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劳动力不足”来忽悠延迟退休

许多专家都说,现在中国人的寿命长了,产业结构也在向第三产业转移,体力劳动少了,脑力劳动多了。所以,65岁退休是必然的。这也可以在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时候,缓解劳动力不足的压力。…[详细]

 

 

以上论调,乍一看好像真的很有道理。实际上,这又是一个伪命题。老龄人口并不能缓解所谓的劳动力不足。若要硬撑到65岁,对于多数人来说,只能是身心的折磨。

今日话题
多数老人无力做体力劳动
城镇职工工种类型(据中国统计年鉴)

国有经济中,一半以上企业职工在重体力行业

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目前全国登记在册的国企和城镇集体企业的职工一共有3432.2万人。这些人中,从事建筑业、采矿业、制造业等第一二产业的人数为1815.1万,占总人数的52.9%。尽管这1800多万人中包含了从事办公室工作的人,但是基层职工肯定占大多数。而众所周知,一二产业对体力的要求非常高。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事信息业、金融业等脑力为主的工种的人数仅为483.6万人,占14.1%。

如果真要干到65岁再退休,企业职工怎么干得动?…[详细]

全国招工需求构成(据人保部数据)

整体来看,多数社会需求的工作也要求体力好

根据人保部网站发布的《2011年度全国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在去年全年,制造业为主的第一二产业依然需求旺盛,占总需求的41.0%。

而第三产业则占了大头,有55.1%的需求。许多专家也就此说,产业结构都调整了,都在向第三产业转移,所以老人干得动。可事实怎么样呢?

我国的第三产业并不以信息产业、金融业为主,这些只占到人力总需求的6.6%,占大头的是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等行业,这些行业尽管不像建筑业等对体力要求那么大,可是老年人依然伤不起。

君不见,人保部这份分析报告上也说,86.4%的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年龄都有所要求。16-34岁之间的劳动者构成单位用人需求的主体,约占总体需求的63.4%。连34岁都嫌大,更何况60多岁的老人家呢?

所以,一边是户籍制度、城乡壁垒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限制了农民工成为真正的城里人,一边企业哭找不到人。可是老年人填不了这个缺,需要的还是年轻血液。这种劳动力压力,真的不是延迟退休年龄能解决的。…[详细]

健康寿命比较(据中国卫生年鉴)

原因一:一半以上55-64岁人有慢性病,健康、体力堪忧

许多专家都会说,中国卫生条件好了,中国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平均预期寿命都70多了,当然劳动时间也应该延迟,因为他们干得动嘛。

这当然也是个伪命题,活得久和活得健康是两回事。一个被病魔纠缠的人哪有力气去干活?

《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是卫生部发布的,根据其数据,中国人在2008年的期望寿命是74岁,但是健康寿命(健康地生活的寿命)只有66岁。

而法定退休年龄比我们要迟的美国、法国、德国健康寿命分别为70岁、73岁、73岁。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11年的一项调查也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余寿中有2/3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年人有3300万人。

同样根据卫生部的官方统计,在2008年的调查中有52.25%的55-64岁人口都患有慢性病,而在5年前的调查中,数字为49.71%。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也许活得长,但不一定健康,还可能随着空气污染等原因更不健康。以活得长为理由,让一半以上患有慢性病的人口被迫寻找或者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是不人道的。对企业也无任何好处。…[详细]

中国第三产业比重超低(据统计年鉴)

原因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就算第三产业也多要求体力

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2007年国别比较数据,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最低的几个国家分别是:巴基斯坦35.4%,泰国37.4%,斯里兰卡38.7%,而2007年中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比这些国家还低,仅为32.4%。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之低更为明显。以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国家为例,2007年这三个国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达到78%、67.9%、66.7%。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但中国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 (据《袁霓:中国就业结构现状及其调整》)

在这样的产业结构下,对体力的要求当然就很高了。美国老人干得动不奇怪,法国老人干得动也不奇怪,中国老人可不能比。…[详细]

所谓的工作经验也不是那么管用
中老年求职供远大于求(点击见大图)

一线的技术类岗位,老人的经验并不那么管用

多数城镇退休企业职工都来自一线。他们中许多人都有着一线生产经验,可这样的经验却很少能转化为优势。

根据《2011年度全国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高级技师 (职业资格一级)、技师(职业资格二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高级工程师 )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2001-2007年度呈现持续上升态势,2007年以来趋于下降,但仍处高位,高技能人才依然供不应求。而这些人才需要不错的知识背景,老年人往往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而且受教育程度还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人随着年龄增长,理解和学习能力也在下滑。以受教育程度很高,产业中也有大量信息服务业的美国为例,尽管67岁退才能拿到全额退休金,但是69%的人仍然提前退。固然有很多人是希望颐养天年,不过也有很多人是很难再就业。之前有数据显示,发达国家中很多老年工人也都集中在现代化程度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等产业,他们尽管经验丰富,但是适应技术进步、生产结构改变的能力差。

