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获奖,中医药的胜利?

9月24日,80岁高龄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领取了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美国拉斯克奖,前几天她还荣获了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屠呦呦一时风头无两,被称为“最接近诺贝尔奖”的中国女性。…[详细]

而在此不久之前,另一位新闻人物——落选中科院院士选举的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曾与另外两名作者联合撰文《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介绍了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巨大成就。并称屠呦呦如果获奖“将有利于中国和世界认识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

如何看待屠呦呦获奖,如何看待中医药的未来前景?

今日话题屠呦呦领取拉斯克奖

2011-09-26 第 1816

今日话题
青蒿素之成功,应归功于现代医学,并非中医药
中药典籍中记载能治疟疾的青蒿

青蒿素是如何发现的?效果如何?

青蒿素的发现,源于一个非常“中国特色”的决定。在上世纪6、70年代的越南战场上,由于疟疾的流行,作战双方的士兵纷纷感染疟疾,严重地影响了部队战斗力,恶性疟原虫的出现更成为当时疟疾防治的主要难题。由于北越政府缺乏相应的研究机构和科研条件,他们只能转而求助于中国。

1967年5月23日,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指示之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聚集北京就疟疾防治药物和抗药性研究工作召开了一个协作会议;一项具有国家机密性质、代号为“523项目”的计划就此启动了。该项目组织了来自60多个研究机构和单位的500多名研究人员参与 ,项目的目标是要尽快研制出能抑制疟疾的药物。

在这个持续多年的项目攻关中,来自中医科学院北京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领导的小组最先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率先从植物青蒿中提取了对鼠疟、猴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有效提取物,并将成果展示给了其余的科研小组。随后,山东、云南等地的研究所也获得了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最终,集合举国之力,有着成熟治疗作用的青蒿素被中国人发现并推广到了全世界。在19世纪发明的奎宁及其衍生物面对恶性疟原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力不从心的时候,青蒿素及相关衍生药物的诞生,给全世界遭受疟疾折磨的患者带来了福音。“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的颁奖词称,青蒿素的发现挽救了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以百万计的生命。这确实是中国人对全世界的巨大贡献。…[详细]

不能否认青蒿素的发现跟中医药有相当关系

饶毅教授在这篇《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中,梳理了青蒿素发现的来龙去脉,并声称“在古代和近现代中文文献及医疗实践中,可能还有尚待重新发现的珍宝。”,而屠呦呦的成果如获得世界肯定“将有利于中国和世界认识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在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后,学者钱钢等也在微博上强调屠呦呦“当年在实验中陷入困境,最后遍查古籍,在1700年前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找到线索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这才做出了挽救几百万人生命的成果。

对此说法,其实早有争议。反对中医者认为不能夸大中医药古籍在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例如,他们认为,虽然部分中医药方里有青蒿治疟疾的方子,但是基本上都是按传统的中药用法加热煎服,这将破坏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从而失去治疗作用,因此在中医药的实践历史上,可以说青蒿没有起到治疟疾的作用。而明确记载青蒿治“疟疾寒热”、并引用葛洪的“肘后方”中使用方法的中药大典《本草纲目》,则根本就是搞错了药的种类——李时珍认为能用来治疟疾的“香蒿”青蒿,实际上并不含有治疟疾的有效成分青蒿素,而另一种李时珍没有提到有治疟疾作用的“臭蒿”黄花蒿,才是真正含有青蒿素的有效药物,并认为“青蒿素”实际上应该叫做“黄花蒿素”。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就是持这种观点。

不过,上述的反对观点可能有所偏颇。饶毅称:“青蒿不仅记载于古代中药书中,而且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中国民间也有使用的记录。”有资料显示,江苏高邮县一直有使用青蒿治疟疾的做法。双氢青蒿素发明人李英回忆称,1958年高邮就有用青蒿汆汤治疗疟疾的记录,在1969年,当地农村医生和群众还利用当地青蒿开展疟疾的群防群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0年代的某些实验显示,某些提取工艺不存在提取温度超过60ºC,有效成分就会被破坏的现象,该地区青蒿的疗效或许与此有关。

而关于青蒿和黄花蒿“张冠李戴”的问题,据2009年出版的屠呦呦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称,这是当初日本植物学家在编订草本植物的英文名称时,误将青蒿系到Artemisia apiacea hance下,而黄花蒿则被定名为Artemisia annua Linn。实际上,根据李时珍描述的植物性状,日本学者定名有误,青蒿其实就是Artemisia annua Linn,即含有青蒿素成分的那种有效药物。而Artemisia apiacea hance则是另一种不相干的植物邪蒿。至于“黄花蒿”,屠呦呦认为另有其物,而据有的学者研究,黄花蒿可能是青蒿的晚出异名,《本草纲目》对两者的记载都是“味苦”,两者实际为一回事。

