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教授昭示民科才是中国未来?

中南大学20日宣布,破格聘任该校在校生刘路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并重奖100万。22岁的刘路由此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大学教授。刘路获此殊荣,源于他在上大三(2010年)时仅用两月时间就攻克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详细]

一时之间,刘路的名字被广为熟悉。有人担心刘路会被捧杀;有人大力赞赏中南大学识才……这些说法视角不同,各有道理。但最应该关注的还是他破解西塔潘猜想的基础并非来自于应试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是自学成才。于是,在一些论坛上不乏有一种声音:刘路和民科(民间科学爱好者)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反向证明了官科(主流学界)的失败。真是这样吗?

 

今日话题刘路获得百万奖励

2012-03-23 第 2015

今日话题
刘路与民科的确有些许“形似”之处
刘路被记者包围

什么是民科

民科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所提炼出来的一个概念,不过民科现象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经出现。按照长期研究民科现象的学者田松的说法,“所谓民间科学爱好者,是指在科学共同体之外进行所谓科学研究的一个特殊人群,他们或者希望一举解决某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或者试图推翻某个著名的科学理论,或者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们却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范式,与科学共同体不能达成基本的交流。总的来说,他们的工作不具备科学意义上的价值。”这里的科学共同体,通俗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主流学界。

民科和业余科学爱好者有区别。比如,一个天文爱好者可能会看很多相关的科普书籍,闲暇还会去观星,可绝对不会花费大力气做天文科研,证明其实“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

基本上,民科是江湖的,是草根的,跟主流学界没有关系,但是研究的都是大问题——号称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民科网上随便一搜一箩筐。…[详细]

刘路与民科的三点“形似”

1.基本上民科们的学历都不高,都靠自学;而刘路解决西塔潘猜想也靠自学。

查阅各方报道可发现,刘路算不上传统的好学生。他喜欢数学也有天赋,但中学数学成绩并不拔尖;高中期间成绩平平,高考成绩并不突出,其不少同学都进了清华、斯坦福、香港理工等名校;大学专业为应用数学,但专业成绩只勉强算个中等。而刘路是在自学反推数学的时候接触到西塔潘猜想并解决问题的。

2.民科都号称自己没受应试教育的桎梏,因此创新思维很强;刘路正是用创新思维解决难题。

刘路虽然接受应试教育,但是在应试教育(包括奥数领域)表现并不突出,大部分时间喜欢自己钻研问题。许多新闻报道里都提到了刘路最后解决问题是某一天“突发奇想”,这自然是创新思维。

3.许多民科都热爱解决世界级的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在最初报道中也被认为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

哥德巴赫猜想、四色定理这些在中国被追捧的世界性的难题都是民科们的最爱。而西塔潘猜想最开始在媒体报道中也被称之为世界性数学难题,尽管后来也有专家澄清数学上同难度的猜想很多。…[详细]

一夜之间“从民科到大师”的故事更是许多民科的追求目标

爱因斯坦被许多民科引为“民科界殿堂级始祖”。在一篇转载较广的文章中是这么说的:1905年春,这位年轻的“专利所苦力”(爱因斯坦这样称呼自己),在写给他的好友的信中,称他自己有一些“不合逻辑的妄语”(即后来影响世界的那几篇论文)要发送给好友。当时除了“几年前被驳回的论文外,这位26岁的专利用所职员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他利用业余时间和工作期间偷偷地研究物理学,激进地指出当代物理学家‘欠缺深度’并且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摘自:《欣夫: 爱因斯坦是“民科”吗?》)

从“民科到大师”,颠覆主流学界的那些观点,是许多民科共同的愿景。而这样的故事多少富有传奇与浪漫的色彩。在媒体最初报道刘路如何破解难题时也都突出了这样点,报道往往宣称这个难题十几年来在国际数学界无人能解,而刘路几乎一夜之间就信手拈来了。尽管刘路还算不上大师,但是故事的传奇性符合许多民科的期待。

但是两者并无“神似”,还恰恰相反
爱因斯坦是民科鼻祖?

