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唬人的“太空高科技”

昨晚,“天宫一号”发射成功。除了实现空间对接的重要任务外,搭载农作物种子进行太空实验也是其一个任务。…[详细]

 

太空南瓜、太空苹果、太空青椒、太空西红柿……近年来,许多“太空果蔬”都为世人所熟悉。电视上、报纸上也总有一些“太空药”的广告,一再地渲染着它们的神奇疗效。遥远而神秘的太空让人觉得这些形形色色的太空产品是高科技的产物,甚至有着某种神奇的力量。

不过,就算噱头做得再足,这些“高科技”最大的作用还是唬人。

今日话题个头硕大的“太空南瓜”

2011-09-30 第 1824

今日话题
太空育种:是炒作还是领先世界的壮举?
神秘的宇宙能创造神果、神药?

什么是太空育种

太空育种,又被称之为航天育种,指的是将各种各样的种子带上太空,利用太空独特的环境(微重力、太空辐射等等),让种子产生突变,返回地球后再经过三四代的筛选、培育,形成新的品种。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据相关研究人员的说法,这样可以提高产量又或者让农作物品种产生一些例如抗虫害等比较好的特性。…[详细]

事实上,很多所谓的太空药也是一样的卖点——神秘、浩瀚的太空将各种药材又或者药物给改变,生成了新的药物成分,这种药物成分比以前的功效更为强大。

这种育种方式成本高、成功率低,还不如在地面进行

从“神一”到“神七”飞船的搭载物名单中,农作物种子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次。但是究竟是太空的微重力还是太空辐射导致了种子的基因变异,有关专家莫衷一是。

遗憾的是,太空种子会发生突变的几率非常之低,有一个广泛引用的数据是,这些种子突变率在0.05%~0.5%之间。更遗憾的是,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突变里,大多数还是无用或者有害的。这是因为,不管突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X射线、γ射线、高能粒子、宇宙射线、药物还是什么微重力或其他未知因素,其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由于改变了染色体、DNA的序列或化学结构而引起的突变,而突变不管是自发的还是诱发的,都是没有方向性、随机的,绝大部分突变都是有害或无用的,只有极少数突变会符合人们的要求。(参考:方舟子:《太空蚂蚁到底神不神?》)…[详细]

这个说法也得到了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王守才教授的认同。他认为,航天育种与地面传统育种方式相比成本高,成功率低。既然在地面就早有手段能让种子产生突变,又何苦送到太空去呢?毕竟,航天资源挺宝贵的。…[详细]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进行太空育种的国家,却研究得太囫囵吞枣

出于对浩瀚宇宙的好奇,送种子去太空观察,也的确不值得诟病。美国、前苏联都曾经做过这样的事情。不过,它们都早已停止这方面的实验。而前文已经指出,中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送各种种子到太空,甚至还发射过专门用作太空育种实验的卫星。用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项目首席专家刘录祥的话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进行太空育种的国家。…[详细]

如果秉承着科学精神的话,相关研究人员需要的并不是不断地送种子上天,而是静下心来做一些研究、核算。搭载了多少种子?成本是多少?如果在地面进行辐射诱变,成本又是多少?太空育种到底有没有科学根据?如何进行后续的筛选实验?标准是什么?有没有对新品种进行安全鉴定和机理鉴定?可惜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科普专栏作家土摩托语)

炒作太空育种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

早在2001年,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副教授张建华就曾撰文质疑太空育种。他在文末写道,国内目前的科研太浮躁,多急功近利。至今太空育种并未在任何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反而商业性的炒作比比皆是。严谨的科学家和育种学家不知为什么都不出声。

这背后的确有着许多利益链条,比如对真正的科研人员来说,这可能涉及到科研立项,科研经费的申请;而对于一些商家或者商业气息很浓的科研机构来说,这里面就涉及到炒作了。按照有关专家的说法,从太空回来的种子经过培育,挑选出的优良品种要经过不少于4代的种植,其中的每一代遗传性状都有所分离。如果4代后有幸筛选出一个新品种,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的品种审定,这一过程至少需要3年,之后专家审定合格后才能拿到证书,这里面要耗费很多精力、时间。所以市面上许多的太空种子、太空蔬菜实际上并没有去过太空,只是借着这个噱头炒作,卖个好价钱,甚至炒作概念股。…[详细]

