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用常识解读新闻

2012-12-17 第 2279期

美国枪击案的教训:学校该如何应对暴徒

01

中美校园惨案非特例,学校常被暴徒作为首选发泄地

反社会者和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人在校园施暴是全球现象

近十年来,仅在美国就发生了数起造成多人死亡的案件,包括1999年造成13人死亡的科罗拉多州利特尔顿市枪击案和2007年造成32人死亡的弗吉尼亚枪击案。算上这次,仅在今年美国就已发生了三起比较有影响的、造成人员伤亡的校园枪击案。

美国政府为此次康州校园枪击案的遇难者降半旗默哀

当然,这种针对师生的大规模屠戮并不只局限在美国,使用的凶器也不仅仅是枪支。类似案件在芬兰、加拿大、德国、巴西、日本和中国都存在。在2010年3到5月间,不到40天的时间内,中国接连发生了5起校园案件,这让国人印象十分深刻,其中陕西南郑县幼儿园9人被砍死20多人被砍伤一案更是让全国哗然。…[详细]

人员多且集中、受害者脆弱和产生的影响大是学校成为首选地的原因

学校作为暴徒首选目标的原因并不复杂:人员集中;多是儿童和青少年,防御能力差;而且孩子作为弱者一旦受害,还会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这些因素使得学校,对于那些失去理智的、单纯希望能造成更多伤害的施暴者来说,显得十分理想。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系教授丁学良也持同样的想法,他认为 :“他们(犯罪嫌疑人)希望社会能通过他们所造成的痛苦和恐惧,看到他们自身的不幸。”, “在学校作案,是在社会上造成连锁反应的最行之有效的方式。”。…[详细]

源头难堵,就必须从应对方面做好万全准备

美国校园惨剧的主题是“枪”,但在枪支已经泛滥、“禁枪或控枪是否有效果”迄今争论不休的当下,从源头上限制暴徒的袭击能力并不特别现实。因此,在一个又一个血淋淋的惨案后,最重要的教训就是必须从应对方面做好万全准备。对于校园惨案日趋抬头的中国,道理也一样。…[详细]

02

枪手来临难预知,但完善安保体系和安全教育可减少损失

惨剧不断,但校园安全应急体系仍起到作用

面对一次又一次的严重校园安全案件,美国社会也对校园安全做出了很多改进,建立了一个值得各国效仿的校园安全体系。在这个体系下,虽然仍不时爆出让人难以忍受的惨案,但根据美国政府的统计,校园枪击案所造成的死亡人数自1990年起一直在下降。另一个数据源,美国教育局也认同这种判断,他们的数据表明,美国绝大多数学校都变得“相对安全”了。

校园安全立法、长效应急机制有助应对突发威胁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华盛顿等州就制定了校园安全的相关法令。到了90年代,美国政府也在全国范围内定立了《校园安全法》。发展到今天,美国的校园安全法已形成了一个体系,包括《校园安全法》、《校园禁枪法》和《校园、社会及禁毒安全法》等多部法律。

在法律的保障下,美国联邦紧急事件管理司(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负责帮助州与社区制定与实施危机预防计划和倡导长期性的减灾措施的机构,如果发现学校、学区、州没有采取必要举措保证安全,就可以对其指控,通过法院促使其采取相关措施。而应对针对校园的暴力案件和校园枪击案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详细]

美国学校快速应对危机的策略图(绿色箭头代表是,红色箭头代表否)

此外,美国的学校都要设置危机教育课程,其目的就是为预防突发危机发生和减轻突发危机后果,做好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储备,预防暴力行为的发生。以俄亥俄州奥特本学院(Otterbein College)为例。当地警方一直在采取预防措施。这项措施包括以下内容:威胁评估队每两周与学生们交流一次,与他们讨论任何问题,比如愤怒情绪调理以及精神健康问题,希望籍此可以在潜在危险演变为问题之前即可发现。还包括每年面向学生、教职工、行政管理人员举办若干次培训课程,帮助他们掌握处置类似事件的方法,演示如何逃跑、躲藏、设置障碍物等,以及在没有其它选择的情况下攻击行凶者。

经过充分危机应对教育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就有可能将获得的相关知识转化为自动执行的程序,从而顺利渡过危机,减少恐慌和焦虑感。特别是教职工,美国的学校对教职员工进行经常性的、综合化的常规训练,至少每年为教职员工提供一次危机应对培训,会为缺席的员工提供补偿教育;每年还检查一次危机应对计划与程序,以使学校所有员工熟悉危机应对预案;定期性地(每8到10周)提醒员工危机反应的信号或者标示。

针对细节的培训,让孩子有机会指挥逃生

这套应急机制的合理之处还体现在一些细节上。首先,机制会为各方创设完备的突发危机应对沟通方式,采用统一的危机应对术语体系,保证学校教职员工与危机应对者的术语一致,使学校的各类人员都能够无障碍地理解相关命令。

