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1期 2016-11-15

重霾奇葩应对术:减排伪先锋“海绵企业”比僵尸企业更可怕

王杨  

亡羊补牢

2259
导语

入冬,华北开启重霾模式。各地也出台各种应急措施,比如让一些企业暂停生产。然而,环保部的督查组发现,有的地方把已停产的“僵尸企业”也列入应急减排的名单当中。很多僵尸企业不仅没有淘汰掉,反而“能瘦身能膨胀”,能在纸面上换一个活法,活生生变为“海绵企业”,去需要的地方“吸水”。这样的企业,比僵尸企业还可怕。…[详细]

“海绵企业”胖瘦秒变、可实可虚、哪里需要去哪里,是僵尸企业的升级版

僵尸企业,通俗来说,就是那些不赚钱、老亏本,还欠着银行一大堆债,却又没有关闭,还“坚强”活着的企业。在中国,僵尸企业和产能过剩基本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些企业本身半死不活,却还在生产着。为他们续命的,一般而言是地方政府,因为一个企业的倒掉牵扯众多,最现实的,下岗职工咋办呢?GDP咋整呢?说好的“保增长、促就业”呢?而当淘汰落后产能,处置僵尸企业成为社会共识之后,看起来,他们要彻底入土为安了。

谁是僵尸企业,如何淘汰僵尸企业,如何防止僵尸企业死而复生,却是个难题。然而,地方政府还是得从善如流,关闭一些僵尸企业。关得早的还有奖励,如,中央财政安排了1000亿元来安置因淘汰落后产能而下岗的职工们,多关多奖励,早退多奖励。

于是,文件发下去了,名单给出来了,但是,门道也来了。比如,半月谈的采访里,一位业内人士这么说——“在一些地方,去产能实际成了人头一刀、家家分摊限产量;所谓淘汰落后产能、清理僵尸企业其实停留在了纸面上。”

一篇名为《比“僵尸企业”更可怕的“海绵企业”》的报道首度在中文媒体里引入“海绵企业”这个概念。文章这样写道——“普通高炉的开炉和停炉一般要花费数月时间,但海绵企业能在一周左右恢复生产。这是因为他们使用的不是年产500万吨左右的大型高炉,而是年产100万吨左右的‘迷你高炉’。海绵企业恢复和停止生产的能力令人惊叹,同时也让人再次认识到,仅依靠普通手段难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延伸此概念,能隐身能复活、能活在纸面上的僵尸企业升级版,都可以称之为“海绵企业”。

总结各种报道,僵尸企业变种“海绵企业”,一实一虚两张皮,很能做文章,如下图——

“海绵企业”两张皮,哪里需要去哪里“海绵企业”两张皮,哪里需要去哪里

以环保部通报中河北保定的关停僵尸企业举例。其中一家叫做满城县伟业福利纸制品厂。事实上,这家企业是“一鱼两吃”,占了两条。一方面,它在应急减排名单中“复活”了;另一方面,实际上,该企业被淘汰的同时,已经有新的产能来了,下图截取自河北省保定市发改委的网站:

可以看到,两个公司都要上马新的产能。旧企业不过为同等身量的新企业腾挪个位置。当然,也可以说补上的产能是结构优化过的,是先进的,可多半也只是说辞而已,况且,还是过剩的。卫生纸行业或者说整个生活用纸行业都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和市场供应过剩的问题,甚至一些企业开不下去而主动关停。也许有人要说,国内不行还能出口呢。可事实是,生活用纸制造巨头、世界排名第三的APP集团,鉴于中国国内的状况,这两年已经把部分产能从中国转移到印尼去了。

“海绵企业”存在的重要结果是,去产能是表象,产量说增就增,很多地方淘汰僵尸企业不过虚晃一枪

喜欢不是爱,欣赏不等于崇拜,产量跟产能也是这样暧昧不清又有很大区隔的关系。所以,一道“奇观”是,产能越去,产量就越高,比如被列为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旗舰的钢铁产业。今年4月,粗钢日均产量231.4万吨,创下历史新高。而6月份又马上刷新了数据。

产能越去,产量越高产能越去,产量越高

从国家统计局的网站上看数据,不管是粗钢还是造纸,这些产能过剩行业,今年都存在产量同比持续增长的问题。而讽刺的是,这些行业的僵尸企业如此之多。今年7月,人大国发院发布了国内第一份全面研究僵尸企业的报告《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现状、原因和对策》。根据报告的研究成果,炼钢所在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15%是僵尸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中,9.22%是僵尸企业。一个显然的逻辑是,越是大企业,就容易成为很多地方政府的“宝贝”,要死了,赶紧输输血,喘不过气了,输点氧。所以,该报告的另一项研究结果是,上市钢铁企业中,51.43%是僵尸企业。公司可得有了规模才够资格上市。

言而总之,所谓的去落后产能,淘汰僵尸企业,在某些地方不过是虚晃一枪罢了。升级版的“海绵企业”能够更加凶猛地生产,并且恢复得特别快。比如,今年粗钢产量的上升,应该和房地产行业高歌猛进,提高了行业预期息息相关。企业的反应不可谓不迅猛。

如果增加的产量都被消化掉,那么没得说。可是,预期和现实是有鸿沟的。中国冶金报今年8月的报道是,自2014年起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开始下降,2015年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5.45%,2016年粗钢表观消费量仍呈下降趋势,上半年同比下降2.68%。

表面化地去产能,升级版的“海绵企业”更可怕,地方政府慎用产业政策是关键

只要顾虑“保增长、促就业”,僵尸企业就很难倒掉,反而升级为更可怕的“海绵企业”只要顾虑“保增长、促就业”,僵尸企业就很难倒掉,反而升级为更可怕的“海绵企业”

僵尸企业已经非常可怕了。占用资源、效率极低、许多企业都高污染高能耗,能伸能缩的“海绵企业”还要更隐蔽,也更胜一筹。产能像块海绵,捏一捏便脱水了,烤一烤还能干,可一碰水分,就膨胀了。

那么到底该如何是好呢?前述人大报告给了五点建议,首当其冲地便是慎用产业政策,“不要利用行政力量去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不要给辖区内企业施加超出其负担能力的就业压力和财税压力,不要给缺乏效率、生存无望的僵尸企业提供各种补贴”。其余四点依次是,完善国资委对国企的考核指标,全面理解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强化银行的预算硬化;多渠道化解过剩产能,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和改制分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网;加快国企改革步伐,关键是明确国企定位。

说到底,首要的还是地方政府的思路转变问题。半月谈的采访这么写道——多位专家和地方干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僵尸企业处置的过程中,“不知打谁”和“不知谁来打”,已成为当前一些地方处置僵尸企业工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加以重视解决。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是三个“不清楚”:什么是僵尸企业不清楚;后续配套政策不清楚;地方政府积极开展这一工作的动力在哪里不清楚。

淘汰僵尸企业被认为是去产能的关键之门。然而,很多地方政府也好,企业也好,不过是“合谋”着做做样子。僵尸企业说是关掉了,不过来了升级版的“海绵企业”。更隐蔽、更好控制,也更加凶猛。因为在“保增长、促就业”的大旗下,其他都容易被忽略。可是,一来二去,就陷入恶性循环了。

每添加一个题目需要新建一个ID,填写规则是ID之间用英文逗号分开。
如两个题:10600867,106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