太空制药:是吹牛还是包治百病的灵丹?
国际空间站没有对“抗癌神药”的研究

太空制药:理论基础生搬硬造

有人说学界之所以还给太空育种抬轿是因为这件事情并不会伤害到人,这些蔬菜瓜果对人体无害,所以也没有必要指责。可是吹得神乎其神的“太空神药”就不是这么回事。

上文已经提到,太空制药所说的机理和太空育种其实是一致的。比如好几种号称对癌症有特效的“太空神药”卖点都是这些成分去了太空之后,在那里发生了突变,新品种有神奇的特性。

不过,最近还出现一种新的说法,太空的环境特别适合做医药研究,在那里药物的有效成分能够提高三到五倍的功效,生产效率也能成倍提高,所以以后制药厂得开到太空去。这里用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据美国政策中心预测,2010年美国太空生物制药收入高达300亿美元。”遗憾的是,所谓美国政策中心只是美国众多民间小网站中的一个,在其网站上更是找不到所谓的太空制药一说,值得一提的是,在另一些新闻中,300亿美元变成了270亿美元,所以这个新说法实在漏洞太多。…[详细]

利益链一:用“太空神药”来做骗人的噱头,大肆集资敛财

《“太空蚂蚁”今天横空出世 美国人垂涎中国蚂蚁》,这是多年前的一则新闻标题。新闻号称科研卫星返回舱带回了一群由四川金蚂蚁生物技术公司提供的一种“食用药用蚂蚁”,包括4只活蚂蚁、30只蚂蚁卵。报道说,该公司于10月25日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功,年底有望融资支持公司继续研究太空蚂蚁的价值。

而事实是,这些蚂蚁根本就没有产生什么有益的基因突变,4只活体蚂蚁全部死亡,在太空新孵化出来的小蚂蚁也全部死亡,还有20多只蚂蚁卵未孵化出来,被保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没有发生有益突变的原因和前文所诉的太空育种原理一样,此处不再赘述。…[详细]

也就是这样一家号称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的高科技公司大肆宣称,花几万元买下蚂蚁种,之后便每天呆在家中,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一年后投资回报12%,两年后投资回报30%;公司股票在美国上市,以每股0.15美元购入原始股,3年后便可涨至4美元一股。结果,4年间,“金蚂蚁”与成都市的3265名市民签定了相关合同和协议书,共聚敛人民币上亿元。最后,只追回了三千万。…[详细]

利益链二:号称“太空神药”有奇特疗效,高价售卖

被许多地方食品药品监督局警告过的“神舟三号”口服液,号称是中国第一款“太空药”,对治疗癌症有着奇效,甚至能治愈。另一款神药“天曲”则号称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着独特的效果。而这两款药宣称的机理都差不多,前者经过太空之后生成了一种新的物质——自愈原生因子,后者则宣称生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活性物质。自愈原生因子的成分是什么呢?不清楚。前所未有的活性物质又是什么呢?厂家也没有任何提示。

产生突变,又刚好是有益的突变的可能性实在没有。更为遗憾的是,好不容易在数据库里搜到一篇治癌神药的论文,却被人发现这篇论文的作者都是假的。神药也只号称在小白鼠身上有过实验,但是却找不到临床实验记录,更不用提什么双盲随机实验了。而治心血管疾病的神药也是相似的。事实上,和这两款药相同成分的药在市面上有很多,价格也要低得多,无奈的是前者能卖到将近两千元一盒,同样成分的药品最多也就十几二十块,后者没这么恐怖,价格也比同类产品高七八倍。

高价售卖产品,甚至将公司上市,以这些高科技概念敛钱就是这背后的利益链。让人困惑的是,就算媒体报过不少神药们的负面,就算地方食品药品监督局在官网上明示这些药物做了夸张宣传,它们依然屹立不倒。尤其是抗肿瘤药,国家是禁止其做任何广告宣传的,可是“神舟三号”偏偏就在做推广的时候强调这是多年来唯一一个国家允许做广告的抗肿瘤药。一些官方机构和媒体还大肆宣扬这种药的“高科技”,声称这是国家863计划的结晶,这些吹捧文章还都煞有介事地刊登在显要位置。…[详细]

真正太空空间站里的科研项目和想象出入甚远
太空科研技术应用到了名画修复上

科研成果转化为民用的少之又少,已有例子都是小应用

事实上,太空的科研并不是那么神秘。2008年,国际空间站建站10周年,美国宇航局(NASA)曾经出过一份叫做《2000-2008国际空间站建站期间的科研成果》的报告,详尽地叙述了前15次考察任务里的科研成果,而在NASA的相关网页上也能看到目前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