因此,屠呦呦认为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并未弄错,所载“青蒿”即含有青蒿素的正品。屠呦呦认为,《肘后备急方》及《本草纲目》对青蒿素的发现是起到很大作用的。

但是,青蒿在历史上确实并未成为广泛有效的抗疟药物

不过,即便青蒿素的发明与中医典籍的记载有相当关系,即便直接应用青蒿治疗疟疾的实践确实有过,但在中国历史上。青蒿确实并未成为过广泛使用并被证明有效的抗疟药物。即便在《本草纲目》出现以后,中国的疟疾肆虐情况依然严重——如明嘉靖四十年(1561) 永宁爆发疟疾,“疫死千人”;万历三十一年,疟疾又流行于浙江的嘉兴地区,“疟疾盛行,腹肿则死”。1693年,清康熙帝患疟疾,当时所有宫廷御医和民间中医都束手无策,后吃法国传教士提供的金鸡纳树皮粉末(抗疟药奎宁的原料)而康复,于是斥中医为“南方庸医”。直到新中国建国前夕,中国有疟疾病人三千万,当时每年病死有数十万,故位五大传染病之列。

而在1963年版的《中国药典》中,虽然也记载了青蒿主治“疟疾寒热”,但同样未给出科学的服用方法。

成为真正有用的药物——青蒿素诞生经历了严格的现代制药流程

事实上,青蒿成为真正有用的药物,是经历了严格的现代制药流程之后。当屠呦呦确认青蒿的粗提取物对鼠疟、猴疟原虫抑制率达100%后。一套现代制药流程便启动了。这种“提纯——再试验——测定化学结构——分析毒性药效——动物试验——临床试验——提取工艺的优化——生产工艺”的模式,是所有现代正规药物出厂上架前必经的流程。经过这个流程后所得的青蒿素,无论是治疗效果还是毒副作用都非常明确。从此确立了在抗疟疾药物中的王牌地位。

而这个过程,与传统的五行相生等中医理论和君臣相佐等中药理论,已经是完全没有任何关系。

青蒿素作为世界上新兴的抗疟疾类药物,其发明过程与1820年诞生的老牌抗疟疾药物奎宁,以及阿司匹林、吗啡等药物其实非常相似。其实质都是古人通过经验发现了某些植物具有特定治疗,但只有经过现代方法提取某些有效成分,如同柳树皮中提取阿司匹林、金鸡纳树中提取奎林、罂粟树中提取吗啡一样,当青蒿素从青蒿这种植物中剥离开来,成为疗效和不良反应都十分明确真正的药物时。才能真正意义上地造福人类。

这也是所有现代药物的研发路径。而许多“古方上”未经验证却号称具有神效的中药,如果不经过这么一个研发验证过程,是无法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迟早将走向消亡。在这方面,青蒿素可谓给中国的传统药物做出了榜样。…[详细]

还有多少青蒿素等待发现?
另一种抗疟疾药奎宁从金鸡钠树提取

青蒿素的发现是特殊年代的奇迹

青蒿素的研制,缘于一项“政治任务”。虽然任务最终完成了,但付出的成本其实相当大。据统计,在523计划实行的10多年中,全国共收集抗疟中草药和验方上万个,广筛提取物5000多种,最终找到了青蒿这么一个唯一有效的品种。而万一青蒿也被证明毫无用处,那么这项“任务”可能就会与华北平原上建设的防备苏联坦克的“人造山”一样,完全打了水漂。而当时除了“两弹一星”以及“523”这种“国字号”工程,其他的科研项目几乎完全停滞。而如今要想再来这种不计成本的的大规模工程,则基本没有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说青蒿素的发现是“特殊年代的奇迹”。

从中药典籍中发现宝物有多难?