人保部网站上的报告也显示,在去年,45岁以上人口求职是最困难的,岗位空缺和求职人数的比率是0.7,也就是说10个人去竞争7个位置,供远大于求,可别的年龄段都是供不应求。…[详细]

企业返聘人员职务构成(据问卷调查)

别的工作机会不多,且要么专业性强要么靠关系、资源

2007年,智联招聘做了一个5000多职场人参与的调查,结果发现75.5%参与者都表示所在单位有老年人返聘情况。在这些返聘的老年人中,在公司里担任顾问咨询工作的最多,达到三成。其次是中层管理和行政后勤,都在两成左右。

咨询顾问、技术研发当然有经验在起作用,很多中层管理乃至于高层管理就不一定是这样了。对于许多国企等管理层来说,在其位不仅拿得多,还能“创收”,恰好他们也有办法来“返聘”。而一些后勤类工作其实也技术含量不高,不过对体力要求也不太高,所以企业愿意聘请离退休人员,这样还能变相节省成本。可这样的工作机会其实并不多,有些人想去一样需要托关系。

另有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的离退休人员中,大约20%由原单位返聘或受聘于其它单位,人数总量在200万左右,且大多集中在专业性强、年轻人一时无法替代的岗位,如法律、建筑设计、教师、企业管理等。

总之,体力要求不高的工作机会其实不多,而精明的企业也早就返聘了这批人了。…[详细]

三类人群受教育年限比较

原因:老年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

据根据2009年的资料,中国60岁人口的受教育年限只有6年。而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和上一代农民工的受教育年限分别为9.8年和8.8年。相比而言,老人的教育背景处于劣势。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当时50-54岁(现在62-66岁)人的会识字但在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为68.9%。
当时45-49岁(现在57-61岁)人的会识字但在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为69.4%。所以,中老年人的文化程度实在很低。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就指出,延缓退休年龄以增加劳动力供给的可行前提,是老年劳动者的教育程度与年轻劳动者没有显著差别,加上前者的工作经验,因而在劳动力市场是具有竞争力的。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通常是事实,如在美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中,20岁的受教育年限是12.6年,而60岁反而更高,为13.7年。…[详细]

因此,所谓的弥补劳动力不足是忽悠而已

延长退休年龄只能造成“退休无望、就业无门”的两不靠,填不了什么劳动力缺口

健康原因所限,老年劳动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产业结构所限,服务业机会也不多,并且多数也需要好体力;知识水平所限,老年劳动者的工作可替代性强,很难从事专业性强的工作;所谓利用他们的经验发光发热显然也是不成立的。

中国缺劳动力吗?根据当前的数据,缺大量年轻劳动力。可问题是因为对出生率的严格控制,年轻人比重会越来越少。而已有的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又受到城乡壁垒的限制,作为“城市的脊梁”却无法融入城市。同时还有许多大学毕业生因为一无经验二无实用性专业知识三又没有从事体力劳动的打算而毕业就失业的。可解决这些问题,实在靠延长退休年龄解决不了。否则,只能让许多老人没有工作不说,还为了社保倒交钱,可直到死,可能拿到的退休金还远远没交的多。

另外也有分析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速不会一直保持这么快。一些专家预计我国经济两年内至少会落到6%左右。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在80—100万人,相反也是如此。未来若干年,我国劳动力总量可能会减少,但是,经济增速下滑创造的劳动力岗位也在下滑。劳动力总体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状况若干年内都不会有丝毫变化。…[详细]

“寿命长了、经验足了、知识水平高了、产业结构转移了”,这实在是四大伪条件。中国是面临劳动力的问题,可人力资源缺口和老年人口是严重不对称的。非要让老年人再工作,只能造成“无力再工作,没命领社保”。

资料区 怎样用手机浏览今日话题

系列专题1

凭啥学美国退休

要学习美国也很好,先退钱吧…[详细]

系列专题2

推迟退休年龄不妥

推迟退休年龄对养老金缺口意义并不大…[详细]

投票区

新闻立场
延迟退休能缓解劳动力不足吗?
不能
0%
0%
专题调查
加载中...

010-82155158 wangyang019@qq.com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网评论频道

本期责编:王杨


用iPhone看《今日话题》

扫描二维码
网友评论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