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血腥骚乱何以上演

乌克兰卫生部网站21日表示,自18日基辅冲突爆发以来,已有77人死亡,近600人受伤。这毫无疑问是自乌克兰独立以来,“最血腥一天”。这次伤亡惨重的骚乱是如何发生的呢? …[详细]

表面上,骚乱是乌克兰暂停“入欧”计划引发的连锁反应

乌克兰突然暂停本已谈妥的“成为欧盟联系国”计划,是骚乱导火索

乌克兰动荡至今三月有余,最初的导火索是乌政府去年11月决定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从2009年开始,欧盟启动东部伙伴计划(与前苏联的六个成员国建立更紧密关系的计划)开始,已经花费了大量时间、金钱和外交手段,尝试将包括乌克兰在内的六个国家招致麾下。但俄罗斯深度介入,给乌克兰施加很大压力:去年7月初,俄罗斯对从乌克兰进口的巧克力等商品追加特别关税;8月,普京表示,如果乌克兰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将被迫对乌采取贸易保护措施;10月,俄罗斯利用能源问题向乌克兰施压。

所以,乌克兰原定于去年11月底与欧盟正式签署联系国协定,却在当月21日突然宣布,暂停此协定的准备工作。随后,普京宣布对乌克兰共计150亿美元的援助计划。表面上看,引起街头政治的,确实是总统亚努科维奇的这项决定,他决定不签署与欧盟深化融合的历史性协议,转而寻求与俄罗斯巩固关系。而和欧盟的协议,为乌克兰融入欧盟打好地基,乌克兰若成为欧盟联系国,欧盟将提供15亿欧元补助,并动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未来7年提供175亿欧元贷款给乌克兰。

示威者在基辅广场投掷燃烧瓶示威者在基辅广场投掷燃烧瓶

这样的选择,在乌克兰招致了大量的不满,一些乌克兰人认为,这是以近乎“城下之盟”的屈辱姿态,在莫斯科签署了一系列俄乌双边协定,换回150亿美元援助,和1/3的天然气折扣价。这种放弃一份透明的和欧盟的协定,选择一份不透明的和俄罗斯的约定,在他们看来无法接受,于是国内爆发了自2004年“橙色革命”以来最大规模的示威活动。

乌政府又低估了反对者的决心和毅力,系列事件恶化示威游行的走向

示威活动到这里还没算完,今年1月下旬,乌克兰政府颁布了《反示威法》,这显然加剧了冲突。示威者占领了司法部大楼要求总统亚努科维奇下台,迫于压力,乌克兰议会废除了《反示威法》。

2月16日,抗议者撤离了他们占领的基辅市政府大楼,乌总检察院随后宣布,议会通过的大赦法17日起生效,不再追究闹事者的刑事责任。就在局势出现转机时,基辅再次发生了严重骚乱。《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费希尔认为,这可能是受到俄罗斯和乌克兰最新动作的“刺激”。俄政府17日宣布,本周将向乌克兰政府拨付20亿美元后续资金,作为150亿美元紧急财政援助承诺的一部分。费希尔认为,俄政府同意继续拨付援助,引发反对派猜测,认定乌俄两国领导人已经达成幕后共识。

2月18日,数千名示威者从首都基辅市中心的独立广场出发,朝议会大楼方向前进,举行号称“和平进军”的活动,要求议会恢复2004年宪法。随后示威者在议会大楼附近与警方发生激烈冲突,数百人伤亡;2月21日,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与该国反对派签署了旨在结束国内暴乱的协议。反对派同意停止暴力抗议,亚努科维奇政府则同意提前召开大选。

很显然,事态能够发展到这一步,可见亚努科维奇的底线,是不能动摇自己作为总统的基本权力和对国家的控制,不能中止和俄罗斯业已达成的一系列双边协议,除此之外的条件都可通融。正因如此,他才会一面不顾国内危机亲赴索契出席冬奥开幕式,一面紧急会见欧盟代表团,宣布重新启动乌克兰和欧盟的一体化进程;也才会一面不断放话,要和反对派谈判、妥协,总理可以换,宪法也可以修改,却悄然做好了“你打第一枪,我就立即打一百枪”的部署和准备。根据今天早晨最新消息,亚努科维奇已经离开了首都基辅,可能前往靠近俄国边界的东部城市哈尔科夫。

