在表现历史背景方面有偏差,喜欢探寻历史真相的网友可以密切关注今日话题历史版的相关专题。…[详细]

02

影片在“拯救纪念”方面却是不可多得

相比于二战中的犹太人,中国的劳苦大众得到的纪念太少了

人们常说“拯救记忆”,意思是说时间会消磨对历史的记忆或记载,所以要和时间赛跑,才能尽量留住史实。比如1942年河南饥荒的当事人基本都已过世,没过世的记忆也模糊了,一些史料也在轶散,所以再不拯救记忆,想还原那段历史的真相就更难了。

但是除了要拯救记忆,还要拯救纪念。二战中遇难的犹太人,得到了后人充分的纪念,单是纪念他们的电影就不可胜数。而1942年饥荒中死去的那些中国劳苦大众,又得到了什么纪念呢?犹太人虽然死得悲惨,但生得还不算苦难;而中国的北方农民自称下苦人、受苦人,他们的生本身就是一种苦难,结果遇到灾荒死得也非常悲惨——他们更该得到纪念。但是时间可以模糊记忆,也可以淡化纪念,好比我们现在拍一部反映秦朝百姓苦难的电影,因为时间太久远纪念意义也就很小了。所以对于1942年的河南饥荒,再不纪念就会晚了!…[详细]

北京 惨绝人寰的河南大饥荒纪实照片

《一九四二》的出现是对死难者很好的一次纪念和告慰

为什么中国的劳苦大众一直得不到应有的纪念呢?原因当然很多,仅就影视方面来说,审查就是重大的阻碍。中国的影视主管部门,向来不能容许“灰色调”。正如冯小刚所言,这个影片完全可以被解读为“灰色”、“消极”,并以此为由卡死,所以“审查没那么顺利,否则(通过审查后)也不会喝醉了”。冯小刚想拍这个电影有十几年了,他认为到今天拍的时机终于成熟了。这个“时机成熟”就包括主管部门或许也可以接受这样一部影片了。

冯小刚早已功成名就,在“可拍可不拍”这部电影的时候,还是愿意冒风险、吃苦头拍出来,这是值得尊敬的。而且影片的艺术表现力很强,这是对死难者一次很好的纪念和告慰,是对我们这些后人的一次有力提醒。…[详细]

03

影片的艺术成就也值得肯定

从抽象的人民到具体的人

中国那些关于旧社会的电影,倒是不缺乏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但是这种同情却很难让你“心有戚戚焉”。因为这种同情指向的是抽象的阶级群体,而非具体的个人。我们看《白毛女》,我们看到喜儿,想到的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贫民阶级的代表”。抽象的人民是没有血肉的,具体的人才是生动的。因此艺术作品想要有感染力,需要回到具体的人。然而,人是复杂的,人生是复杂的,当有些影片想脱离“劳苦大众与三座大山对立”这种粗线条去表现旧社会中复杂的人时,却总是难以通过审查,典型的如《大鸿米店》。

《一九四二》倒是没有特意去表现劳苦大众的“另一面”,因而相对安全。但《一九四二》终归是以具体的人为出发点,去讲人的故事,而且这种表现并没有功利性,并不是以控诉谁为主要目的,因而我们看到了生动。…[详细]

技术助力艺术,精细的展现带来震撼力

从《一九四二》中灾民的服装可以明显的看出,中国的大制作影片在精耕细作方面在与国际接轨了。比对老照片就知道,这些灾民的服装基本还原了当年的着装情景。当然国外早就在这么干了,1993年拍摄的《辛德勒的名单》,2万多临时演员的服装就采用了面向民间征集1930年代旧服装的办法。不只是冯小刚有资格砸下人力物力财力来精耕细作,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家具全是从上海古董店买的”,李安的《色戒》“街上两排法国梧桐是一棵一棵种下去的”……

有了这些技术上的讲究,我们才更能身临其境的走近那场灾难。…[详细]

北京 《一九四二》制作精良

结语

《一九四二》是中国电影的又一次进步,希望这样的进步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因为我们还有太多的欠账需要补上。

新闻立场

你觉得《一九四二》如何

0%
0%

专题评价:

  • 1111 20%
  • 1111 20%
0%
0%
分享到:

相关专题

更多>>

提问编辑

广播 还可输入140
  • 王杨:好的。我们会关注。 /玫瑰 || #我爱问编辑# 王杨(@ywang019) 河南金基租车之殇,又一庞氏骗局大手笔,受害家庭将近1万,维权几次,没有说法,复杂的很,求助无门。
    07月09日 09:20 发自腾讯微博
  • 丁阳:两次说的都是针对奥巴马医保法案的判决,第一次是在2012年的时候。这两次投票他客观上都帮了奥巴马的大忙。司法能动主义的危害你可以看罗伯茨意见书原文,http://url.cn/XKy8EQ 里面提到了Lochner案造成的一些问题。总的来说,罗伯茨希望“极度审慎”地解释宪法,这是他一以贯之的态度。 || #我爱问编辑# 丁阳(@wanghsn) 王杨(@ywang019) 张德笔(@zxc242635zxc) “就在同性婚姻判决前几天,罗伯茨还第二次充当了保守派阵营的‘叛徒’”,那他第一次当“叛徒”是什么情形?“罗伯茨大法官就提到了这种做法同样曾经造成了危害”,司法能动主义曾经造成了什么危害?
    07月01日 14:18 发自腾讯微博
更多>>

读者来信

我要写信
更多>>

编辑手记

专题排行

  • 月排行
  • 年排行
更多>>

历史版

010-82155158 153678152@qq.com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网评论频道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看今日话题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