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手机壳不能仅靠消费者把关

付彪 时评作者

据媒体报道,不少消费者为了保护手机或美观,都会为自己的手机套上手机保护套(即手机壳)。不过,手机壳中可能含有毒有害物质,对身体产生极大的危害。

4月12日,深圳市消委会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了28个品牌30款塑料手机壳的比较试验结果,其中5款手机壳检出了有毒有害物质,苹果生产的手机壳“榜上有名”。

事实上,早在2013年9月,央视一则手机壳会超标释放致癌物质甲醛的消息,就让很多喜欢购买各种各样手机壳的网友“大吃一惊”。有关人士将6个手机壳样品送到清华大学建筑环境检测中心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手机壳释放出的有毒物质有甲醛和苯,释放量都在超标之列。专家表示,使用这样的产品会增加身体吸入更多甲醛的风险,增加患癌几率。

深圳市消委会此次发布28个品牌30款塑料手机壳的比较试验结果,应该说总体还是令人满意的,但值得关注的是,苹果等5款手机壳被检出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含量超出限值要求。对此,深圳消委会提醒广大消费者,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有品牌的手机壳,同时警惕闪粉水钻手机壳(铅含量超出标准限值1550倍),越漂亮的手机壳可能越有“毒”。

也就是说,“手机壳可能有毒”是有科学依据和测试标准的。对消费者来说,诚然需要有关方面的提醒,可问题是我们并无鉴别“有毒手机壳”的能力。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手机壳,消费者即使有所警惕,购买品牌手机壳,但谁能保证一定是“正品”?要知道,并非所有人都会通过正规渠道去购买?所以防止“有毒手机壳”,靠消费者自己把关,显然靠不住。

在笔者看来,“手机壳可能有毒”更是对监管的提醒。工信部《2017年通信业统计公报》显示,国内手机用户已达14.2亿户,其中75%的手机用户选择使用手机壳。要让消费者用得放心,对手机壳的安全监管不容忽视,首先需制订国家强制性手机壳生产与测试标准,对其化学成分的含量作出要求。同时,对其生产、销售的监管也要提升。手机壳涉及化学安全,对技术性、专业性要求更高,在这方面还要多“补课”。此外,有必要对生产企业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和管理规范,规定企业经过认证才能生产、产品通过检测才能上市,将不合格企业与产品挤出市场。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