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农倒奶,再寻常不过

最近有不少媒体报道,一些河北奶农把鲜奶倒进农田,引发争议。虽然“倒奶”曾被作为“万恶的资本主义”标志,“倒奶”也确实给个体奶农造成了损失,但它不过是很寻常的一件事罢了。 …[详细]

一直以来,我们把“倒奶”赋予了太多的意义

中学政治和历史课本里,曾把“倒牛奶”作为“万恶的资本主义”的标志

说起“倒奶”,很多人都被勾起了自己的中学时代记忆。在我们的中学历史和政治教科书中,作为反映“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的重要事件,1929年起美国发生的“大萧条”是必提的。美国资本家把大量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的情景,成为了几代人对“万恶的资本主义”最直观的印象。

“倒牛奶”成为几代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最直观印象“倒牛奶”成为几代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最直观印象

我们的课本想表达的意思是,英美等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会造成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结果,一面穷人在挨饿,一面农场主却在倾倒牛奶。“社会财富的浪费令人发指”,所以说资本主义制度是腐朽的。

不仅如此,还搞出了“社会主义倒奶”和“资本主义倒奶”

先不谈这种说法的荒谬,在三聚氰胺事件后,“倒奶”事件也频繁地在社会主义中国发生。那么怎么解释“社会主义倒奶”和“资本主义倒奶”呢?提出这种惊人之问的,不是我们,而是2006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科的真题。

在当年的试卷中,先是给出了一则材料,材料的基本意思是,据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进入夏季之后,浙江某市160多户奶农也频频把鲜奶倒入水沟,有时在一天内倒掉14吨。而试卷给出的问题是,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现象,与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质区别?

按照正常人的思维,这两者的本质区别无非是,一个倒入了大海,而另一个倒入了水沟。但标准答案让人哭笑不得:从表象看,两者都是牛奶供给过剩。但前者反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体现;后者主要是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销售渠道不畅导致。

显然,“倒奶”都是供给过剩的产物,而和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没有关系。

倒奶,是很正常的经济活动

对于个体奶农,虽然倒奶是悲剧,却是最理性的选择

倒奶甚至杀牛,对散户奶农而言,都是不愿意见到的局面。之所以会出现需要倒奶的情况,无非是农产品往往会出现产量的周期性波动,需求也会出现周期性波动,今年供小于求,明年就可能供大于求。在供大于求的时候,摆在奶农面前的选择无非只有三种。

倒奶对奶农而言,虽然悲惨,却也是最佳选择了倒奶对奶农而言,虽然悲惨,却也是最佳选择了

第一种叫“捂”。这点在楼市体现的很明显,如果我有三套房子准备出手,但突然遭遇了价格暴跌,那我可以不卖,等价格涨了再说。但“捂”显然不适合奶农。因为保鲜很困难以及保鲜的成本太高,等到臭气熏天的时候再倒掉,已经付出了无谓的成本。

第二种叫“降价出售”。这一点对于奶农为什么也不可行,就可以从我们课本中常说的那个“万恶的资本主义”标志看出原因。当时的真实情况是,1927至1929年间,威斯康星州(当时美国最大的产奶州)的牛奶每百磅$4.79,而到1930至1933年间,美国牛奶滞销现象严重,于是奶农就把滞销牛奶的价格降到了$3.48每百磅。结果发现,滞销牛奶的价格,直接带动了整体牛奶价格的下降,最后的收入相比于把滞销牛奶全部倒掉还要低。正是有了这种计算,才出现了之后普遍的“就算倒掉也不送人”的现象。