饶毅称,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这话或许不假,但如果具体考察青蒿素的发现过程,通往这个宝库的可能是一条艰难险途。例如,被认为是发现青蒿素重要线索的葛洪《肘后备急方》,除去“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这条记载外,还另外记录了40多个治疗疟疾的办法,有些还十分荒唐,例如:“是日抱雄鸡,一时令做大声,无不差”“取蜘蛛一枚,著饭中合丸,吞之”等等。

要想从这些记载中发现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验证,难度可想而知。

中药的现代化之路在哪里

虽然,在青蒿素这么一个挽救数百万人生命药物的研制上,本质上体现了一种现代医学的方法,与中医、中药理论可以说完全无关。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古老药方里留下的“青蒿”、“一握”是促成青蒿素提炼成功的关键提示。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与屠呦呦同获葛兰素史克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的张亭栋身上——在从民间中医得知可用砒霜、轻粉(氯化亚汞)和蟾酥等治疗淋巴结核和癌症后,通过一系列艰难的研究加上许多后来者的卓越贡献,这个案例最终揭示了砒霜的化学成分三氧化二砷对白血病的治疗作用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这说明,作为一项长达几千年的经验学科,虽然其理论早已被证明没有什么价值,但中药的临床疗效,仍可以提示一种方向或较小的筛选集,尤其是单一药味的方剂,是有较高的可能从中提取出符合现代医学所要求的、真正能够治疗病症的药。

然而,与西方药物研制通行的“军团式”开发模式——众多不同领域学科的专家的通力合作、越来越多地针对某种疾病有意识地设计、研发新药相比,在中药典籍中用科学手段“寻宝”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有人提出,开展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应当慎之又慎,立项之前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真实客观的评估。1、有效性。2、毒副作用。3、成本。4、方便性。5、成功率。综合这几方面因素得出的评估结果如果优于目前正在使用的药物才应该立项。…[详细]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前景
屠呦呦及其团队的发明挽救几百万人

拉斯克奖确实是“诺奖风向标”

在拉斯克奖的300余位得主中,有80位同时也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最近2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拉斯克奖得主甚至有28位之多,超过了总数的一半,无愧“风向标”之美称。尤其值得注意的事,诺奖本来更青睐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但最近十年,有3个诺奖得主曾获得过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包括去年诺奖的唯一获得者——“试管婴儿”的发明人罗伯特·G·爱德华兹。

屠呦呦的劣势——只做过纯药物开发,年龄也是个问题

而屠呦呦的劣势在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现在一般给基础研究,虽然近年也有给临床医学方向的例子,但单纯因发明一个药物就颁发诺贝尔奖的可能性较少,上一个授以诺贝尔奖的药物还是1952年的链霉素。 另外,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的年龄太大了,而最近三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得主,得到诺贝尔奖的平均时间都在得拉斯克奖的10年之后。而如今屠呦呦已经是81岁的老人了。众所周知,诺贝尔奖只颁给在世的人。

拉斯克奖足以说明贡献

作为“美国诺贝尔奖”,拉斯克奖在医学界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得到拉斯克奖,足以说明屠呦呦率领的中国人团队研制出的拯救了几百万人生命的青蒿素,其贡献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这也将激励更多的中国人投入到为不分国界、不分种族的现代医学做贡献的行列之中。


屠呦呦获奖,不是中医药的胜利,而是传统药物走向现代化的胜利。

资料区

相关专题

中药墙内笑墙外哭

主流医学界从未接纳过中医药。中医药的大舞台,只存在于中国国内…[详细]

相关专题

云南白药是药吗

云南白药在美国被界定为一种食品,是必须公布成分的…[详细]

相关专题

针灸不可当真

毛主席的一席话,奠定了针灸的地位…[详细]

新闻专题

地动仪是浮云

何止一个地动仪,许多吹出来的泡泡都被戳破过…[详细]

编辑手记
·回应方舟子:青蒿与黄花蒿张冠李戴了吗?

投票区

专题调查
加载中...

互动区

读者来信
CSTX:警惕父爱专题是网络暴力
汤勇波:自中国的研究论文有着极...
袁文良:回家过中秋
张妍文:慈善的过度娱乐化是慈善的...
美丽中国:莫让公款行贿打法律“擦...
越洋:关于“产妇之死”专题的意见
蔡平:冰桶挑战是被绑架的宣传工具
chenxiaohong: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完...
如颠如狂:再讨论谁来为产妇负责
不老松:医院尽力则不为产妇负责
我要写信
编辑手记
谌旭彬:三论岳飞绝不是“民族英雄”
刘彦伟:航班延误,有苦该向谁诉
王杨:几个关于婴儿喂养的误区
谌旭彬:评毛泽东的一篇“优秀”作文
刘彦伟:“死老虎”王立军该怎么...
更多
实时互动
收听微博

010-82155158 20614277@qq.com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网评论频道

本期责编:丁阳


网友评论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订阅到QQ邮箱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