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也“咬钩”,“钓鱼贴”凶猛

长期上网者一定都对“钓鱼贴”这个词不陌生。简单来说,它指的是那些留有明显专业知识破绽的谣言,而盲目相信者则被比作“鱼”。这种本以戏谑为由头的独特网文越来越风靡,不仅普通人难以辨别、信以为真,大学教授也跟着上当,正规媒体甚至都在转载。“钓鱼贴”怎就如此凶猛?人们又该如何是好呢? …[详细]

“钓鱼贴”非中国专利,从大家都上当的“钓鱼贴”鼻祖说起

“美国海军有秘密的一氧化二氢的传播网,全世界的河流及湖泊都被一氧化二氢污染”

上面是网络上对一种叫“一氧化二氢”物质的介绍。读一遍,一定会觉得它简直是十恶不赦,太该禁绝了。不少美国人在为这件事情努力。比如说,2004年,加州亚里索维耶荷市,市议会准备发起一项表决——在官方资助的活动中禁止使用泡沫塑料杯,因为其生产过程中会用到“一氧化二氢”。表决前议员们发现了残酷真相,“一氧化二氢”还有一个学名——“水”,它是水(H2O)的化学式。

“教练终于承认,曾给叶诗文服用一种叫做一氧化二氢的液体”

“一氧化二氢”在中国也没少忽悠人。最有名的一次是在2012年。叶诗文在伦敦奥运表现神勇,国外媒体却无端猜测她服用了“兴奋剂”。而后,和讯网的官方微博发了条反讽的内容——“教练终于承认,曾给叶诗文服用一种叫做一氧化二氢的液体,来为叶诗文补充能量。”然而,不少人以为这是真的,其中包括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教授朱庚申。朱教授不得不更正道歉。

人们本来用“一氧化二氢”来反讽外媒胡乱质疑叶诗文,谁知却有人信了人们本来用“一氧化二氢”来反讽外媒胡乱质疑叶诗文,谁知却有人信了

以上只是“一氧化二氢辉煌钓鱼史”中的两个片段而已。1983年4月1日,美国密歇根杜兰德的地方报纸上编了一个愚人节笑话,号称水管里出现了一种叫“一氧化二氢”的有毒物质。后来的故事是,传着传着便当真了,不止美国人,其他国家的人民也都争相传谣或中招。

从鼻祖开始,来看看“钓鱼贴”的四个作用机制

“钓鱼贴”制作特征:看起来细节逼真,但又有明显破绽

“一氧化二氢”包含了“钓鱼贴”的两大经典特征。第一:不是纯粹的制造谣言,要有真实性,越细节越好。第二:“钓鱼贴”会留下明显的破绽来,否则叫纯造谣。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钓鱼界”的“经典之作”是不是也符合这个机理。但凡提中国“钓鱼贴”,都绕不开“3亿5千万金卢布”事件,普遍认为这是中国“钓鱼贴”的第一次醒目成功。2009年左右,有一本关于毛泽东的书籍中引用了制作拙劣的收据,许多网友耻笑不已。一位叫“穆好古”的网友决定在小圈子里娱乐下。他做了张假图。内容为“收到共产国际季米特洛夫同志委托李德同志带来支援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款三亿五千万金卢布整。毛泽东 公元一九三三年三月五日。”为了表该图是戏谑之用,“穆好古”在图上加了一个“花粉研究所制 真相党专用”的注脚。

“穆好古”的原图,传播中注脚被去掉了“穆好古”的原图,传播中注脚被去掉了

可后来,图被带上了“境外敌对势力资助毛三亿五千万金卢布对抗政府”这个标题大肆传播,注脚被去掉了。根据“穆好古”在江淮晨报上撰写的《流言的催化物:钓鱼与证伪》一文,除了注脚外,他在图上还留下了许多破绽,比如“日期用了四个一模一样的‘三’,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用字库字”,然而“尽管我认为这个东西做得实在不像样,但别有用心分子的战斗力之强,不明真相群众的酱油心理之重,远远超出了我的想像。”逼真的图片、明显的细节破绽(起码制作者是这么认为的),确实符合“一氧化二氢”鼻祖的特征。

一位叫“光头蓝云”的网友在《钓鱼概论》中总结了5个制作原则一位叫“光头蓝云”的网友在《钓鱼概论》中总结了5个制作原则

“钓鱼贴”发起因由:找乐子、秀智商、教育人、争立场,不过侧重点中外有别

做“钓鱼贴”可谓费神又费力,这些制作者到底在“图”什么呢?