第三种正是奶农普遍采用的一滞销就倒掉。这种看似残酷的做法,实际上已经是奶农的最优选择了。因为牛奶倒进下水道白白扔掉,市场就由供大于求朝着供求平衡方向发展,价格自然不会再跌。甚至在必要的时候把奶牛杀了卖,也是所能做出的最好选择。这里可以简单的给大家算一笔账:一头产奶的牛,每天吃掉饲料和草料的总价在43元左右,而一头奶牛每天所产鲜奶一般是20公斤左右,鲜奶进入2014年11月份以来的收购价格基本维持在3.3元/公斤,这样一头牛一天下来的毛利是23元左右。但是抛除人工成本、奶牛看病及配种成本,一头牛算下来每天的净利润就十元左右。进入2014年11月下旬,河北奶农的奶牛所产鲜奶每天有20%交不上去,也就是一头牛至少4公斤交不上去,四公斤鲜奶的价钱是13.2元左右,这样算下来,每天都在亏钱。所以这个时候,杀掉奶牛以低价卖掉,也成了不二选择。

对于奶企,不收或少收散户的牛奶,也是合理的风险回避

2009年11月,河北正定县金河养殖基地负责人耿金平被执行死刑,罪名是向原奶中投放含有三聚氰胺的“蛋白粉”。这就是著名的三聚氰胺事件发生的根源。尽管已经过去5年了,但对于大型奶企而言,收散户的奶,依然是需要提心吊胆的一件事。

大型奶企要么有自建的奶牛养殖场,要么从新西兰等国寻找奶源。某乳品公司质量总监表示,农村散养的奶牛,都是粗放式喂养、人工操作挤奶、牛奶存放和运输等很难达标,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向散户收奶,而一旦有什么市场上的风吹草动,也会立刻停止向散户收奶。

散户奶农在买奶牛的时候,应该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就是一项高风险的事。倒奶并不是一个不可预测的后果。

可国内奶农倒奶,依然有两个不正常之处

散户奶农倒奶,一些地方政府要负责任

如果说个体奶农倒奶,是因为自己对市场的判断失误,多买了奶牛,这种情况我们在上段已经分析过,虽然可怜却已经是最优选择。但很多奶农之所以会多买牛奶,恰恰是受到一些地方政府的“蛊惑”。比如内蒙和河北的一些地方政府,除了热衷发展奶业,还“亲自”为奶农引进奶牛。据内蒙古家畜改良站检验科科长白德庆介绍,他们积极为农民贷款,由政府或银行、财政统一去买。而这些人之所以为奶农统一买牛,据白科长介绍,一方面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养牛考核指标,另一方面是买牛过程中有回扣。

既然是你政府出面支持、鼓励散户买牛,那之后出现风险,这些散户自然就会找到你头上。查看以前的新闻,往往是每当一地出现散户奶卖不出去,出现倒奶现象时,当地政府都很紧张,会以市场价把这些散户卖不出去的奶买回来,再倒掉。这种行为,不仅有滥用纳税人钱的嫌疑,也无助于散户奶农自己养成风险意识——反正有政府兜底,奶牛买多了也不怕。

奶业发达国家有完善的保险制度保障奶农利益,而国内奶牛保险几乎空白

奶牛饲养风险大,所以奶牛保险对养牛人来说非常重要。据新西兰农业部的数据,奶牛损失的概率一般为2%至4%,加之鲜奶价格波动较大,滞销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全球最大的牛奶大国新西兰,有着一套完善的针对奶农养牛风险的保险。

在新西兰政府看来,虽然农牧业是支柱产业,但和其他商业企业没什么两样,风险应当尽可能由自身承担,所以新西兰政府在1984取消了一切对奶农的补贴,牧场主不得不依靠自己购买商业保险,来管理价格和收入波动。

但国内的奶牛保险自2004年在内蒙古试点以来,至今进展缓慢。据统计,截至到目前,国内奶牛上保险的比例不足1%。其中还有很大部分,是一些资金充裕的县,用财政资金给全县的奶牛上了保险。而商业保险,奶农觉得价格高,并且商业保险只包括奶牛的疾病险种,不包含产品滞销的情况。正确的做法是,政府不应该承担给奶农买保险的责任,只做好配角,同时,组织行业协会,制定出完善的商业保险制度,丰富险种,让奶农逐渐形成购买商业保险的意识。

结语

奶农倒奶,虽然对个体而言是悲剧,却也是无可奈何下的最好选择了。

新闻立场

本期评价

张德笔
+收听
提问

同步:

还能输入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