刘路的故事恰恰证明民科模式的不靠谱

其一:刘路具备系统的现代科学知识体系,并以现代科学思维思考问题并创新;民科则缺乏真正的系统的科学知识。创新不等于妄想。

刘路的确应试成绩并不突出,并且以自学为主。但是他的学习却是系统的,基础也非常牢靠。刘路初二便开始自学数论,上初三时,他已读完对初中生来讲等同于“天书”的《古今数学思想集》,高中开始尝试阅读全英文数学书籍。

对于许多媒体“一夜解题”的报道,刘路也给予了纠正。他说,“那个时候,中南大学本科生一夜时间破解了一道国际数学难题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我再次说明,我没有这样神,不是一夜破解,从接触到最终找到方法,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我怕事情被扭曲了,在接触这个问题时,我就有意识地思考如何才能破解它,并不是一夜就破解了这个猜想。”这也如一位长期从事数学教学的老师佟伟东所言,刘路能破解西塔潘猜想,是因为他具有“长考”(围棋术语,长时间思索后才下一着棋)的品质,“能对感兴趣的事物长时间思考,不功利,最终获得‘顿悟’的可能。”

综上,刘路能够解决难题,靠的是自己平时深厚的积累,用的是科学训练的逻辑思维,当然,不可或缺的是刘路自己的确在数学上很有天赋,并且有很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学术上的创新并不等于妄想,其实是大胆地假设,小心地理性地有逻辑的论证。而不是随便提出个大胆的想法,然后声称按照自己自创的方法解决了,这就是典型的自说自话了,没有任何公信力,所以有人称之为“科学妄想狂”。

由此可见,尽管刘路的确在应试教育中并不是佼佼者,尽管他的许多知识都来自自学,但是他的知识体系是系统的也是现代的。但是民科不同,大部分民科并没有系统的知识储备,许多人在自己的“课题”中往往用的是自创的词语,更有不少人号称运用的是中国的哲学体系,在西方的科学之外另辟蹊径,抵抗西方“学术霸权”。

其二:刘路的题目冷门;民科选择的则多是小学生也能读懂的题面。

不少研究数学的人此前也没有听过西塔潘猜想,而刘路也是在学习反推数学的过程中偶尔看到这个难题,因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刘路并不是冲着这个问题来的,并无功利之心。而民科选择得最多的就是哥德巴赫猜想和四色定理了,对于前者,任何人只要知道了偶素、奇数、素数等概念好像就能看懂题目进行验证,对于后者 ,只要不是色盲也能看明白题目,所以很多人觉得这是“零门槛”的,便“各出奇招”了。民科几乎没有可能去证明西塔潘猜想, RT2 2、WKL 0等等专业术语能让普通人一头雾水。…[详细]

因此民科最大的短板其实在于没有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往往在建空中楼阁

上文提到了爱因斯坦,其实他有着非常系统的学习,他曾经进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学习了整整四年的物理。

而在国内,数学家华罗庚也被一些人视作民科的翘楚。因为他在成名前只有初中文化。不过实际上,华罗庚自强不息,系统地学习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全部数学课程。到清华工作后,他又花了一年半时间将数学系课程全部学完。

而许多民科一上来就想要解决世界级的难题,却没有扎实的学科基础,这就好像是准备在空中建楼阁。所以,民科没有进入大学学习过或者学历低并不能成为被诟病的理由,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是否构建了系统的现代科学知识体系,毕竟,万丈高楼平地起。

同时,现代科学体系是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伟大的科学家智慧的结晶,许多知识都被反复验证过,而数学框架和大量反复的实验保证了其真理性。民科脱离了“巨人的肩膀”,另建一座大厦,也缺乏可靠的研究方法。这样能成功吗?就算有零星的发明,又是否能够变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为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做贡献呢?…[详细]

民科其实是时代产物

学者田松研究过民科的年龄,结果发现民科基本上都出生在1970年代以前。80后、90后是民科的凤毛麟角。可见,民科真的是时代产物,当然也具备划时代的特征。这些特征也可以说是民科的成因。

关于陈景润的报告文学鼓舞了第一批民科

特征一:受到文革中常见的“批臭”思维影响

民科大多认为自己受到了主流科学界的打压和排挤,而自己所研究的课题往往是富有划时代意义的,是打破了主流学界一直以来的认识的。

众所周知,批判教育在70年代以前,尤其是在文革时期大行其道。这其实是种“批臭思维”,和科学精神所要求的批判思维并不相同。而这种思维也让许多这个时代的人对知识传统很不以为然,还抛弃了逻辑思维能力。

