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曾国藩的人生导师,湘军建立也拜他所赐

[摘要]这时候的曾国藩,升迁也很慢,口碑也不怎么好。

道光十八年,曾国藩终于考上了进士,并且成为了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生。这时候的曾国藩虽然已经27岁了,但脾气非常火爆,曾经和自己同乡、同事在京城公然动手打架。另外,他沉溺于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似乎和平庸之官也没什么区别。

这时候的曾国藩,升迁也很慢,口碑也不怎么好,在外人看来,虽然有穆彰阿这个靠山,不过仕途也就很平凡了。直到曾国藩遇到了一个人,才真正改变了他的命运。

道光二十年,道光皇帝召见了太常寺卿唐鉴,表扬他在程朱理学上的成就,并赞扬他能够躬身实践,是一个谦谦君子。曾国藩正好在皇帝身边随侍,他从未看到道光如此褒扬一个大臣,心想自己如果能像唐鉴一样精通程朱理学,又注重道德修养,不难获得圣眷。

出于这个心理,曾国藩第二天就拜访了唐鉴。他是湖南湘乡人,唐鉴是湖南善化人。两人很有共同语言,曾国藩又将姿态放得很低,对唐鉴很是礼敬有加,以弟子礼相待。唐鉴见到如此投机,便满意的收下了这个学生。

一开始,曾国藩确实是抱有很强的功利心。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他感觉以往近三十年的书都白读了。曾国藩曾经在日记中,激动的写道:“听之,昭然若发蒙也。”

曾国藩到底学了些什么,以至于她如此兴奋呢?当然有很多内容,但最重要的指导是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到的两点。一是如何读书,唐鉴认为读经当专一经,一经通则诸经通。他还认为文章、义理、考据三门学问中,义理为首,义理精则文章精,经济之学也在义理之中。对于这一点,曾国藩原封不动的教给了自己的弟弟们。

二是唐鉴告诫曾国藩,读书之中,“静”是最重要的,如果静不下心,其余都是浮的。曾国藩此后对于这一点,也是践行了一生。

不仅如此,唐鉴还告诉曾国藩,修身最好的办法就是写日记。不仅能反省自己一天的得失,更能督促自己上进。这个方法曾国藩坚持了一辈子,他的日记如家书一样,成为后人学习的瑰宝。

当然,曾国藩从唐鉴身上所得到的,除了经世致用之学以外,还有一个更实惠的好处。

咸丰帝刚刚即位,国内就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八旗子弟已经难当重用,在太平军攻击下羸弱不堪。在这个情况下,咸丰接受大臣们的建议,准备让大江南北各省在籍官绅组织团练。

要知道,这个团练,朝廷虽然鼓励组织,但并非所有官员都能得到资金的,只有皇帝首肯的团练,才会得到大力支持。当时,曾国藩正因为母丧而在湘乡守制。

穆彰阿就向咸丰推荐过曾国藩,不过,咸丰还没继位时,就对穆彰阿非常厌恶,登基没多久就指责穆彰阿“保位贪荣,妨贤病国”,将他永不叙用。因此,穆彰阿自身难保,推荐曾国藩自然起到了副作用。

但是,唐鉴再次推荐曾国藩就完全不一样了。由于他是义理学派的巨擘之一,蜚声京门,咸丰二年,他由金陵书院被召回京城。在一个月内,咸丰召见他十五次,可以说一天都不能离开他。咸丰也认为,太平军已经打到湖南了,在湖南组织团练迫在眉睫,苦于没有牵头人。

唐鉴则毫不犹豫推荐了曾国藩,不仅推荐,还向咸丰帝说:曾国藩是书生,又久呆京城,不懂军旅也不懂民政,如果让他带兵,初期可能还会有所挫折,但只要给予足够的信任,一定能成功的。

这番话可以看出,不仅是曾国藩在唐鉴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唐鉴对于他也很了解,还寄予了厚望。

咸丰帝见到天下闻名的唐鉴也这么说,开始对曾国藩放弃了成见,决定让他来办团练。也就是从此时起,曾国藩才真正拉开波澜壮阔人生序幕。唐鉴,这个现在名气并不大的晚清人物,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

参考资料:《曾国藩家书》、《清史稿》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