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航天器比作“风筝”的话,“风筝线”就是测控系统。人类发射的航天器越来越多、越来越远,之所以各安其位、各行其道,都因为有高超测控技术。我国的测控系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美俄等国相比还有很大距离,需要大力提高测控能力,积极建设海外观测点,并且发展天基测控技术,努力形成全覆盖的测控体系。
航天测控技术漫谈
把航天器比作风筝的话,测控系统就是那根线

有人形象地把航天测控称为“放风筝”,这里“风筝”指的是航天器,“风筝线”则是无线电测控系统。航天器发射后,测控系统是与航天器联络的惟一手段。

测控包括三大功能:跟踪、遥测、遥控。跟踪指的是瞄准航天器的轨道,实时测量出航天器的轨道位置、速度和方位角等参数;遥测是将航天器上各分系统的工作状况报告给测控中心,相当于航天器的“体检大夫”;遥控是向航天器发送相应的指令,控制航天器进行任务操作。

至今,人类已先后将6000多颗各类航天器送入太空,然而,太空并未因此变得杂乱无序,一个神奇的力量引导着这些航天器按照自己的轨道飞行,这就是测控网络的功能。

2005年7月4日,美国“深度撞击”号探测器撞向“坦普尔1号”彗星,在距地球1.3亿公里、相对飞行速度每小时36000公里的条件下,准确地命中了目标,充分展示了测控的魅力。

月球探索要求极高的测控能力

无论初期的月球轨道器、登陆器还是后期的载人登月以及建设月球基地,都需要极强的测控能力。地月平均距离38万公里,是普通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10倍以上,仅信号延迟就是一大问题。

此外,航天器的轨道控制、速度控制、交会对接等等,都是显而易见的困难。

比如按照设计,“嫦娥一号”需要在地球轨道上进行4次变轨,让卫星不断加速,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到达月球引力范围之后,需要进行三次近月制动,进入绕月飞行轨道。

“变轨”和“刹车”只是结果,每一次成功都意味着准确的观测和有效的控制。比如在月球引力圈的第一次减速,就对精准控制的要求极高,如果减速过小,“嫦娥一号”将脱离月球引力,一去不回头;如果减速过大,“嫦娥一号”将被月球俘获,直接撞击月面。

如果要登月,那么飞船指令舱、服务舱、登月舱的分离和对接更是不折不扣的挑战。

从天线口径看我国的测控水平

地月距离太远,数据传回地球后衰减很多,必须有大口径的天线才能接受这些微弱的信号。

我国在上海和乌鲁木齐各建立了直径25米的测控天线,为了探月计划,在北京新建了一个直径50米的天线,作为数据接收的主要天线。同时,在昆明建了一个直径40米的天线作为备份。虽然这些天线的直径已经很大,但与美国、俄罗斯等国的天线相比还是属于“小口径”天线。

美国有一个深空测控网,在全球有3个站,美国本土一个,澳大利亚堪培拉一个,西班牙马德里一个,这三个站能够实现无缝测控,天线口径达到70米。此外,美国本土还有口径超过100米的天线,并在南美建立了口径高达305米的球面天线。

俄罗斯“木星”测控系统使用了口径70米的天线,此外,英国有65米的,德国有100米的。

报道称,上海天文台正在开发65米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这将是亚洲最大的天线。

需要大力发展海外测控系统

理论上,地球外的一点最多能覆盖地球的120°。因此,要实时监测天空中的飞行器,至少需要在全球建立3座测控站,这3个站在经度上各相距120°。

美国和俄罗斯由于投入大,建设时间长,已经建立全球测控系统,能够对地月转移段实施百分之百全覆盖测控。我国目前尚没有独立的深空探测网,关键弧段测控覆盖率尚达不到50%。

为长远计,要实现全天候观测,除了使用海上测量船外,应努力建立海外测控站。

1997年,我国在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建立了观测站,这是我国在境外的首个航天测控站,也是我国在中南太平洋地区惟一的航天测控站。2003年,由于该国与台湾“建交”,我国与基里巴斯断交,拆除了这个观测站。目前,我国只在巴基斯坦、纳米比亚、肯尼亚建有观测站。

此外,还应积极发展国际合作,“嫦娥一号”就使用了欧洲空间局和智利的测控站。

天基测控系统还很薄弱

依据分布地点,可以把航天测控网分为地基测控网和天基测控网,前者包括陆地、海上和飞机测控,后者以卫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为依托,由卫星上的设备完成测控和数据传输。

天基测控网的费用、覆盖率、功能远远大于地基网。美国和俄罗斯由于深空探测起步早,已经建立了规模庞大的航天测控通信系统,他们相继建立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并很早就进行了深空探测,现在已经能够将火星、土星探测器上的信息清晰地传回空中。

目前,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欧空局都相继发展了各自的中继卫星系统,依靠该系统建成了航天测控天基网,并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实现了对多目标高覆盖率的跟踪、测控与数据中继。

2000年,我国开始建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08年,我国首次成功发射中继中星。不过我国天基测控系统还很薄弱,主要依靠测控中心和测控船来探测“嫦娥”。

系列策划汇总

 

未来10年,我国在轨航天器将达到100多颗,并实现有人长期在轨工作,这要求我国测控技术位于世界前列。

网友评论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