刀尔登在《中国好人》一书中曾经很贴切地形容过这种思维的产生和后果——

“把某样东西宣布为‘臭’,和要你自己动手把它‘批臭’,这里面的区别很深。把孩子召集起来,告诉他们太阳绕着地球转,或达尔文是猴子,这不过是谬见的强迫教育。而要孩子自己动手来证明达尔文是猴子,得逼着他发动全部的恶意,抛弃对同类的所有同情心,蔑视一切他已知和未知的逻辑,把对事实的任何敬意踩到泥淖里去。……对小学生,或任何对该对象无知的人来说,去批判一种对象,很像是一种轻松的游戏,在里面人们可以满足一种运用无知的暴力快感。你有本事是吗?我用一句‘他妈的’就可以打倒你;管它是多少人殚精竭虑才产生的一点思想,我照样可以看不起它。理由?不需要理由!——这才是要义所在。慢慢地就养成了习惯,习惯于不讲道理,习惯于说谎,编造是非,习惯于把别人往坏里琢磨,习惯于依赖愚昧,并从愚昧中发现出力量,体验到快乐。田间地头学哲学,工人阶级上讲台,在这种‘游戏’里,受伤害的绝不是知识传统的本身,而是我们。到今天,我看到一些念过书的人拿起什么事来都敢胡说,我怀疑他们和我一样,也是‘批判’着过来的。 ”

因此反智也罢,偏执也罢,其实都是这种长期的“批臭思维”锻炼的结果。

特征二:受到大跃进、“大快干”的精神鼓舞

在许多科普文章、科学家传记中,对科学活动的描述非常肤浅、粗糙。无非有两大法宝:一是“铁杵成针”,居里夫人支起一口大锅熬沥青,熬啊熬啊就熬出了镭;陈景润埋头演算了几麻袋草稿,就证明了一加二。二是“灵机一动”,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中脑袋,就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烧水时看见壶盖在跳动,就造出了蒸汽机。类似这样的描述还有很多,导致民科们相信,科学就来自“铁杵成针”加上“灵机一动”,至于自身的条件和积累,以及外部环境的因素,基本可以忽略。

经历过全民大炼钢的许多人都受到过大跃进思维的影响,因此这些过分夸张的科普文章非常合他们的胃口,也给了他们动力。…[详细]

特征三:极富理想主义情怀,又有功利主义色彩

1978年1月,《人民文学》率先刊载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名篇《哥德巴赫猜想》,30年来,人们对这篇文章所涉及的科学家形象,以及对与此有关的“民间科学家”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这篇报告文学笔触优美、极富煽动性,但是缺乏一些科学的严谨。很多青年在看完了文章之后都被打动,决心要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献身科学。这是因为,这一代人从小就被教育要有远大理想,为人类造福为祖国争光,为了这个理想可以放弃物质生活,甚至付出生命。(参考:杨慧: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与“民科” ,《科普研究》,2008年第5期,第57-62页)

但是同时,许多人其实又充满功利色彩。他们热衷于靠着自己的民科成就得到瞩目,热衷于上各种“世界名人辞典”,甚至为自己登报做广告。

民科的执着精神确实令人钦佩,但如果影响他人就应该三思

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去追求理想是非常值得钦佩的。而民科反对的官科学术腐败问题自然应该深究。不过,许多报道中都提到一些民科致力于研究,不事生产不说,反而需要家人去供养自己的科学事业。另外,一些民科的实验也可能影响到周围人的安全。这些当然是不可取的。还有一些民科则有诈骗之嫌,比如号称发明了“水变成油”的方法而疯狂敛财,这类就更应该禁止。

刘路的成名当然更是对官科的警钟
刘路与导师在探讨

如若未受到国外肯定,刘路很可能就被埋没

刘路的成名颇具偶然性。他将研究成果寄给了国际杂志。很久之后,该杂志的主编邓尼斯碰巧遇到了南京大学数学系博士生导师、数理逻辑专家丁德成教授的学生庄志达,并问他是否知道中南大学大三学生刘嘉忆(刘路投稿时用的笔名)。庄志达给自己老师专门打了电话提起此事。丁德成找到了刘路,并邀请他参加11年5月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的逻辑学术会议。刘路的演讲让在场专家眼前一亮,并被认为极可能是正确的。丁德成很快给邓尼斯打了电话,让他再好好看看那篇论文,邓尼斯6月份发来很高的评价,并且邀请刘路参加在美国芝加哥的数学逻辑学术会议。

一直到7月份,中科大教授侯振挺在拜访丁德成时才偶然知道此事。于是学校重视起来。…[详细]