除了单纯好玩而外,更多人是在寻求一种智力优越感——产生于“我都给你留了破绽了你还信”之上。而越是有名有地位的人相信,越是让钓鱼者和其拥趸们充满快感。

还有人是追求教育意义。举一个最近的例子。今年5月份,美国科普媒体人柏安农做了一个“钓鱼局”。他连同一个德国的纪录片摄制组做了实验,得出“黑巧克力能减肥”这个结论。实验的一切数据都是真实的,结论也是真实。然而,最基本的条件却错了。柏安农只招募了15个实验对象,样本量太小,任何一个无关紧要的因素都会引发结果的波动,根本不具备科学意义。可是,真的有学术期刊刊登了柏安农的论文。随后,柏安农故意根据论文又写了一篇“钓鱼新闻”(刻意隐去实验人数),包括德国《图片报》在内的多家媒体纷纷“上钩”。柏安农认为自己的“钓鱼”其实是在调查和暴露科研期刊、科普报道记者的问题,以教育和警示大家。

柏安农写了篇博文揭示真相,题为《我成功忽悠了百万人认为巧克力能减肥,我是这么做到的——》柏安农写了篇博文揭示真相,题为《我成功忽悠了百万人认为巧克力能减肥,我是这么做到的——》

国内一些“钓鱼者”的说法也是他们在教育人,让这些上当的人以后更为小心谨慎,不要盲目轻信。不过,查阅众多经典“钓鱼贴”,扑面而来的是“立场”气息。处于不同的阵营和立场的人相互给对方挖坑,去制作和传播一个有利于对方立场的“鱼饵”,让对方洋洋得意,以为抓住了把柄,然后再跳出来羞辱之。所以前文提到的《钓鱼概论》里会专门用“国军战史”这个概念。跟立场最有关联的历史领域一向是“钓鱼”大户。

“钓鱼贴”相信机制:九句真话中夹一句假话,只往人心坎上说

制作“钓鱼贴”者,往往有着和“穆好古”一般的困惑——这个东西做得实在不怎么样,怎么就信了呢?其实不然。

首先,破绽往往不如制作者想象得那么大。制作者自以为的明显破绽可能只是某个专业领域、小圈子范围内的,一般人不熟悉。

其次,只要细节逼真,以假乱真便容易。在金庸的小说《鹿鼎记》里,撒谎成精的韦小宝说过一句非常有道理的话——“九句真话中夹一句假话,骗人就容易得多。”人们往往喜欢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这样的思维惰性让人很难去细细辨别。

最后,倘若越是接近人们自身的立场、情感、经验,“钓鱼”便越会被相信。专业书籍《批判性思维工具》里提及,自我中心是人们默认的心理机制。而权威、经验、恐惧、怜悯等等一切让人产生切身共鸣的东西都会让人的思维受到控制。

“钓鱼贴”传播机制:掐头去尾、改头换面,甚至段子也摇身一变成“钓鱼”

“一氧化二氢”的“钓鱼”风靡了二三十年,可谓经久不息,人们在传播中甚至会将其变异。这昭示了许多“钓鱼贴”的共同遭遇——辟谣无用、屡屡传播,而被辐射到的人早已超过了本来“鱼饵”针对的对象了。更为重要的是,好事者有意为之,会把原作者故意留下的破绽全部去掉,让人不信也难。

还有的“钓鱼贴”根本便不是为了“钓鱼”而制作,却机缘巧合地被利用。比如这些日子传得很广的一篇文章“兰州拉面征服美军:吃面的时候都不许开枪”便是如此。目前能够查到的最早出处,是7月份某门户的评论中,如下图:

看最后一句便知,这是模仿了“蓝翔技校”的段子 ,网友本身可能只是图好玩看最后一句便知,这是模仿了“蓝翔技校”的段子 ,网友本身可能只是图好玩

没过多久,这个贴子出现在了某些笑话网站和军事论坛上,有网友回复说“牛吹大发了”。后来,这个段子继续在论坛和自媒体发酵,不仅给原文分了段,还在配上了“真人真事”这样的标签。有的文章为了加强可信度,特地配了美军的图片(然而,并没有出现那位传说中的“兰州拉面大师”)。这样摇身一变,已经有了诸多“钓鱼贴”的特征,可笑的是,一些正规的媒体也在发稿,还写了“小编的看法”。

