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复旦教授招不进一个国学“天才”?一篇报道瞬间引发了舆论争议…[详细]

有人认为真正的天才不会这么在乎复旦,维护招生制度的公平比破格录取重要;有人则将炮火对准了高考制度、招生制度,说制度戕害天才;而孙本人,也在博客豪言:“千载之后,我会是配享文庙的国学大师,而你们(陕西招生办),却难逃那如椽的春秋史笔:共和六十一年,夏七月,佞子祸学于丰镐。”

但也有细心者,发掘事情本身,质疑孙见坤算是什么天才,是不是有人在炒作,这会不会是一场莫须有的“天才”舆论闹剧?…[详细]

孙见坤究竟是不是“国学天才”?

质疑1:10年能阅读2000多本古籍?

中国青年报报道提及孙见坤“熟读2000多本经史典籍”一说,这出自记者与孙见坤交流时,他言及:“从8岁开始,四书五经、各类经史典籍,均每日触碰,及至今日,达到2000余册。”无独有偶,在8月28日中午中央一台《新闻30分》中报道孙见坤事件,新闻报道同样提及“阅读2000余本经史典籍”。…[详细]

方舟子在微博揶揄:“从8岁起至今阅读过两千本古籍”,平均一年阅读200本古籍,两天不到就读一本,比陈寅恪还牛……

另外,青年学者羽戈也在一篇评论文章质疑:观其书架,有一套日本汉学家泷川资言的名作《史记会注考证》,可惜是新世界版,颇多瑕疵———研读古籍而不精于版本,只可能缘木求鱼。…[详细]

点评:两天读一本古籍,不是不可能,但不太合常理,而即便读了,效果也令人存疑

质疑2:参加国学“杯赛”获奖能印证“天才”?

再看孙获奖的两个杯赛,这也是其“国学天才”神话的核心论据支持。第一个杯赛,是央视举办的“开心学国学”比赛,其实是开心辞典的特别娱乐类节目,题目几乎全以死记硬背为主,充斥着诸如“‘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的是什么”这样的傻问题。很难想象,一个“国学天才”会参加这种比赛,更难想象,这样的比赛能够筛选鉴别出“国学天才”。——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开心学国学”的考题…[详细]

博雅杯,也只是人文知识竞赛,属复旦自主招生的参考指标之一而非决定因素。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招生办主任丁光宏曾说,达到复旦录取线的博雅杯获奖学生其实非常少,大多数博雅杯获奖者并不能被复旦录取。…[详细]

点评:这两大杯赛,印证国学“天才”的名号确实有点牵强

质疑3:又有谁来保证“教授”们的信誉和学识?

盛赞孙见坤“万里挑一”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本人既是央视捧红的学术明星,又是孙参加央视比赛的评委;而为孙见坤联名请求的8位复旦教授,有4名是该校为自主招生而举办的博雅杯的面试官,按照复旦规定,其考官身份本该保密,却实名力挺。这些教授多与孙带着“座主”与“门生”的利益关联的气味。…[详细]

还有,孙见坤与陈寅恪之女通信,并得到陈寅恪之女对其的赞誉,是否属实或被利用且不说,但陈寅恪之女是化学系教授,不是国学专家,其赞誉并不能作为“国学天才”的证据。

要认可教授们对孙见坤的大力推荐,有一个前提,即这些教授首先具备举贤若渴、大公无私的美德,其次,这些教授们,在国学上,确实具备相当的造诣,担得上国学名教授的称呼。但问题是,在教授满街走,“大师”天上飞的时代,究竟又有什么能保证他们的信誉和学识呢?

点评:我们并没有什么机制来保证教授们的信誉和学识

质疑4. 孙见坤的国学造诣很一般?

