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1期 2018-12-04

假医生、假验血、假报告,体检机构黑幕为何这么多?

陈城  

特约作者

2259
导语

12月2日,爱康集团董事长张黎刚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曝出体检行业丑闻:有些体检公司做的都是假体检,用护士假冒医生看超声,甚至有抽了血,没做检查就扔掉的,直接出结果,只因为真正得癌症的比例仅有千分之三。张黎刚此言一出,舆论哗然。…[详细]

一些商业体检机构利用了人们对健康的未知与恐惧

这已经不是体检行业第一次曝出丑闻。今年年中,国内体检行业的头部企业美年大健康,被曝出招募大量不具备从医资质的人员,从事体检诊断等工作,误诊、错诊不断。张黎刚的发言,又让人们开始讨论体检机构到底靠不靠谱。

目前,尚不知张黎刚作为爱康老总,这个发言是否有打压同行之嫌。不过有个事实是肯定的,那就是国内一些商业体检机构,很难做到洁身自好。

随着民众的健康意识不断提升,无论行政、事业单位亦或社会企业,大都将健康检查作为常规福利提供给了所有员工。2012年,健康体检市场总量为3.7亿人次,这一数据在2013年为近4亿人次、2014年为近4.2亿人次。

有调查机构预测,2018年中国健康体检人次将达到5.75亿人次。在如此庞大的基数比例下,还能保持8%-10%的数字增长,可见体检行业发展之快。

目前中国健康体检市场主要分为公立医院和商业体检机构两部分,从收入规模上看,商业体检机构的市场份额约占20%,收入能超过200亿元人民币。这也就催生了美年大健康、爱康国宾等商业体检品牌的迅速发展。

商业体检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发生了前文提到的种种乱象,当然,这并不是说在口碑相对较好的公立医院体检就不存在问题,只不过,公立医院的体检工作人员相对来说素质较有保证(虽然服务态度可能一般),也不会过于依赖体检来盈利。因此在现阶段,商业体检机构的问题更为突出,尤其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不对称。

经历过常规体检的人都知道,体检项目无外乎体格检查、外科常规检查、内科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B超等。这其中血常规和尿常规均要涉及到采集相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

虽然血液、尿液的化验分析早已不是什么先进科技,但在这一领域,绝大多数民众依旧是没有发言权,无法去质疑其程序和结果是否正当。且不说化验过程,仅化验报告单能看懂的民众又有几人呢?

比方说,血常规报告单通常只是一张巴掌大小的纸,上面列举了有白细胞计数、中性细胞百分率、淋巴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等等专业名词,背后则跟着是如“*10E9/L”“fL”这样的单位,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可以说,这样的报告单看了也无济于事,既不懂专业名词代表的是人体哪方面的问题,也不懂复杂的计量单位差别在哪,其实和看天书并无二致。

所以大多数人只能通过比对测定结果和给定的参考范围,来判断自己的化学检验结果是否达标。说白了,哪怕检测报告单乱写,民众也是看不出来的,可能还会因为自己检测达标而沾沾自喜,更惶论通过整体分析判断检测是否有问题。

再者,整个化验过程并不全程公开,民众能看到的过程,只是自己的液体样本被采集、密封,然后贴上标签,放置集中等最初步骤。随后这些血液样本是否经过专业运输、是否最终送往专业实验室,以及血液样本是否被污染、是否可能搞混结果,都不得而知。

二是存在误导宣传

近年来,商业体检机构大肆宣传自己有多先进的技术,体检结果多权威,实际上其中的一些宣传只是为了唬住消费者,多赚钱。

此前有媒体调查发现,在某商业体检机构的项目价格表上罗列了腹部彩超120元,膀胱彩超和前列腺彩超分别80元。而南昌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体检科主任黄红卫介绍,腹部彩超其实已经包括膀胱彩超和前列腺彩超,这其实是一项检查,在三甲医院做只需140多元。

再者,不少体检机构都会大力宣传某些项目,如“集CT、核磁共振、胶囊胃镜为一体的精准体检套餐。但早在2012年,原卫生部制定的《健康体检项目目录》中就规定,“主要用于疾病诊断用途的技术和方法不列入健康体检项目。”