一些自媒体的转载搞得有模有样的一些自媒体的转载搞得有模有样的

通过拉面这个例子不难看出,在信息传播速度异常快速的社交媒体时代,传统的“钓鱼贴”和纯谣言贴之间的界限模糊了。教授也好,大师也好,中招并不奇怪。

“反钓鱼”,有两个方法可资参考

于个人:越是接近自己立场、情感的材料,越是要审慎

学霸也好,凡人也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盲区,也有自己的立场和倾向,而在“钓鱼贴”横行的时代,纵然躲过了100个,保不齐在第101个中招。然而,了解“钓鱼贴”长什么样子,便能够多一些戒备心理,尤其是看到与自己的经验、立场非常接近的文章时,反而更需要冷静查实。

借用《少年派》里的名言,对于网文也一定要在心里留下怀疑的房间借用《少年派》里的名言,对于网文也一定要在心里留下怀疑的房间

于社会:专业的新闻查证网站值得建立

当然,个人精力始终是有限的,倘若花在了辨别、查证上,那么,别的事情便不可能做了。

这里要说一个美国的实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教授凯里开了一门叫《伪造历史》(lying about the past)的选修课。学生们根据已经有的材料编造出一段历史,然后在网络上进行传播。2012年,一队学生根据报纸资料,找出了1895年—1897年4个死于谋杀的妇女,给她们编了维基百科。而后在社交新闻网站Reddit上求助,题目为“求助,大家看看我的‘叔叔’乔究竟是行为怪异还是连环杀手”。立刻引发了不少的回复,网友们还查到了维基百科的资料。然而,仅仅26分钟之后,风向变了,因为有网友发现了破绽——维基百科上的页面全部都是新加的。众多网友都回过神来。

《大西洋月刊》的编辑梅格把这个失败的实验和一则2008年的成功“钓鱼贴”进行了比较。当时,一个叫皮埃尔的网友闲得无聊找乐子,便编了“我去林肯博物馆,发现他竟然发明了19世纪的facebook”这样一篇网文,还配上了“扫描图”,如下:

伪造报纸中林肯的头像下方有住址、职业,最近买的书等等信息,右边是喜欢的诗歌,所以被认为是19世纪的facebook伪造报纸中林肯的头像下方有住址、职业,最近买的书等等信息,右边是喜欢的诗歌,所以被认为是19世纪的facebook

这个消息在facebook网友间疯转,还得到了几家大媒体的报道。一直到梅格看出不妥,打电话去林肯博物馆核实才真相大白。为什么林肯的故事能够成功“钓鱼”,而“连环杀手”表现那么弱呢?概括起来,梅格认为,facebook这样的社区是在朋友间进行分享,纠错到达不了更多人;相反,Reddit上讨论是集中的、强交互的,因此只要有人提出质疑,很快大家也缓过神。

从这个对比明显的故事里能够看到,“钓鱼贴”等谣言于分享型的、熟人间传播会更有效果,而一旦在讨论氛围强的空间里传,戳穿几率就大。当然,这个“熟人”也许跟你并不熟悉,只是你关注的“微博朋友”等。

所以,除了怀疑这个基本原则而外,建立专业化的查证平台是个很好的方向。如台湾中正大学传播学系教授罗式宏在腾讯《大家》专栏中介绍的:“协作式查证的基本精神强调的是不断反复进行查证核实的‘过程’,而非简单的真假对错的‘结果’。此一过程是基于群体智慧、开放源码、以及分布式的集体协作。”另外,有些信息查证也需要快速、专业的能力,专业人士主导的社交新闻查证媒体在国外方兴未艾,这也是非常好的借鉴。

storyful是一家社交新闻集合网站,它承诺所有内容都经过专业人士检验,保证真实storyful是一家社交新闻集合网站,它承诺所有内容都经过专业人士检验,保证真实

结语

“钓鱼贴”是非常典型、并且令许多人深恶痛绝的一种谣言。每个人都有知识盲区,偶尔掉进陷阱并不奇怪,解决之道唯有怀疑精神。而对于社会来讲,如何建立一个有查证能力的网络社群是值得考虑的方向,也能够培养理性精神。

新闻立场

本期评价

王杨
+收听
提问

同步:

还能输入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