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8时25分左右,山西省人民医院应急病房楼门前路面出现2处塌陷。事故原因目前已经初步查明,地下管道破裂后,流水倾注到防空洞通道内,致使路面塌陷、部分楼房坍塌。…[详细]

7月30日16时46分,长春八佰伴理发店发生了一起惨烈的爆炸事故。事故原因是地下天然气管道断裂,造成大量天然气泄露。…[详细]

7月28日10时11分,南京发生特大爆炸事故。事故原因是一条充满了60吨丙烯的管道被一家施工单位挖断。…[详细]

这三起惨烈的事故,元凶都直指地下管道。那么,到底城市的地下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又为何如此凶险?

 

真实的城市地下世界:各种各样、纵横交错的管道

一组你可能不知道的惊人数字

25公里/平方公里(管线密度

平均下来,中国城市中每平方公里的管线长度约为25公里,而在重庆这样的地方,最高有30公里。(数据来源:重庆晚报)

20多种(管线种类)

在南京的地下埋着20多种的管线,管线种类包括自来水、污水排放、煤气、有线电视、电信、宽带网近20种,涉及的铺设单位多达40余家。在别的城市,情况也大致相同。(数据来源:南方网)

30多起/天(爆管事故)

据统计,南京市平均每天发生爆管事故30多起,北京市大型水管崩裂事故每4天一起。燃气管道、污水管道……地下管道事故层出不穷。(数据来源:南方网)

50亿元/年(直接经济损失

据估算,国内城市每年因施工造成的地下管线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约400亿元。(数据来源:中国日报网)

地下管道分为三大类,犹如不定时的“地下炸弹”

《忍者神龟》和《越狱》都展现了一个奇异的地下世界。但是,在中国这个世界一点也不可爱,阴暗、潮湿、杂乱、拥挤、老旧……这就是我们脚下空间的真实状态。有人把这些错综复杂的管网称为炸弹,也有人称其为地雷,总之都充满了不安全感。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地雷”和“炸弹”也越来越多了,越来越不可靠。据资料显示,近20年来,北京市地下城市管线就增加了近10倍,现在已经达到了36000多公里,可谓数量庞大。而这些地下管道可以分为民用、工业、军用三个大类,电力、通信、煤气、自来水、污水等等属于民用管道,还有区域间的工业类管道通过城市,只是后者一般的都会有显著的标识,但是南京特大爆炸事故,恰恰是工业管道。总之,我们的脚下充满各种各样的管道,爆裂、地面塌陷、有害气体泄露,乃至于爆炸……它们就好像是不定时炸弹一般,可能引起各种各样的危害。

城市地下管网乱象

建设之乱:施工单位“为所欲为”,毫无章法

1.以前的管道老化严重。我们地下的这些管道,历史最悠久的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比如南京最老的供水管道就是在这个时候埋下的,而天津最早的地下管道也可以追溯到200年前,长春的很多管线也是从日伪时期开始就没有换过。老化的管线,是不折不扣的安全隐患。

2.现在反复开挖,地下空间拥挤不堪。相信大家都对“马路拉链”见惯不惊了,地下被反反复复地挖开,这次埋自来水管,下次埋天然气管道,再下次埋通信管线……如此这般,地下空间越来越拥挤,地表也越来越脆弱。数十家施工单位各挖各的,各埋各的,地下的管线纵横交错,这根搭在那根上,完全没有章法。…[详细]

3.施工不规范,临时更改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过施工人员挖开一看,竟然已经没有空间了,于是把管线硬塞进去。另外,当施工时遇到一些情况时,施工方往往做出临时的更改,这些更改后的管网,有时候连他们自己也弄不清了。…[详细]

管理之乱:多头管理等于无人管理

数量庞大的地下管网,其中很多都很陈旧,需要管理,随时排查隐患。但是在管理上,却做得相当不到位。

首先,许多城市都还没有对地下管网进行过系统化的勘测,连自己地下有多少管网都弄不清,又谈何管理。而即使是进行了勘测,由于目前的探头在技术方面有缺陷,有的根本就勘测不出来。

其次,地下管网审批单位、施工单位、管理单位,各是各的,而管理则是多头管理。比如,在南京,南京市规划局是地下管线的主管部门,并会同建设、市政公用、公安交管、电力、通信、广电等等部门一起进行管理。而目前北京的地下管线管理权则分散于供排水、供热、供气、通信、地铁等多个企业。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相互扯皮,部门之间的配合相当不畅。…[详细]

再次,管理的范围跟不上,在城市规划中,并没有将原料管道包括进来,通常都假设这些管道是在厂区的范围之内,可是问题就此发生了。这次的南京爆炸事故中,引发爆炸的丙烯管道处于厂区和生活区的交叉地带,又属于两家大型企业之间,结果却根本没人管,工厂也不管,市政部门也不管,变成了真正的真空地带也就不足为奇了。