再加上现在的商业体检机构多号称其拥有一批来自著名三甲医院主任医师等构成的专家团队。先进的技术加上“权威”的专家团队,这就很容易造成一种误导——体检机构即医院,也就会让民众容易轻信健康体检的结果和建议。

一旦体检结果出现问题,一些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的消费者,就很容易被体检机构蛊惑,选择进一步的检查等。

三是企业员工体检扎堆进行。

目前的健康体检主要还是企业给员工安排的福利体检,而企业体检往往集体行动,这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体检乱象。

体检需要空腹采血,且体检机构基本要求上午10时前必须完成采血,时间的集中自然容易使得让企业员工扎堆体检,体检机构便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人一多,本就疏于规范的体检机构想要从中浑水摸鱼,也就不是不可能了。

“工业流水线式”的体检,可能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有用

过去,中国人常常忽视体检的重要性,但对于当下的“体检热”,消费者有必要明白,健康体检不是项目越多越好,查得越细越好,有时候体检并没有人们想的那么有用。

美国医生圣西睿智(Richard Saint Cyr)曾撰文指出,2012的一项荟萃分析,研究了超过18万体检者的健康状况,在他们体检后跟踪了大约10年,发现他们的死亡率、癌症或心脏病发病率并没有显著降低。

美国普通内科学会(The Society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曾郑重提醒医生“不要对无症状的成年人进行常规的普通体检……没有特别原因而定期安排的普通体检,包括‘保健’在内的年检,在减少发病率、死亡率或住院率方面显示并无作用,但不必要的检查却引发了潜在的危害。”圣西睿智举了个例子,“如果一位年轻女性为了排除癌症,每年做一次CT扫描,这样的做法不仅用常规检测错误地排除了癌症,而且由于年检时CT的强辐射,大大提高了她患癌症的风险。”

其次,与国外相比,中国的体检注重的是机器检查,忽略医生与被体检者的沟通。这就使得中国的体检机械化、套餐化,没有了针对性。

国外家庭医生比较普及,家庭医生可以更准的判断消费者的身体情况,判断他们是否需要进行健康检查,进行哪一方面的健康检查,让体检变得有针对性。

哪怕消费者经历了常规体检,也能够将体检报告交由家庭医生分析,这比自己拿着体检报告,看那简单几字的最终结论有帮助得多。

以笔者本身为例。在过去两年的商业体检中,笔者均被检测出嗜碱性粒细胞偏高,然后体检报告结论就认为笔者疑似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建议进一步确诊。而当笔者将这样一份结论的体检报告交由熟知的三甲医院主任医师分析时,他则首先问询了我体检前的生活状况、所在地的天气情况等,结果他认为可能只是因为环境原因造成的过敏反应。

可见,常规体检并不一定能够发现人所存在的问题,可能还会因此给民众带来不必要的恐慌。但在家庭医生尚未普及而健康体检又大行其道的当下,如何让商业体检机构能够让民众安心,值得讨论。

解决行业乱象,除了靠行政监管,还需要将体检“个人化”

什么样的体检更好?美国医生圣西睿智认为,如果有可能,病人不要选已经规定好的体检套餐,最好的方式是做量身定制的体检。最开始的时候,病人和医生要一起坐下来,回顾其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

面对我国体检行业的乱象,卫生部门可以出台更严格的监管办法,可以要求血液检查等化学检验过程,实行多重确认,甚至要求关键步骤监控影像留存,对不合规的医疗机构“严惩不贷”。

但需要注意的是,商业的发展不能总靠行政强制力来推动。体检本质上是市场消费行为,无论是自付费还说企业付费,被体检者都应有“用脚投票”的权力。目前,随着体检乱象的曝光,以及对“体检热”的反思,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体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糊弄式”的体检,迟早要被市场淘汰。

目前,商业体检机构虽发展迅速,但还只是健康体检的小头,因此企业想要抢占公立医院为主体的体检市场,就应该主动为被体检者提供更加准确细致的体检服务。比如说主动和被体检者沟通,然后为他们提供量身定制的体检,对结果进行科学的解答,以个性化的服务赢得更大的市场。

在政策层面,由于医生多点执业的现实困境,商业体检机构很难获取到更多符合资质的优质医生。所以,医疗主管部门也应做好医生多点执业的相关工作,让商业体检机构能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每添加一个题目需要新建一个ID,填写规则是ID之间用英文逗号分开。
如两个题:10600867,106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