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微博话题本期摘要

主流的大众媒介,给我们展示的历史图景并不全面。私人留下的记忆,是我们了解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悼念文章也属于私人留下的史料,同样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 …[查看全文] [评论]

本期嘉宾档案

  • ·丁东
  • ·著名文史学者

下期预告:

  1. 【雷颐:百年前的立宪者】雷颐:1985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现研究员。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当代中国史。著作:《取静集》、《时空游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雷颐自选集》、《经典与人文》、《图中日月》、《萨特》、《被延误的现代化》、《历史的进退》、《历史的裂缝》。 》详细介绍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国家记忆:只讲有利自己的

江平:“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但我们往往只讲外耻,不讲内耻。执政者自己的失误,给公众造成的灾难,能不讲就不讲。” …[视频]

私人日记、悼文与历史真相

主流媒介给我们展示的历史图景被遮蔽很多。私人记忆和悼念的文章是重要的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全貌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 …[视频]

口述历史在今天为何难做?

有的当事人不愿说,有的当事人想推一推,一推就把机会错过了。另外做口述历史是一件特别辛苦,得到回报非常小的工作 …[视频]

从悼文看文革被扭曲的人性

北岛悼念父亲的文章提到,官方让北岛父亲常到冰心家坐坐,了解冰心的动向,后向组织汇报。如果换另外一个人,也会这样做 …[视频]

 

当代悼文与历史记忆 [查看全文]

国家记忆的特点:只讲对自己有利的 [查看全文]

国家记忆是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句名言,“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拥有现在”。中国历代当政者都懂得这个道理。现在主流的宣传讲到共和国的历史,一般很少讲缺点、失误。前些时候《炎黄春秋》杂志开了一个会,纪念创刊20周年,江平先生有一个发言,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但我们往往只讲外耻,不讲内耻。所谓外耻,就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从鸦片战争,一直到日本侵华,这是主流宣传经常讲到的,但执政者自己的失误,给中国人民造成的灾难,能不讲就不讲。”我觉得江平的分析很对。国家历史就有这样一个特点。在目前的状况下,我看不到有什么改变的可能。但历史不完全是国家的历史,同时也是民间的历史、个人的历史。现在的历史话语,实际上是官方历史和民间历史并存,都在叙述。我编的这些书不属于国家历史,属于民间历史,属于私人记忆。当代人要想了解历史的全貌,有很多渠道与方法,重视私人的记忆,阅读私人的回忆和私人留下的史料,就是我们了解历史真相,掌握历史全貌的一个重要途径。我觉得,私人悼念的文章也是重要的史料,是我们了解当代历史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 [查看全文]

私人记忆是了解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 [查看全文]

主流的大众传播媒介,给我们展示的历史图景不是全面的图景,很多方面是被遮蔽的。私人悼念文章里有很多穿越遮蔽的意义。我们从大众传播媒体里看到的社会图景是一个比较复杂、比较混沌的状态,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有的事情在官方和民间可以达成共识,互相有重合、覆盖。我这里选择的悼念对象,比如梁从诫、史铁生、蔡定剑,民间对他们有很高的评价,官方也是认可的,所以在大众传媒里可以看到很多的悼念。但我的书选的不光是这些方面,我还选了一些民间很看重,但官方比较回避的人,比如说李慎之先生。李先生过去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副院长,应该说是当代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家。他去世时官方虽然按照他的职务发了消息,但非常低调,可民间对他非常敬重,写的悼念文章特别多。那一年是2003年,我编了《怀念李慎之》上下两卷,收了100多篇文章。那些文章都是情真意切,思想含量也非常大,在这套书里,我选了其中一篇。还有去年去世的朱厚泽先生,最近民间也编了一本书叫《厚泽在人心》,我也想选一篇放在我的书里,但出版社感到有难度。我跟他们一起做这个事,不能让人家为难。但我的内心还是想把一些民间很看重,但官方不愿意让人提及的一些人,在这套里有所展示。 [查看全文]

我说穿越历史遮蔽,是想把一些真正有水平、有独立人格,真正受到学界敬重,但官方不看好的学者,把他们的故事呈现出来,让更多人的知道。当然,我也知道这种作用非常有限,能做一点是一点。这是我编辑当代悼文的第一点追求。 [查看全文]

我们的历史过去主要是政治历史,是政治家的历史。何家栋先生提出过一个观点:比起政统,更深刻的应该是道统,思想家的历史、思想史的线索,比政治的线索更深刻。我很赞成这个观点。所以我这四本书里很重视对于思想家、思想者的回忆,尽量多选一些。对于建国以来一些在思想上具有探索性和超前性的思想者,我们应该特别注重他们的命运,擦亮他们的名字。书里除了有对李慎之的回忆,还选了回忆林昭、遇罗克、顾准的文章。这些思想家当时提出的一些观点,在今天看可能是常识,但在当时能提出那样的思想非常不容易,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有人甚至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比如遇罗克为反对血统论,付出了生命代价。我觉得擦亮这些人的名字非常重要。 [查看全文]

从北岛悼念父亲,看文革中被扭曲的人性 [查看全文]