骚乱背后,是乌克兰东西民众深度分裂、高度对立

从历史、文化(语言)、地理角度看,乌克兰东西民众分歧太大

乌克兰西部和东部有不同的历史渊源,东部和俄罗斯关系密切,对两个民族共同的历史源流——基辅罗斯公国有深厚感情;而西部历史上曾是罗马帝国和哈布斯堡帝国的领土,“欧洲情结”浓厚,且相当一部分西乌克兰是二战后新获得的领土,当地居民对和俄罗斯一体化持抵触情绪。

再看文化,三百多年来,乌克兰作家大都以俄文写作,大文豪果戈理就是典型。不仅俄罗斯族裔,许多乌克兰人的第一母语也是俄语。在“入欧派”尤先科出任总统前,60%的乌克兰电视节目是讲俄语,至今乌克兰过半数报刊杂志仍然以俄语出版,尤其在东部地区。现任总统亚努科维奇到50岁后才开始说乌克兰语,以至于住在乌克兰西部的民众嘲讽他们的总统是“不会说乌克兰语的人”。

再看地理,乌克兰的西部,与波兰接壤,而波兰已经融入欧洲文化圈,两个国家甚至在一起举办过欧洲杯;而生活在靠近俄罗斯东部地区的乌克兰人,更倾向主张与俄罗斯保持密切关系。

总之,乌克兰独立已经数十年,乌克兰语依然不是官方及媒体传播中最流行的语言;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仍然没有清晰的边境分界线;斯大林时代遗留下来的大饥荒问题依然没有被清算;“二战”结束后,苏联为领土西扩而把原乌克兰向西挪移造成的乌克兰东西民族文化隔阂依然未消除;西乌克兰人斥东部人为“俄罗斯人”而视自己为“正宗的乌克兰人”。

乌克兰这场骚乱的直接背景,就是乌克兰西部乌克兰语区与东部俄语区两大族群之间的分歧。

这种分歧,产生了“认同俄罗斯还是认同欧盟”的两种对立

乌克兰独立后,西乌克兰人主张和欧盟加强一体化,摆脱俄罗斯控制,而东乌克兰人则主张继续加强和俄罗斯的关系,两派人马又旗鼓相当,彼此间的政治分歧长期得不到化解,矛盾积郁心中。

认同俄罗斯还是欧盟,这在乌克兰人心中是个举足轻重的话题。几年前,在乌克兰著名电视节目“舒斯特谈话秀”中,主持人问亚努科维奇会不会在当选后,向俄罗斯一边倒。亚努科维奇说,俄罗斯和欧盟对乌克兰都很重要,乌克兰两边下注的目标不矛盾,“加入莫斯科领导的关税同盟和加入欧盟不冲突,乌克兰应该成为西方和俄罗斯的可靠桥梁。”

但是,这种和稀泥的说法显然不现实,根据著名调查机构华盛顿皮尤研究所2010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36%的乌克兰人支持继续在现有框架内进行政治改革,而60%的乌克兰人支持直接加入欧盟。美国《时代》周刊也称,乌克兰冲突的背后是两类人之间的较量:一类人希望加强与欧洲的联系,另一类人则希望加强同俄罗斯的合作,两个阵营都在发表各自分裂性的言论。

乌政府想“脚踩两条船”的暧昧态度又加剧了这种对立

去年11月,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的峰会上,亚努科维奇突然宣布暂停与欧盟签署联合协议的准备工作,转而与俄罗斯重续经贸谈判。这并无民主决策的基础,融入欧盟是乌克兰多年来的方向,早在1994年,乌克兰就在独联体国家中率先与欧盟签署合作伙伴关系协定。多年来,无论是尤先科、季莫申科,还是亚努科维奇自己,都申明将融入欧盟作为外交政策重心。加入欧盟,一直是乌克兰政治精英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乌克兰政府停止与欧盟谈判的举动遭遇到了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和西部人士的不满,因而这场动乱,就如同暴风雨一样,注定是要来临的。

骚乱后的广场成火海一片骚乱后的广场成火海一片

乌政府如此摇摆不定,实际上是想“脚踩两条船”而不得。苏联解体后,由于与俄罗斯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相近的语言文化,相似的风俗习惯,乌克兰一直在以俄罗斯为“老大哥”的独联体庇护下发展。乌克兰又是俄罗斯向欧盟输送天然气的重要枢纽,其地缘政治、经济价值可见一斑。但是俄罗斯在给乌克兰胡萝卜的同时,也不忘记敲打乌克兰,今年2月10日,俄罗斯财政部长特别提醒乌克兰,不要忘记即将到期的2.7亿美元天然气债务,给不给帮助在于“直到看清下一届乌克兰政府的颜色为止”。