《纽约客》曾这样描述在今年2月27日俄亥俄州沙登中学遇到校园枪击案时的情景:“孩子们在餐厅内边跑边喊‘一级防范’!有些人藏在老师休息室;他们用钢琴顶住门。还有人打开学校的有线广播系统,告诉大家怎么做,不过,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做。学生们跑进教室,躲在书桌下;老师们把门锁上,关了灯。”孩子们口中的“一级防范”就是应对校园枪击危机的术语。

孩子们在引导下排队离开

其次,机制还会设立多种内部与外部沟通的方式。危机发生时,电脑、内部通讯系统、电话、甚至手机都可能无法正常使用,因此应该设置尽可能多的沟通方式,确保学校拥有较为充足的通讯设施,相关人士能够容易地接触到类似设施;保证学校的通讯设施与危机应对部门的通讯装置相兼容,不会影响或者干扰危机应对部门的通讯装置。此次康州枪击案中,打开的对讲机就立下了汗马功劳,学校的工作人员及时的了解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从而带领不在危险中心区的学生组织自救。…[详细]

最后,建立有效的信息采集和发布机制。来自《卫报》2011年的报道就显示,为了能够充分的保障安全:很多学校甚至会配置能实时监控的闭路电视系统,有一些学校会收集学生指纹以便在食堂和图书馆运用这项生物鉴别系统,甚至还有十所学校采用了人脸识别系统。

危机发生时,学校可以根据情况,用书信或者电话的形式通知学生家长:利用电话、电子函件、社区联络员、媒体简报的方式通知社区;任命学校信息发言人,以便使各方准确而及时地得到各种信息。

03

中国校园安全保障措施亟待加强

中国应尽早定立与校园安全相关的法律

根据2002年美国经济情报局和教育部发布了一份名为 《"安全校园行动"的最终报告和发现:对避免美国校园枪击的几点启示》的报告。这份报告否定了人之前对于行凶者的一些错误认识——比如可以轻而易举地总结出这些凶手的特征:他们都是生活不如意或者精神病人,都性格孤僻,事先不会发出警告就在某天突然发动袭击。事实上,袭击者的动机和行为难把握得多。

凶手难以预料,所以杜绝可能的凶手接近校园也就不现实。因此,从可能的受害者入手,使他们做好充足的防御,掌握充分的逃生知识就更加合理。当然,无论是杜绝暴徒接近还是开展防御,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必须有完善的法律保证:纵观美国的校园安全立法历史,立法的不断完善一直是校园安全状况得以改善的前提条件;而在这方面,中国的法律还处于空白,仅有的一些校园安全地方性规定也多数是针对火灾等,几无涉及如何应对暴力袭击的内容。…[详细]

在定立了相关法律后,强化执行应对暴力袭击的应急机制

此次河南22学生被砍有一个细节,即全班男生“机智和勇敢”的顶住前门,成功地阻止了嫌疑犯进入班级,在中国发生的校园惨剧中,这种做法是相当难得的。不过,如果有充分的培训,在应急演练中让所有学生都具备相应知识,“顶住前门”就可以成为下意识的反应,不必依赖“机智和勇敢”了。

总之,知道如何在危机发生时快速而有效的反应对于保证学校与学生的安全至关重要。危机 应对的过程中不是分配谁应该做什么,而是所有的人(从上到下)都应该运用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了解彼此的职责,镇静而有序地应对突发危机。而这些,只有在完备的应急机制下,学生和老师才能获得 。…[详细]

结语

既然一个完全远离暴徒、反社会者和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人的世界是不存在的,那么社会、学校和学生们就理所应当的为应对这些做好准备。

新闻立场

你认为中国应该定立《校园安全法》吗

0%
0%

专题评价:

  • 1111 20%
  • 1111 20%
0%
0%
分享到:

相关专题

更多>>

提问编辑

广播 还可输入140
  • 王杨:好的。我们会关注。 /玫瑰 || #我爱问编辑# 王杨(@ywang019) 河南金基租车之殇,又一庞氏骗局大手笔,受害家庭将近1万,维权几次,没有说法,复杂的很,求助无门。
    07月09日 09:20 发自腾讯微博
  • 丁阳:两次说的都是针对奥巴马医保法案的判决,第一次是在2012年的时候。这两次投票他客观上都帮了奥巴马的大忙。司法能动主义的危害你可以看罗伯茨意见书原文,http://url.cn/XKy8EQ 里面提到了Lochner案造成的一些问题。总的来说,罗伯茨希望“极度审慎”地解释宪法,这是他一以贯之的态度。 || #我爱问编辑# 丁阳(@wanghsn) 王杨(@ywang019) 张德笔(@zxc242635zxc) “就在同性婚姻判决前几天,罗伯茨还第二次充当了保守派阵营的‘叛徒’”,那他第一次当“叛徒”是什么情形?“罗伯茨大法官就提到了这种做法同样曾经造成了危害”,司法能动主义曾经造成了什么危害?
    07月01日 14:18 发自腾讯微博
更多>>

读者来信

我要写信
更多>>

编辑手记

专题排行

  • 月排行
  • 年排行
更多>>

历史版

010-82155158 153678152@qq.com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网评论频道

扫描二维码,用微信看今日话题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