《追忆双亲》出版以后,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一些新闻媒体注意到,追忆父母不只是怀念父母的恩情,歌颂父母的美德,有几篇是反思父母的短处、弱点、缺点。我想尽量想拓宽文化视野。那个年代,一些人的人性被扭曲,做出一些不近人情的事情,做出一些在今天看来很荒唐的事情,都是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老鬼、李南央写母亲的的文章,曾经引起很大反响,我应当编进来。有一些文章,不是专门揭父母的短处,而是把父母当成活生生的人来写,既写优点,也写缺点。比如北岛写回忆父亲的文章。我曾经和北岛家住在一个院,跟他父亲很熟。在我印象中,他的父亲是很好的人,待人随和、文雅。他是一个保险专家。解放后中国不重视保险,把他父亲搁在民主党派里。改革开放之后,要恢复保险,尤其是一些国际业务,当时缺这方面的人才,只好把他的父亲请回来当顾问。北岛办《今天》,遇到官方很大的压力,他父亲给了很大的支持。北岛的回忆文章提到,冰心丈夫被打成右派后,官方对冰心不放心,想了解冰心的思想状况与精神状态。冰心是民进宣传部长,北岛的爸爸是副部长,官方让他爸爸不时到冰心家坐坐,了解冰心的动向,后向组织汇报。北岛的态度是理解性地反思。北岛的爸爸把党看得比朋友更高,当时完全正常,绝不是他个人特殊的局限,如果换另外一个人,也会这样做。这个事情放在今天,会觉得是不太光彩的事。北岛把他爸爸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如实地反思。类似这样的文章在此书里选了若干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维度。最近修改《刑法》,涉及有一条不能逼近直系亲属提供不利于当事人的口供。这在法律上很有必要。但写回忆文章,不避讳亲人的缺点、弱点、局限,是一种高境界的表现,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 理解历史的复杂性,认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严酷性。 [查看全文]

当今中国最好的文学作品是一些抒写真人真事的散文 [查看全文]

最近茅盾文学奖揭晓。那些获奖的文学作品,并没有多少人去看,有的评委都没看完。可见当今主流的文学并不见得真正得到公众的欣赏。我所选择的回忆性散文,如果从文学的角度看,有一部分具有非常高的审美意义。我认为当今中国最好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小说,而是一些抒写真人真事的散文。我的书里关注的一些作者,比如章诒和、野夫、徐晓、吴迪、赵越胜、沈睿等,甚至可以说代表了当今汉语文学的高度。他们的一些文章,是当今中国最好的文学作品。在中国目前的文化环境下与心理环境下,虚构性质的小说很难真正打动人心,但一些写实的的散文,有的可以成为传世经典。 [查看全文]

主持人:顺着刚才的问题,我觉得对口述历史有一种抢救性发掘的感觉,一方面是我们的历史有很多的有盲点和谜团,另一方面是亲历者慢慢老去,在抢救性发掘时,大规模发展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您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查看全文]

中国今天的口述史整理,困难重重 [查看全文]

丁东:现在意识到口述历史重要性的人很多,既有学者,新闻工作者,也有作家,既有学术机构,也有个人,但实际做起来非常难,为什么?因为这个事两方面合作才能完成。有的当事人不愿意说,你没有办法。我太太邢小群做过不少口述历史,她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有的时候不是当事人不愿意说,而是当事人说现在没时间,推一推。一推就把机会给错过了。有一次已经约好采访项南,结果时间还没安排,项南突然死了。还有一次跟人民大学副校长谢韬约定做口述历史,谢韬说我现在发表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文章正在焦点上,跟我争鸣的人不断,能不能再过一段时间。争鸣还没完,谢韬一下子脑溢血,再不能说话。做这个事就知道,第一可能联系不上对象,第二联系上了,对象不愿意说,第三,他愿意说,但现在没时间,要另外安排时间。每一个原因都可能给你留下永远的遗憾,这是难度的第一方面。 [查看全文]

第二方面,做口述历史本身是一件特别辛苦的事,如果对历史知识了解得少,谈话时根本接不上话茬。必须要有相当的准备,对采访者的经历和相关历史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才能搭上话。做出来之后要整理,要和对方核对,还要与大量的文献资料核对,这是一个付出劳动量非常大,得到回报非常小的工作。 [查看全文]

第三难是出版,现在说学术有自由,出版有禁区。真实的东西只要和主流的结论有差异,就很难发表,很难出版,现在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谁也不愿意做一个出版不了发表不了的学术成果,这个也成为口述历史当前运作的一个难题。 [查看全文]

 
 
 

国家记忆是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句名言,“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拥有现在”。但历史不完全是国家的历史,同时也是民间的历史、个人的历史。



  • 第124期:傅国涌
    从记录重返历史

  • 第123期:曾文珍
    台湾纪录片现状

  • 第122期:王焱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 第121期:郑琼、邹娟
    中国纪录片之生与死

  • 第120期:贾磊磊
    中国电影产业化生存

  • 第119期:杨佩昌
    德国为什么民富国强

  • 第118期:赵志荣
    美国地方政府运作

  • 任志强、刘晓光
    阅读与人生
评论首页 | 公益首页 | 回到顶部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