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发令的变化和江阴八十一天

[摘要]最大规模的反抗,来自江阴。

【顺治二年闰六月】

剃发易服

顺治元年五月初,多尔衮在率军进入北京之前,曾下令不论军民,必须剃发,“有虽称归顺而不剃发者,是有狐疑观望之意。”

他又指出,剃发、易服是为了帮助大家清除明朝的陋习,新的王朝的官员不纳贿,不徇私,“凡投诚官吏军民皆著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各官宜痛改故明陋习,共砥忠廉。”

但剃发令遇到了强烈的反抗,多尔衮迅速做出调整,准许百姓像过去一样束发:“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朿发,悉从其便。”

也因此,豫亲王多铎在进入南京之初,对于剃发并没有严格的要求。

《明季南略》中说,顺治二年五月十七日,有一位李姓的官员首先剃头易服,还遭到豫亲王的痛骂。

五月二十一日,赵之龙首先剃头,随后几位南明的贵戚和个别的文官也主动剃头。

五月二十六日,豫亲王多铎关于剃发的一道命令被张贴在南京的各个城门上,内容是这样的:

“剃头一事,本国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尔等毋得不遵法度,自行剃之。前有无耻官员先剃求见,本国已经唾骂。特示。”

在这里,多铎是要明确剃发的范围,仅限于武将和士兵,文官和普通百姓都不在剃发之例,也不允许自己随便剃发。

清军进入江南之初,明军成建制地投降,在军事上没有给清军带来任何威胁,来自民间的反抗也微乎其微。这给了多尔衮极大的信心,这种信心很快就在剃发的问题上体现出来。

顺治二年六月,在得到江南的捷报之后,多尔衮明确命令多铎,“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傥有不从,以军法从事”。

这一道剃发令极为严厉,与此前多尔衮、多铎的表态大不相同,在江南引起震动。

反抗

江南开始执行剃发令,在民间遇到强烈反抗,一些人以死抗争。

随便举两个例子。

南京六合县有一位乡绅,名叫马纯仁,时年二十岁。接到剃发令之后,他把自己的文稿全部烧掉,第二天也不和妻子打声招呼,悄然离家,头戴方巾,两只衣袖中装满石头,衣襟上写着:“与死乃心,宁死厥身;一时迂事,千古完人”。

然后一个人走到龙津浮桥下,自沉于河水中。

另一位徐汧,字九一,号勿斋,长洲人,崇祯年间进士,在北京做过官,也被弘光政权用为翰林院侍读学士,但没有到任。

闰六月,剃发令出来之后,徐汧发誓不接受这等屈辱,说:“以此不屈膝、不剃发之身,见先帝于地下!”

随后他自沉于虎邱的后溪当中。

最大规模的反抗,来自江阴。

综合《明季南略》等材料的记载,江阴事件的起因就是剃发令。

六月中,新任的方知县到任,要求江阴人剃发,在张贴的公文中,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语。

江阴哗然,闰六月初一,秀才许用德在明伦堂中说:“头可断,不可剃!”

于是大家摆设明太祖像,且拜且哭,推举陈明遇负责军事,徽商邵康公为将军,远近数万人响应。大家把方知县关押起来,四位清兵虽然是江苏本地人,也被处死。

清军赶来镇压,江阴军民迎战,结果大败。

陈明遇提出,迎请阎应元为首领。阎应元,字丽亨,顺天通州人,崇祯年间担任江阴典史,身躯高大。

阎应元率领四十名家丁进入江阴。徽商程璧拿出三万五千两银子充当军饷,加固城墙,每户出一个男子登城。城郊还有大量乡兵,寻机砍杀清兵。江阴的官库当中存有大量火药和铅铁,另有大炮、佛狼机炮近千架,成为重要的守城武器。

一场残酷的攻防战在江阴拉开大幕。

忠义之邦

清军渐渐汇合到江阴城外,兵力大约十万人,将江阴团团包围。守军夜里出城纵火,白天发炮,逼迫清军移营。

清军调集火炮轰击江阴,“矢集如雨”,城墙碎裂。守军用铁皮包裹门板,用铁索绑在城墙上,又把空棺材里装满泥土,堵在城墙的缺口处。

投降清军的刘良佐猛攻江阴东北角,被武举人黄略用炮石击退。刘良佐让十方庵的僧人劝说守军,自己也亲自到城下招降,阎应元当面怒斥,刘良佐羞愧而退。

到了八月,另一个明军降将李成栋率领十四万将士来到城下,劝说城中投降,阎应元怒叱:“汝等不能斩将搴旗,为所缚,死已晚矣。何喋喋为!”

中秋节来到,城中为守城军民分发财物,大家登城痛饮,许用德写了一首《五更转》,城上善歌者“曼声歌之,其声凄惋”,连城下的清军都被感染,流下眼泪。

清军的攻势越来越急,“炮声彻昼夜,城中死伤日积,矢石亦尽”。到了八月二十一日,天降大雨,江阴城墙终于崩塌,清军蜂拥入城。

阎应元率军巷战,最后竟然杀出城门,纵身跳入城门外的河水中,河浅不死。被俘之后阎应元顽强不屈,清军用刀刺他的腿,迫他倒地。刘良佐大概感觉心中愧疚,拉着他流下眼泪,阎应元说:“死耳,何泣为!”

傍晚,阎应元被带去栖霞禅院,在清军贝勒面前不屈而死。据说夜里禅院的僧人听他大喊几声“速砍我!”。

许用德在城破之前全家自焚而死。陈明遇在城破之后“搏战被杀,手握刀僵立不仆”,另一说法是他和家人一起自焚。

江阴城中一片凄惨,“尸骸枕籍,街巷几塞,男妇投池井皆满”,“江阴破,官军谓其民之撄城久抗也,男则戮之、女则俘之,几无所孑遗。”

江阴守城一共八十一天,最终无一人投降。《南疆绎史》中说,攻城清军死亡六、七万人。这个数字应该是被夸大了,而且攻城的主力都是刘良佐、李成栋率领的明军。

据说,远在福州的南明唐王听到江阴人的壮举,流泪说:“吾家子孙遇江阴人,虽三尺童子,亦当加敬也!”

本节参阅:《顺治实录》、《明季南略》、《南疆绎史》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