涉嫌抄袭?:“国学天才”的《祭----纪念国父逝世八十五周年》则是剽窃自秦孝仪《蒋公纪念歌》,看开头就知道了:“翳惟国父,中山孙公。巍巍荡荡,民无能名。”剽窃自“翳惟总统,武岭蒋公。巍巍荡荡,民无能名。”后面部分也是这么抄的。不仅无才无学,还无德。秦孝仪吹捧蒋介石:“革命实继志中山,笃学则接武阳明”,“国学天才”依样画葫芦:“革命实上追汤武,为学则直承孔孟。”把孙中山抄成了配享文庙的国学大师了。(方舟子语)

另外,青年学者羽戈指出,祭孙中山一文,除了激情,几乎一无所长,他所了解的孙中山,大概还是那个被意识形态脸谱严重遮蔽的孙中山,那只是孙中山的红色艺术照。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比照两篇阅读。…[详细]

打油诗?:孙见坤博客文章《读《全集》,兼怀静安先生》缅怀王国维一文,被羽戈指陈近乎打油诗…[详细]

而知名网友李钟琴评论:孙见坤之旧体诗,不用说平仄押韵了,词句也佶屈不通,如:“昂首倚剑出长安,心平风和易水暖。虽知修身逊文宣,未信为文输子建。堪承千载国故脉,能开万世太平观。紫袋梁冠若无缘,聊化一叶落钟山。”令人实在不敢恭维。

代表作是大路货?:方舟子称,看了“国学天才”的得意之作《《山海经》性质及成书年代考》,不过是东抄西凑普及山海经的大路货,再加上一点自己的胡思乱想,看不出有任何过人的国学修养。这竟能获得复旦博雅杯一等奖,成了复旦教授要求破格录取的资本,以后我若不幸遇到复旦国学教授,都要怀疑是遇到江湖骗子了。…[详细]

点评:如此漏洞百出,恐怕难当“国学天才”之誉

所谓“天才”又从何而来?

“国学小天才”变成国学“天才”

国学“天才”一说的起点,来源于中国青年报记者周凯莉的《八个复旦教授招不进一个国学“天才”》报道…[详细]

值得注意的是,报道里,复旦教授的确从未提过国学“天才”或“奇才”的说法,仅有高新一中一老校长称其为“难得一见的国学小天才”。但“国学小天才”不过是长者对孩子的一种不无爱怜的赞誉,“国学天才”则直接拔高成一代天骄了。这两者是有很大不同的。

正是这一字之差,并且在大标题中直接称“八个复旦教授招不进一个国学‘天才’”,给读者强烈传达出孙见坤是“国学天才”的信息——然后,媒体评论员开始开火,几乎大部分的媒体评论文章都开始用“国学天才”或国学“天才”这个说法,这一说辞也迅即传播开来。

显然,即便没有像宋石男所言的涉嫌新闻造假,但这篇报道的确不严谨,给读者造成了一定误导。…[详细1]…[详细2]

复旦教授们的“请愿书”之谜

请愿书的说法,显然会加强读者对复旦大学求才若渴的印象,以及读者对孙见坤的“天才”判定和同情。但复旦大学回应从未如媒体报道所说联合签署了一封请愿书…[详细]

所以,问题1是,教授们究竟有没有写联名书信建议破格录取?如果没写,则报道是新闻造假无疑;

问题2是,如果写了联名书信,是否可以直接将其称作请愿书?关于请愿书,报道原文是这样的:“首先是一场内部审议。8位面试过孙见坤的教授联合签署了一封请愿书,他们分别来自历史、哲学、中文、考古4个文科院系。在信里,教授们强调,孙见坤对《山海经》有较深的钻研,具有“培养的潜力”,复旦作为百年名校,理应将这样的孩子破格录取。这封请愿书,通过招生委员会呈递,由复旦大学的领导小组开会讨论通过。”

周凯莉后来解释,这是“一场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的内部审议。教授们建议对孙见坤进行破格录取,签署了一封‘联名书信’,在本报道中称为‘请愿书’。”但至少上面那段原文看不出这个意思,也谈不上严谨。…[详细]

陕西招办为何没有话说?

