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7期 2018-10-03

在演唱会上抓逃犯的人脸识别技术,真的靠谱吗?

王阳  

特约作者

2259
导语

据报道,近日,在张学友咸阳演唱会上,又有5名逃犯落网。这已经是歌神第N次助攻警方了。其实不只是张学友,在近期的很多公共活动中,都有逃犯落网,而真正帮助警方抓住他们的,其实是安检系统中的“人脸识别”技术。不过,虽然这项技术在目前看来确实作用不小,但它的隐患同样也不小。…[详细]

能抓逃犯,也不代表人脸识别就一定能认出你是谁

大家都知道,真正帮助警察抓贼的,肯定不是学友哥本人,而是“人脸识别”功能——系统通过摄像头,在演唱会观众中挑出统计在册,有案底的在逃人员,然后警方出击,将其抓获归案。

人脸识别流程图人脸识别流程图

其实,不只是张学友演唱会,据报道,在人脸识别技术的帮助下,警方已将很多在逃人员绳之以法。

当然,目前而言,我们还不能指望人脸识别挑大梁,逮住每一个出现在公共场合的逃犯。有一些专家表示,在视频监控等实用场景下的人脸识别技术还有一段路要走。

谷歌研究员Alexey Kurakin等人工智能专家也曾表示,目前的人脸识别系统是有安全漏洞的。

图片来源:KnowingAI知智图片来源:KnowingAI知智

事实上,人脸识别确实也玩砸过好多次。一份今年五月发表的数据显示,英国警察在使用一款面部识别软件时发现,其中98%的案例中都没有匹配正确,104次警报中,只有两次是准确匹配。

在 2017 年 6 月于卡迪夫举行的欧冠决赛中,警方也使用了人脸识别系统,但错误识别率极高,系统发出了 2470 个警报,但只有 173 个识别正确,错误率达 92%。

亚马逊面部识别系统大乌龙:将28名议员认成嫌犯亚马逊面部识别系统大乌龙:将28名议员认成嫌犯

所以,在安保与逃犯追踪方面,人脸识别可以给警方一定的帮助,但它不是完美的。

除此之外,人脸识别技术在应用中还有各种隐患

除了帮警察在公共场所抓逃犯,人脸识别技术还可以被应用在其他领域。然而,这些实际应用几乎一步一坑,全都存在争议与隐患。

首先,人脸识别系统可以发现很多我们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甚至不为己知的秘密。比如,据报道,两名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套神经网络算法,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来判断出一个人的性取向,且该算法的测试结果准确率高达91%。

英国公司WeSee则声称,他们的AI技术能够通过解读一些未经训练的肉眼看不出来的面部信息。“哪怕只有低清晰度的视频,我们的技术也能够通过表情、姿势和动作来确定一个人的情绪状态或者行为意图。”

WeSee公司的新技术可评估受访者的情绪状态WeSee公司的新技术可评估受访者的情绪状态

你愿意让别人直接看到你没有说出来的情绪或想法吗?显然,这类技术不出意外地受到了当地舆论和各种民间组织的质疑,其使用范围也受到了限制。

此外,人脸识别还可以通过我们的脸查找到与我们相关的个人信息,比如信用卡、社交账号等。

据报道,俄罗斯开发商Trinity Digital曾推出名为FindFace的服务,通过这项服务,可以通过分析个人的照片找出其在社交网络上的对应账号。结果,许多俄罗斯网民在利用这项服务查找性工作者和成人片演员,并向其亲友发送垃圾邮件以宣告自己的“大发现”。

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可能连微博账号都不会告诉同事和家里人。如果有朝一日,人脸识别在我国进一步发展,通过你的自拍就能找到你的微博,你能接受吗?

还有就是将人脸作为密码的行为。如今我们很多人都会刷脸开手机、刷脸支付、刷脸登录。然而,这种方式其实是不够安全的。据报道,一些科研团队正在让人脸识别的安全性受到挑战。比如,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凭借他们在社交媒体(Facebook)上收集到的若干照片,利用特殊的电脑合成和渲染技术,生成了一个平面化的3D模型。随后,他们发现有高达4/5的被测安全系统,在55%到85%的被测时间内,都可以被这个模型轻松骗过。更重要的是,他们在Facebook上能收集到的照片非常有限,质量也没有保证,有些还只是45度角的侧脸。

而且,人脸密码与普通的密码不同。普通密码被人知道了,至少还能再换一个。如果一个用人脸来加密的系统被攻破了,就等于把用户的脸部信息外泄了,黑客完全可能借此掠夺财物、窥探隐私。那这个时候你让用户怎么办?换脸吗?

应当鼓励科研探索,但在应用层面要慎重

数据显示,我国在人工智能方面是有一定成绩的。据报道,自2012年起,中国人脸识别专利技术就直追世界第一的美国,截至2017年5月,中国人脸识别申请专利多达6432项,仅2016年就有1755项。英国《金融时报》3月22日报道,随着中国提高脸部识别和监控技术,去年中国的实体提交530件与摄像头和视频监控有关的专利,是美国同类专利申请量的5倍多。外媒wired也报道称,中国的识别系统“更加先进”

科研方面的进步当然是好事。但在实际应用领域,我国一些单位和企业还是显得有些过于冒进了。比如在无法确保信息安全的情况下,就在涉及重大资产的公证过程中,加入人脸识别环节,并缺乏必要的复查程序。

还有很多国内手机厂商,在手机人脸解锁的功能中使用的是2D识别技术,然而,2D视觉的人脸识别有许多缺陷,例如易被照片或者视频所欺骗,甚至有时打印一张图片都能解锁。

此外,还有的学校,用人脸识别技术建立了行为管理系统,通过三个摄像头捕捉学生的面部表情和动作,进行“刷脸”考勤;识别学生在课堂上喜怒哀乐的表情和记录学生阅读、听讲、举手和趴桌子等行为,利用技术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计算学生的专注度,并将学生的异常行为推送至屏幕,反馈给任课教师。

这样的教学方法显然触及到了学生未必希望展示出来的内容,而且,与一款可买可不买的手机不同,学校的制度学生必须遵守,没得选,所以,此举有侵犯隐私权之嫌。这种管制到瞳孔的力度也未必会对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心理学家唐映红就表示,过度的控制约束是在延缓和阻挠学生自然的发展,将会导致学生三观紊乱。

这些冒进的举动体现了我国很多人对于个人信息不够重视,也缺乏保护自己隐私、尊重他人隐私的意识。与此相对,国外的很多做法值得借鉴。比如出台相关规定,对人脸信息的采集过程予以规范。像美国伊利诺斯州,对于收集生物特征数据就有严格的法律限制,一些企业被禁止将面部识别功能纳入其安全摄像头。

关于人脸识别的法规制度,国外一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关于人脸识别的法规制度,国外一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此外,用户也不能“自轻自贱”,要学会保护自己,如果感觉自己隐私有可能遭到侵犯,就要及时表达不满,这也可以倒逼技术持有者不乱来。据报道,在得知亚马逊公司向客户提供人脸识别服务之后,公民权利组织及时的表达了担忧,这之后,亚马逊方面做出保证:一旦发现某位客户滥用了某项云计算服务,将会立刻终止其服务。

随着科技发展,人脸识别技术的出现,人脸信息的价值也在慢慢提升,如果不重视,我们的信息安全、财产安全,都会受到威胁。

每添加一个题目需要新建一个ID,填写规则是ID之间用英文逗号分开。
如两个题:10600867,106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