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碾童案别苛责他人放纵自己

陈先生是碾童案中“18路人”之一,这几天他被辱骂短信和电话困扰,有位“道德狂人”甚至每天发十几条短信辱骂诅咒他。而类似这样的“道德狂人”在网上就更多了,跟帖中对“18路人”一片“皆曰可杀”之势。…[详细]

然而奇怪的是,前一段时间发起的“扶老太太宣誓”,却被大多数人冷嘲热讽,他们以彭宇案为例说明这事干不得。

 

真不知道国人是太讲道德还是太不讲道德。如果太讲道德,为何被一个彭宇案就吓住了?如果太不讲道德,为何又对“18路人”如此“眼里揉不得沙子”?

今日话题
嫉庸如仇,不惜苛暴?
陈先生收到的大量恐吓短信

冷漠路人是小人、庸人,但不是恶人

什么是小人?在孔子眼里,君子就是标榜道德的人,而小人相反。但一个人不标榜道德不意味着他就是坏人、恶人,正如雷锋之外,并不全是奸恶之徒,还有大量“芸芸众生”,孔子所说的小人,就是指这些庸俗的“芸芸众生”。

依此来看,冷漠路人就是小人、庸人,他们没有帮助别人,但也没有主动去损人利己、贪赃枉法。…[详细]

嫉庸如仇,何以嫉恶?

中国人往往不注意区分“可以”和“应该”。“可以”是以法律为界,法无禁止即可以。而在法无禁止的广阔区域里,有一些作为符合人们的价值观,另一些则不符合。符合的我们说它“应该”,做应该做的事你就道德高尚,正如救人的陈阿婆;不符合的我们说它“不应该”,做不应该的事你就道德低下,正如18路人中的冷漠者。…[详细]

这些冷漠者做了可以做而不应该做的事,该如何对待他们呢?道德批判自然是少不了的,因为他们确实道德低下嘛。但是对他们无所不用其极的骚扰、辱骂、恐吓、诅咒就未免苛暴,嫉庸如仇,何以嫉恶?

为什么庸人最易受攻击

更不正常的是,你会发现现实中,往往是嫉庸如仇,却不嫉恶,更不嫉己。

谁都知道,对于见死不救,冷漠路人固然不光彩,但他们的确也没有救人的硬性责任。而政府部门却不同,政府部门是负有社会管理、社会救助的法定责任的,当前见死不救的现象如此严重,这岂能说不是政府部门失职?失职是既不应该,也不可以,如果说冷漠是庸,那么失职乃恶,为何不见有“道德狂人”把骚扰陈先生的精力花在嫉恶上?

从概率来讲,那浩浩荡荡诅咒陈先生们“天打雷劈、不得好死”的人群中,难道不也充斥着冷漠路人?如果这些人真的这么嫉恨冷漠,何以只见他们诅咒别人,不见他们诅咒自己?

显然,恶的碰不起,又不愿碰自己,所以就把“18路人”拉出来揪斗吧。…[详细]

从庸如流,甘愿苟且?
彭宇案判决被称为墓碑式判决

彭宇案是庸人的“救命稻草”

彭宇案的确是制度之失,对人们做好事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类似的制度之失还不止于此,人们觉得“好人难做”不无道理。

然而制度之失还远没有封死人们做好事的路子。首先,做好事未必会被讹诈,其次讹诈未必会得到法律支持,第三把事情做得周全有很多方式。

总之成为第二个彭宇是小概率事件,怎么可能一个彭宇案就把君子都吓成小人了?真实情况可能是,彭宇案的作用不是扼杀了很多君子,而是让本就是庸人者庸得更加心安理得。当庸俗有了个得力借口时,人们便呼啦啦的跑过去,真可谓从庸如流。…[详细]

即便制度真的让君子难做,我们便要一庸到底?

退一步讲,即便制度之失真的让做好人举步维艰,那么我们便只能被动接受,苟且的活在冷漠世界里,直到制度自动完善?可制度这东西,偏偏是你不挤它就不动,如果人人甘于苟且,那么明天会更好吗?…[详细]

嫉庸与从庸,矛盾还是互补?
庄子教人失势时要“无为”

看似矛盾,实则互补

《庄子·外篇·山木》中,庄周曾自比“腾猿”:“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也就是说,猴子抱上了高贵的大树,便得志称雄,而一旦掉到了荆棘丛中,就夹起尾巴做孙子。

在庄周看来,人得势时要“逞其能”,而“处势不便”时的生存方式:“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现在世道不好,怎能不苟且?…[详细]

可见,逞能和苟且其实是可以统一于一身的, 当你站在局外面对“18路人”时,你处于得势地位,可以大逞道德之能,嫉庸如仇;当要你拷问自己或面对真恶时,你处于失势地位,就抬出好人难做、恶人难惹的借口,从庸如流。

嫉他人之庸与从自己之庸和谐统一,共同促进道德危机

为什么一方面是大多数人面对“18路人”时候是“道德狂人”,另一方面又出现大多数人面对“扶老太太宣誓”时患了“彭宇后遗症”呢?难道此“大多数”非彼“大多数”?这讲不通啊,都是开放的表达平台,怎么可能这个平台只有这类人,那个平台只有那类人?

合理的解释是,确实有不少人既是“道德狂人”同时又患了“彭宇后遗症”,表现哪种状态取决于对人还是对己,对他人嫉庸如仇,对自己从庸如流,靠苛责他人体会有良心的快感,靠宽待自己消解无良心的自责。所谓“网民都不上路,路人都不上网”,就是这样来的。而这样的现象,又岂止是出现在见死不救中。


高调律己,低调律人——秦晖先生这八字箴言要牢记于胸。

资料区

相关专题

立法惩见死不救?

强迫每个人都成为“雷锋”,那社会只能成为一个乌托邦…[详细]

相关专题

见死不救在美国

从美国这起相似的案子中,我们能得到一些思考…[详细]

相关专题

女童被碾不救之耻

我们究竟为何要生活在这样的耻辱中…[详细]

相关专题

老太太怎诬陷好人

司机去搀扶老太太后,却被诬为肇事者…[详细]

投票区

专题调查
加载中...

互动区

读者来信
CSTX:警惕父爱专题是网络暴力
汤勇波:自中国的研究论文有着极...
袁文良:回家过中秋
张妍文:慈善的过度娱乐化是慈善的...
美丽中国:莫让公款行贿打法律“擦...
越洋:关于“产妇之死”专题的意见
蔡平:冰桶挑战是被绑架的宣传工具
chenxiaohong: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完...
如颠如狂:再讨论谁来为产妇负责
不老松:医院尽力则不为产妇负责
我要写信
编辑手记
谌旭彬:三论岳飞绝不是“民族英雄”
刘彦伟:航班延误,有苦该向谁诉
王杨:几个关于婴儿喂养的误区
谌旭彬:评毛泽东的一篇“优秀”作文
刘彦伟:“死老虎”王立军该怎么...
更多

010-82155158 153678152@qq.com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网评论频道

本期责编:刘彦伟


网友评论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订阅到QQ邮箱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