地下管道事故最大的原因来自于外力破坏

80%—90%的事故是外力破坏所致

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硕导、城市公共安全专家王三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80%-90%的管道事故由于外力破坏所致,也就是说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施工,引发了事故,如同这次的南京爆炸事故一般。施工单位常常管理混乱、层层转包,施工人员可能并不具备专业的安全常识,而在施工挖断了管道之后,他们并不能即时采取科学的处理措施,最终导致了事故的进一步扩大。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老的厂区都搬迁走了,迎来了房地产开发,在这些老厂区的地下可能埋着许多的工业管道,假若施工单位不小心的话,很容易就“触雷”了。…[详细]

以前,有责任的施工方会自己组织人员勘测,避免事故

在以前,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必须要了解工程设计的道路的地下管线情况,它们会请专门的勘测单位来进行勘测,而勘测一公里道路的地下管线至少要10天,但是现在很多单位都把这个步骤省略了,因为要赶工期,等不及。

即使他们愿意,可能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了。比如在天津,以前的地下管道系统的勘测主要是依靠许多被称为“活地图”的经验丰富的建设老工人,但是随着这些“活地图”年龄的增长,他们渐渐退休,也不能发挥作用。…[详细]

现在,有专门机构卖地下管网图纸,但是要价太高

既然人靠不上,那就靠机器吧,只是勘测费用相当地高昂,据专家说,要对北京市整个五环以内的地下管线进行全面勘测,大概需要10亿人民币,但是这笔钱究竟是谁来出还是一个问题。而在很多地方,有专门的测绘公司卖地下管线图,却因为太贵,许多单位都不愿意购买。比如在南京,一公里一根管线图就得8119元,如果图上有5根管线,则是每公里4万多元。而在昆明,当地政府曾经花了3000万元进行地下管线的测绘,但是由于政府的花费太大,所以施工方需要有偿索取资料,大概在6000~7000元/公里,所以许多施工单位宁愿挖断后再赔钱,也不愿意去购买。…[详细]

解决“地雷”最好的办法是共同沟,但是又牵扯经济利益,很难推行

安全的共同沟能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

“共同沟”即这个词语来自日语,指的是将设置在地面、地下或架空的各类公用类管线集中容纳于一体并留有供检修人员行走通道的隧道结构,主要适用于交通流量大、地下管线多的重要路段,尤其是高速公路、主干道。共同沟犹如一个大口袋,袋口露出地面,人可在“袋”内直立行走、定期检查,防止重大事故发生;维修或增加排管只需从 “口袋”进入,路人丝毫不觉。总之,共同沟非常地安全,好处多多,而且能够有效地增强城市防灾、抗灾的能力。但是共同沟在中国却怎么也推广不起来。…[详细]

上海率先修过“共同沟”,但是结果很失败

上海,是中国最早建设共同沟的城市,从1994年开始,上海就铺设了累计全长11.125公里的张杨路共同沟,投资高达3个亿。然而,本应该备受欢迎的共同沟却仍然有部分闲置,经常出现管线单位故意“绕道而行”的状况。而另一条共同沟,投资1500万元的松江新城,则挖到了300米的时候就夭折了。说到底还是利益关系,浦东环保局排水管理署共同沟管理科副科长孙云章表示:“共同沟牵涉到管线单位的利益问题,管线单位有他们的运作方式,建马路时排管已经排好了,排管所产生的效益是很惊人的,比如用户要申请用电,从变电站出来到用户,占用管道,用户得付这一笔钱,这笔钱是很大的,如果进共同沟,这笔钱就损失掉了。”…[详细]

所以,在中国,掘路成本太低,掘路反倒有经济利益,施工单位们也就很自然地选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让管道都进驻“共同沟”并非不可行,但是太困难

在国外,有关法律会强制管线进入共同沟,对所需支付的费用也有法律参照。所以假如法律强行要求管道都进驻共同沟,那么就扫清了一大障碍。

另一大障碍是钱,到底谁来支付昂贵的铺设成本,这一直都是一个难题。此前由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全额投资的5.8公里安亭综合管沟,实际投资超过了每公里3000万元人民币,而每年后续的管理和维护费用,至少在100万元人民币。所以解决钱的问题,是关键。

结语:

观看一些影视作品,总是让我们觉得地下空间很神秘,也很美妙,让人忍不住有去探险的冲动。然而现实却相当残酷,有人坐在家中悠闲生活,畅想未来,有人正在让美发师为自己打理形象,准备去赴一个美丽的约会,却因为这潮湿、阴暗、脏乱的地下管道,永远见不到明天。不得不说,我们的地下世界,一点不可爱,而如何去解决这些顽固的“地雷”,是应该引起重视的时候了。
微博互动

新闻立场

你认为城市地下管道危险吗?
危险
0
投票
不危险
0
投票
0%
0%

相关专题

我们的城市为何脆弱

我们心爱的城市,什么时候变得如此脆弱…[详细]

相关专题

中国城市七宗罪

早日让我们的城市从这“七宗罪”中得到救赎吧。…[详细]

专题调查

加载中...
更多

往期话题

联系我们

010-62671282 wangyang019@qq.com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网专题评论部
本期责编:王杨 刘德政

我来说两句

网友评论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