按照复旦大学回应的说法:不过,经过反复沟通和协商,陕西省招办认为复旦“博雅杯”章程中“没有提到破格录取的条例”,因此孙见坤不符合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的条件,不能予以投档录取。复旦大学最终表示尊重陕西省招办的决定,没有录取孙见坤同学。…[详细]

周凯莉未采访到陕西省招办,即对其缺席审判,是否妥当?希望陕西省招办能出面说说,他们是否“坚持拒绝媒体采访”,其新闻发言人又是否“甚至将手机转移到语音留言状态”。…[详细]但毫无疑问,目前的报道原文的说法,是和复旦大学的回应相冲突的。

 

总之,从国学“天才”的传播路径来看,或许“他在中国古典文化素养方面具有极佳的学术潜力”,但远称不上天才,但经过一篇文章《八个复旦教授招不进一个国学“天才”》的发酵,以及媒体评论员的持续开火,最终酿成了所谓“国学天才遭到制度扼杀的悲剧”。

如果真是天才,孙见坤怎么办?

维持招生制度公平是当前最不坏的结果

提及高校招生自主权,人们很自然会想到背后的关系生、条子生,甚至舞弊造假,权力干预,这也是很多人反对特招孙见坤的理由。在普遍公信力缺失的环境下,给予高校、教授完全的自主权,很难保证人们都能信服,毕竟,钱钟书、钱伟长式的佳话,已经失去了土壤。在这种情况下,追求招生制度的刚性,无疑是最不坏的结果…[详细]

一旦规则适用于所有人,就很难说孙见坤是招生制度的牺牲品。必须理解高考制度的现实处境:尽管它受到了权钱和关系的太多侵蚀,也确有必要革新和调整,但它仍然是一个能够提供公平竞争的制度。假若以各种各样的,只有权势才有资格享受的名义,在这个制度上开很多口子,令它的含义更宽泛,比如饱受诟病的高考加分政策,只会降低这个制度输出公正的效率。…[详细]

孙见坤怎么办?

知名网友陶短房说,晚生后学有上中下三策,孙见坤不妨一听:

上策是上书教育部门,专设一门“国学奇才科”,专门选拔国学奇才,标准自定,毕业去向自理,如此则各考各的,标准明晰,互不相扰,皆大欢喜。——这其实说的还是“自主招生”的改革,不仅是“国学”也好,文学也罢,甚至美学、动漫等等,只要是奇才,皆有这么一个破格的路径。但现在既然没有或说是被严重扭曲,那么维持招生制度的公平和严谨就是必要的。

中策是说服孙见坤端正心态,并在国学专业研究方面给予帮助,而不占用学校资源,不干扰正常高考选拔秩序。——这也是有论者所说,国学天才何必恋复旦?去山西大学,转系读历史,研究国学,平常也可以跟复旦的老师们书信往来(再说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何必时常耿耿于自己是个招生制度的牺牲品呢?

下策是帮孙见坤找几个好的辅导老师,认真复读,来年再考——就算总分再不济,至少文科和语文不能再不达标了吧。——其实复旦大学已经破格了,只要上“一本”就行,优惠了很多高考分,如果铁心要上复旦,求名师,这也不妨一试。

结语:

世间总有天才,但天才如何被鉴别、被发现、乃至成就自我,却依然是个老大难题……
微博互动

新闻立场

你认为孙见坤是“国学天才”吗?
0
投票
不是
0
投票
0%
0%

相关专题

高考加分是历史退步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应试教育是最好的选拔方式…[详细]

相关专题

反对高考为了谁?

废除高考的主张,只不过是一种简单的情绪发泄…[详细]

专题调查

加载中...
更多

往期话题

联系我们

010-62671282 331945489@qq.com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网专题评论部
本期责编:梁丁

我来说两句

网友评论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