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宁可少养兵,也要搞教育”是伪史

张作霖对东北大学从未给予资金上的特别支持。其对初等、中等教育的态度,亦大致如此。 …[详细]

近年来,网上一直有文章流传说,张作霖统治东北期间,重视教育发展,规定各县每年教育经费要占财政支出的40%,甚至有“宁可少养五万陆军,也要办东北大学”之语。

事实上,在张作霖眼中,最重要的从来都是充足的军费,教育经费很少在其考虑范围之内。

张作霖统治东北,教育经费连年减少,时人抨击张“摧残教育”

张氏父子主政东北时期,东北的中学、小学数量都有明显增长,并有东北大学、冯庸大学等高等院校出现。但有两点需要注意:1、这些学校很多为私立学校,经费不来自奉系统治下的四省政府;2、学校数量的大幅增加,主要发生在张学良当政时期。

王永江王永江

自1911年~1920年,奉天的教育经费逐年递减,且状况并未随着1916年张作霖上台而发生改变。1920年,奉天省各省立学校校长,听说省议会要将当年教育经费再“核减一成”,曾联合上书省教育厅厅长谢荫昌,诉说奉天教育经费一减再减之惨痛历史:“由民国元年以来,迭经核减,已达极点……若再减一成,困窘立形,诸事何能再办……”①1926年,甚至有东北省立学校校长因教育经费迟迟拖欠,愤而辞职。②

奉天教育经费不足,在当时众所周知。1925年,郭松龄在讨奉檄文中,开列张作霖罪状,第一条即是抨击其“摧残教育”。檄文称:“清季兴学伊始,奉天省立学校经费,每年共合银一百二十万两,……(张作霖当政后)因增兵之敛,将省校经费,减至奉票四十万元,与清季较,尚不及一与十之比例。……遂至教育腐败,学校日衰”。郭松龄提出的改革奉天政治的重要计划之一,即是“增加教育经费,实行强迫教育”。③

奉天教育经费仅占全部财政支出的3%,东北大学筹建极为困难

今人常错将民国东北高等教育(主要是东北大学)的成绩算在张作霖头上。

张作霖同意筹建东北大学的前提是“不使军费受牵制”

1921年,奉天省教育厅厅长谢荫昌向张作霖建议:“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但身为蒙疆经略使的张作霖,对筹办大学之事并不热心,始许诺拨款15万元,最终却只筹得3万多元,以致谢荫昌一度想先建“东北文科大学”,未来再使之成为综合性大学。④

转机发生在1922年。张作霖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失败,被迫闭关自守。为留住王永江为其继续管理奉天财政,张做出重大让步,在民政事务上给予王永江更大的自主权。⑤王永江趁机向张作霖建言,“欲使东北富强,必须发扬文治,广罗人才,改革军备”,并承诺筹建大学“另有底款,不使军费受牵制”⑥,终于使张作霖同意在东北发展高等教育。

王永江向张作霖承诺“另有底款,不使军费受牵制”,自然也是因为他深知:张作霖绝不愿牺牲军费去办理教育。

东北大学筹建期间,张作霖并未给特殊支持,以至经费要东拼西凑

筹建东北大学,首要难题就是资金匮乏。东北的绝大部分财政收入都被划归军费。如奉军1922年的军费开支为2040万元,相当于奉天省全年支出的81%⑦。1923年,在王永江的努力下,奉天省财政状况好转,全年收入2678万元,支出1823万元,其中军费开支占76%(1394万),但划归为教育经费者,仅占3%(63万元)⑧。王永江只能靠着这极有限的教育经费来发展东北的高等教育。

经费严重不足,身兼奉天省财政厅厅长的王永江,只能左右腾挪、拆东补西。为筹集修建校舍的经费,王永江甚至把奉天专门文科学校(学生并入东大,成为最早的文科院系)的校址标价卖出。即便如此,资金仍是有限,初建的东北大学校舍,普遍简陋,除新建了一座稍气派的理工大楼外,余者宿舍、食堂等,全都相当低矮⑨。

略言之,张作霖对东北大学建设,从未给予资金上的特别支持。其对初等、中等教育的态度,亦大致如此。东北大学的建设,应主要归功于王永江的各方筹措。1927年,王永江去世,临终前夕,“犹念念未见东北大学毕业生为憾”。后来莫德惠代理奉天省长,东北大学经费仍需其利用个人关系“尽力筹足,俾得积极发展”⑩。

所谓“张作霖重视教育”,不过如此。

王永江任校长期间,修建的东北大学的理工大楼王永江任校长期间,修建的东北大学的理工大楼

注释

①辽宁省档案馆编:《奉系军阀档案史料汇编 6》,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532、533页;②朱庆葆,陈进金,孙若怡等著:《中华民国专题史 第10卷 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南京大学2015年,第98页;③《敬告东三省父老书》,《辽宁文史资料选辑 第16辑 郭松龄反奉》,第167—170页;④⑨王妍:《东北大学早期校园建设研究(1923—1931)》,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⑤(美)薛龙:《张作霖和王永江:北洋军阀时代的奉天政府》,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第77、78页;⑥李宗颖:《略述东北大学》,《辽宁文史资料 第8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5、66页;⑦满铁调查课:《东三省财政纪要》;⑧(英)加文·麦柯马克:《张作霖在东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97、98页;⑩莫德惠:《双城莫德惠自订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第42页。

投票区

杨津涛
+收听

同步:

还能输入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