实际上,从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就一直在欧洲与俄罗斯之间徘徊。“脱俄入欧”一直是乌克兰梦寐以求的外交目标,即使亲俄的亚努科维奇于2010年取代亲西方的尤先科上台,终结了“颜色革命”的神话,乌也未放弃这一政策。亚努科维奇宁愿在俄欧间奉行“等距离外交”,努力使国家扮演联系俄罗斯与欧洲的“窗口”,也不愿一头扎进俄罗斯怀抱。

但“脚踏两只船”的后果是“两面不讨好”。欧盟对乌持怀疑态度,迟迟不肯对乌施以援手。在欧洲深陷债务危机、自身难保的今天,对乌进行大规模经援就更加困难了;而俄因乌反复无常,不时祭出能源“杀手锏”,逼乌回归。这样的局面,对亚努科维奇而言,恐怕只能是帮倒忙:梅德韦杰夫等人的“口惠”,让反对派口中亚努科维奇的“通俄卖国”指控更加板上钉钉;骚乱升级后,欧盟德、法、波兰三国外长组织代表团紧急赴基辅,继续对亚努科维奇施压,并威胁进行全面制裁,这也将令后者的处境雪上加霜。

同时,两大问题不解决,乌克兰的骚乱随时可以卷土重来

经济低迷、腐败严重也是骚乱发生的主要原因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认为,乌克兰的真正困顿之处,不是怎么融入欧盟进行经济改革,或者继续从俄罗斯获得廉价天然气和金钱,而是乌克兰怎么面对现在的经济环境。

根据2012年世界银行投资环境排名,乌克兰在18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37位,尽管与2011年比上升15位,但整体投资环境并未改变。2013年年底,乌克兰国内的外资吸引力更是跌至5年来的最低谷。自去年11月国内动荡后,乌克兰货币格里夫纳(Hryvnia)已贬值10%,对美元汇率跌至历史低点。面对货币的大幅贬值,乌克兰央行已在2月6日宣布降低汇率,并实施资本管制,包括限制私人资本流向海外、禁止在海外投资中利用外币进行收购等。官方数据显示,乌克兰外汇储备已降至178亿美元,只能勉强支撑两个月时间。

不仅如此,纽约时报发表评论说,总统亚努科维奇因为担心削弱自己对国家的掌控,不想改变现在经济体制,“尽管如今经济陷入衰退,与亚努科维奇关系密切的商人却都已经腰缠万贯。”经济学人的最新封面文章,对乌克兰示威者的组成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尽管乌克兰东西民众观点分歧很大,但参加示威游行的很多人都认为,他们是在反对政府的腐败。

乌克兰还没有建成一个稳定的民主社会

在这次示威游行中,有一个呼声比较强烈,就是要求提前举行总统大选。按照民主规则,民众对总统不满意,可以等到下届选举时把总统换掉,但是民众“等不及了”。民众等不及,是民主社会刚建成时常见的问题,即民众对政策、政治结果不满,又等不及利用规则去改变,而通过转型已经获得政治自由,于是利用自由大搞街头政治来满足诉求。

除了民众心态的不成熟,刚转型后的民主社会政党政治也不成熟,执政党跟反对党分歧太大,光想着怎么搞掉对方,缺乏合作精神。

“橙色革命”后的乌克兰,陷入了高层政治无休无止的争斗。上台不到一年内的2005年9月,时任总统尤先科就解散了季莫申科政府,与这位曾在“橙色革命”中为自己摇旗呐喊的盟友反目成仇;2006年,乌克兰开始了拖沓的议会选举、政党谈判,历时近一年仍不能形成稳定的政治格局;2007年4月,尤先科再度解散议会,直到9月才进行议会选举,到12月才产生新一届由季莫申科领导的内阁;仅一年后尤先科又差点要解散议会,酿成又一场历时数月的危机。同时,“橙色革命”中落败的亚努科维奇却仍在政坛中举足轻重。他领导的地区党仍是议会主要政党,利用“橙色阵营”的内斗,他一会儿与季莫申科联手削弱尤先科的总统权力,一会儿又依仗在议会中的权势打击季莫申科。到了2010年总统选举中,尤先科已经民心尽失,以5.45%的得票率耻辱出场,几年来深受政治斗争之累的季莫申科也败下阵来。时隔六年,亚努科维奇终于将总统之位收入囊中。

这样无休止的高层政治斗争,也是对社会的巨大耗费。

结语

历史和地理原因,决定了乌克兰要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还需要几经磨练。

新闻立场

登录后投票将分享到:

本期评价

查看所有评论 人参与评论

网友评论

张德笔
+收听
提问

同步:

还能输入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