其实,这些科研项目主要都是利用太空的微重力来做的。研究成果分为空间科考技术开发、微重力物理学、微重力生物学、人类研究计划、对地观测与教学活动、对国际空间站运行的科学研究等六个方面,这其中微重力物理学是研究得最多的,然后是微重力生物学。

拿和“太空育种”有关的生物学来说,国际空间站里研究的不是种子基因的突变,而是直接种一棵植物,记录下它的生长,主要是为以后在太空种蔬菜打下基础。这和地球关系不大。

再说和医学有关的项目,2000-2008这些年中,最有意义的成果就是证实了在航天飞行期间普通的病菌可以发生改变,并且变得致病力更强。这项成果的意义在于能为航天员制定出更好的防护方法,对地球有什么意义呢?官方的答案是潜在意义。而就算在未来,那些“太空神药”也不是医疗方向。

事实上,多数在太空进行的科研项目现在都没有转化为民用的,也暂时没有多大的民用价值。欧洲宇航局空间站项目科研部主任克里斯就表示尽管在空间站进行了成百上千的科研项目,但是很多实验旨在解答一系列基本的科学问题,他还不知道任何民用的例子。

NASA的报告很重视那些能够为民所用的项目,并称这是“国际空间站投资能够回报给地球的巨大收益”,这样说当然是为了照顾民众的情绪,毕竟这投资太大。而NASA举的例子多少有点“撑不住场子”,包括一项空气净化技术、一项药物微包装方法等等。…[详细]

已造福人类的太空高科技主要来自航天科技的二次应用,而非在太空搞的科研

美国辉煌的阿波罗计划被认为是航天科技造福民众的典范。不过,这些很多都是“航天副产品”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和现在空间站搞的太空科研项目是两码事,这就是所谓的二次应用。换句话说,航天产业带动了一大批产业的发展,而这些产业将专门为航天事业开发的项目又转化为民用,比如,科学家为阿波罗计划发明了专门的燃料电池,后来这种电池就被应用到了交通等领域去。现在的空间站当然也有这样的副产品,例如日本把专为国际空间站设计的水净化系统改装后用于了救灾工作。

事实上,国外对于建造空间站一直有争议,毕竟一个空间站从建立到服务期满起码要耗资千亿美元。尴尬的是,“国际空间站”到底做什么用,这是一个十年来都没想好的问题。仅作观赏?仅作里程碑?仅做那些花哨小实验?似乎怎么算都不合算。所以有关专家才提出中国的太空计划一定要想好怎么办,毕竟每年在航空航天上的花销大概要占到1-2%的GDP,而大量拥有资金的民营高科技企业被限制在航天技术外面。要知道,美国等国的经验是,民企在航天科技的二次应用上更为积极,更能拉动经济。…[详细]


因为各种各样利益而披上外衣的“太空高科技”过分被神化。而真正的太空高科技要民用化该走的方向却没得到重视,这就是舍本逐末了。

资料区

相关专题

阿波罗计划全记录

登月耗资巨大,连美国人也难以承受…[详细]

相关专题

从东方红到嫦娥

终有一天,中国人有“九天揽月”那一天…[详细]

相关专题

宇航服进化史

细节和外观改变了,基本需求却没有变…[详细]

相关专题

中美登月计划对比

美国人未来的登月计划十分渺茫。…[详细]

投票区

专题调查
加载中...

互动区

读者来信
CSTX:警惕父爱专题是网络暴力
汤勇波:自中国的研究论文有着极...
袁文良:回家过中秋
张妍文:慈善的过度娱乐化是慈善的...
美丽中国:莫让公款行贿打法律“擦...
越洋:关于“产妇之死”专题的意见
蔡平:冰桶挑战是被绑架的宣传工具
chenxiaohong: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完...
如颠如狂:再讨论谁来为产妇负责
不老松:医院尽力则不为产妇负责
我要写信
编辑手记
谌旭彬:三论岳飞绝不是“民族英雄”
刘彦伟:航班延误,有苦该向谁诉
王杨:几个关于婴儿喂养的误区
谌旭彬:评毛泽东的一篇“优秀”作文
刘彦伟:“死老虎”王立军该怎么...
更多
实时互动
收听微博

010-82155158 wangyang019@qq.com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网评论频道

本期责编:王杨


网友评论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订阅到QQ邮箱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