倘若不是国际学术杂志的认可,刘路的研究在国内的学术体系中能够得到发掘并被肯定吗?答案十有八九是否定的。在许多高校中,没有一个完整的学术评估体系,看得最多的还是论文的数量,学术造假蔚然成风,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的现象相当严重。

和民科们同时代的人掌控着主流学术资源,也妨碍着学术创新

如今大部分高校的中坚力量和实权者其实和大部分民科都生于同一个时代。从1957年的反右运动算起,中国的学界产生了长达20年的断代。而如今掌握着学术资源的基本就是恢复高考后头三年参加高考的“新三届”们。其实他们中的许多人也被时代赋予了“民科思维”,并且这样的思维阻碍了今天的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早年的社会经验让他们往往很贪恋权力和资源,而在学术上他们的根基也不是那么牢靠。早年在底层的混迹虽然使他们具有了很强的处理俗务的运作能力,但他们常常也自觉不自觉地把学术俗务化。同时,他们的“大跃进”思维也体现在迷信核心刊物,喜欢去做各种大项目上。常常被诟病的学术体制具体起来就是他们所组成的。(参考:应星:且看今日学界 “新父”之朽败,《文史纵横》,2009年第四期) 

倘若导师自己都缺乏科学精神,又如何去带好学生呢?这样体制下很难培养出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才。科普记者方玄昌曾经讲过,一位中科大少年班的数学博士一度看了网络上一位“山西老农”的发言后对能够根据地震云预测地震深信不疑。对于一种“超科学”的理论,起码的质疑精神是一个博士应该具备的。

其实,中国的数学尖子并不是自身欠缺什么,而是缺少机会,缺少一流数学家熏陶和指导。要成为一流的大师,一般情况下就要跟国际一流的导师去做。其它学科也同理。可是他们的导师们却往往不是真正的导师,而更喜欢“老板”的角色,让学生成自己的免费劳动力。

因此,中国的学术界,体制有问题,而在关键的“人”上,更有问题。…[详细]

刘路身上最为可贵的是科学精神,这种精神不管民科还是官科都缺乏

竺可桢在1935年的一次演讲中指出:“中国近30年来所提倡的科学救国,只看重西方科学所带来的物质文明,却忽略了培养科学成果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应该: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真正阻碍中国科学精神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至上和实用思维。”这段77年前的话在今天也是成立的。不管是民科也好,还是中国的大学也罢,都缺乏真正的科学精神。

伦理至上和功利主义让学界的论资排辈现象严重,让学术往往屈从与权威和权贵,独立性尽失。

刘路论证猜想源于自己对数学的热爱,思想自由、不受束缚,同时,刘路具备理性与实证精神。所以,在刘路身上,体现着中国学术界的希望。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但是大多数人都能学习科学精神。刘路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民科还是官科,很多号称搞科学的,其实都缺乏这最基本的科学精神。当然,这也是时代的糟粕所致。

资料区 怎样用手机浏览今日话题

相关专题1

地震能预测吗

预测法宝:鸡飞狗跳法、以小见大法、神仙托梦法 …[详细]

相关专题2

杨振宁说错科学

集权比民主更有利发展科学?…[详细]

相关专题3

质疑清华真维斯楼

这不是捐赠,更像是广告交易…[详细]

相关专题4

校长不能太根叔

根叔的演讲其实不值得追捧 …[详细]

投票区

新闻立场
你支持22岁的刘路被评为教授吗?
支持
0
投票
不支持
0
投票
0%
0%
专题调查
加载中...

互动区

读者来信
CSTX:警惕父爱专题是网络暴力
汤勇波:自中国的研究论文有着极...
袁文良:回家过中秋
张妍文:慈善的过度娱乐化是慈善的...
美丽中国:莫让公款行贿打法律“擦...
越洋:关于“产妇之死”专题的意见
蔡平:冰桶挑战是被绑架的宣传工具
chenxiaohong: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完...
如颠如狂:再讨论谁来为产妇负责
不老松:医院尽力则不为产妇负责
我要写信
编辑手记
谌旭彬:三论岳飞绝不是“民族英雄”
刘彦伟:航班延误,有苦该向谁诉
王杨:几个关于婴儿喂养的误区
谌旭彬:评毛泽东的一篇“优秀”作文
刘彦伟:“死老虎”王立军该怎么...
更多
今日话题·历史版
第900期:刘备称王,如何处理与关羽的关系
第900期:刘备称王,如何处理与关羽的关系
实时互动

010-82155158 wangyang019@qq.com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网评论频道

本期责编:王杨


网友评论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