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为何要求党员“甘受极刑”

百年来,孙中山身上笼罩有诸多光环;亦承载有诸多批评。近年来尤以批评为多。然誉毁之间,颇多偏离史实之处有待廓清。此为解读孙中山系列之第二期。 …[详细]

孙中山组中华革命党,被指“领袖个人独裁,以人治代替法治”

因政治原因,孙中山曾长期被神化,固是事实;然近年来翻案之风太过,孙中山之形象,竟由“革命先驱”,摇身成了“封建独裁者”,亦可谓反失其真。而责备孙氏“念念不忘独裁”之典型案例,则莫过于其在创建中华革命党时,曾要求党员宣誓“附从孙先生再举革命”,并在誓词上按下手印。如近代史学者侯宜杰即评价称,孙中山此举,乃是“实行封建家长制,由领袖个人独裁,以人治代替法治”。①

凡事皆有前因后果,即所谓“历史情境”。尽可能回归历史情境,评价方能趋于中肯。揆诸史实,孙中山为中华革命党所制定之入党规章,确有诸多不合理之处,然亦远非一句“领袖个人独裁”,即可骤下判语。

孙氏要求党员按指印,非为无因。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氏于日本痛定思痛总结教训,在给邓泽如的书信中说道: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时,“党员皆独断独行,各为其是……识者论吾党之败,无不归于涣散”。回顾“革命史”,孙氏认为,自己当临时大总统时即“乃同木偶”,种种主张,如反对袁世凯“自称受命于隆裕”、反对袁世凯定都北京,均无人听从;殆至宋教仁被刺,孙氏主张立即兴兵,但“克强不允,卒延迁时日,以至于开战即败。”②故再组新党时,孙氏在入党誓词中加入“附从孙先生再举革命”一句,实为亟欲借此一伸个人之政治抱负,其意乃在召集政见认同者共同举事。

至于按手印一节,亦非纯是昭示对孙中山个人效忠。孙氏对此节曾有解释:“……(革命)至成功之日,其宣誓注册之人,自然争先恐后……容易把真心原始之革命党推翻,如袁氏近日之所为……如第一次之官僚劣绅,向来反对革命,杀戮党人,及一旦革命成功,此辈则争先号为老革命党……故第三次革命成功之后,欲防假伪,当以指模为证据。”③换言之,按手印,乃是为识别“真正的革命党”,形如党证。

1914年,中华革命党成立时党员合影1914年,中华革命党成立时党员合影

“独裁论”偏离主旨,孙氏当日实欲以江湖秘密会党模式搞革命

尤其值得重点指出的是:虽然诸多论者曾批评孙氏以上两项举措,不是一个正常政党所应有,但这种批评却忽略了最根本的一点,即孙氏曾经声明,中华革命党“系秘密结社,非政党性质”④——批评者以“正常政党”之规范,来反思秘密结社性质之“江湖会党”,实有偏离之感。

然以会党模式搞革命,亦恰恰反映出孙氏当日思想的局限性。明了中华革命党之“秘密结社”性质,亦自可理解,为何其党章中竟有“愿牺牲—己之生命、自由、权利”,“永守此约,至死不渝,如有二心,甘受极刑”此类帮会粗鄙暴力之语;并有将党员分成等级,许以不同的利益之规定,形如黑社会之分赃模式。

因是之故,孙中山公布中华革命党章程后,号召力并不佳。除身在国内,早已脱党者之外,“不同意誓约中‘附从孙先生’等语的,反对按指模的,纷纷离开东京转赴南洋各地及欧美,约有数十人”⑤。这其中包括了黄兴、李烈钧、陈炯明等一批重要革命党人。

离弃孙氏之党人中,以黄兴的意见最具代表性。在黄兴看来,“附从孙先生”即是“附从一个人帮助一个人来革命”——这种理解,大致与孙氏原意相同;而“如果在誓约内印上指模,这是等于犯罪的人写供状一样”——这种理解,则与孙氏之解释,出入较大。综而言之,黄兴认为这两件事,“前者不是平等,后者是太侮辱人了”⑥,更认为对党员分等级,“以权利相号召”,与袁世凯以金钱、地位诱人之做法相差无几,故而拒绝加入中华革命党。

孙氏并不强求黄兴入党,但亦曾去函要求黄氏给予自己一展抱负的空间。孙氏在信函中说道:“此时弟决意一到战场,以遂生平之志,以试生平之学。今在筹备之中。有一极要之事求兄解决者,则望禁止兄之亲信部下,对于外人,自后绝勿再言‘中国军界俱是听黄先生之令,从无听孙文之令者,孙文所率者不过一班无知少年及无饭食之亡命者耳’!……今后弟欲为真党魁,不欲为假党魁,庶几事权统一,中国尚有救药也。”⑦由此段文字,不难体会孙氏当日“怀才不遇”感之强烈;而其“决意一到战场”,是否果有其才,今日反观,史实俱在,已无需赘言。

其后,中华革命党在上海、山东、湖南等地连续策划革命暴动,皆成效不大。孙氏亦自觉以“秘密结社”之江湖会党模式运动革命难有成效,遂又于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继而转行列宁式革命政党之路。

孙中山加入中华革命党时的誓约孙中山加入中华革命党时的誓约

注释:

①侯宜杰:《论黄兴不入中华革命党》,载《黄兴研究文集》,《近代史研究》杂志社1994年;②《孙中山全集》(第三集),第82页,中华书局2011年;③《居正文集》,第247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④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上)》,第239页,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⑤施方白:《中华革命党始末》,李传玺选编《印象孙中山》第57页,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⑥《孙中山集外集》,第22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⑦《孙中山复黄兴书》,1914年5月29日。

投票区

登录后投票将分享到:
杨津涛
+收听
提问

同步:

还能输入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