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的“替天行道”错在哪

近日,著名音乐人高晓松在微博上放出“狠话”:“朋友问我怎么看XXX案?我说即便他活着出来,也会被当街撞死,没死干净也会被补几刀。人类全部的历史告诉我们:有法有天时人民奉公守法,无法无天时人民替天行道” …[详细]

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这种“审判”的人,高晓松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不过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逻辑,那就是所谓“无法无天时人民替天行道”,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今日话题高晓松:会有人替天行道

2011-04-20 第 1631

今日话题
私力救济情有可原
越狱:私力救济代表作

法治的不足可以催生私力救济的意愿

把“替天行道”转换成法律词汇,也许最合适的叫做“私力救济”,这个词本来是指权利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救自助,不过广义上,一般也指以个人之力补法治之穷,也即所谓替天行道的意思。

所谓公道自在人心,美国的法社会学家布莱克就认为,由于在当今西方社会片面的强调法律的职能,忽视道德等其他社会自治手段的作用,已经出现了过度依赖法律的现象。1964年,一位叫吉诺维斯的女士深夜在家附近被歹徒施暴强奸,她大声呼救,但她的38个邻居只是开窗朝外张望并报警,没有一个人真正冲出屋子去援救,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只有报警的责任,救人是警察的事情,结果等警察赶来时,吉诺维斯已经不幸去世。这个事件创造出一个词叫“吉诺维斯综合症”,也就是过度依赖法律导致公序良俗和道德一起失灵。…[详细1]…[详细2]

法治的不公更会催生私力救济的思潮

与美国这种情况不同的是,中国人向往私力救济,往往是由法治不公催生的。“立法不民主、司法不独立、执法不严格”的现实,让几乎每个人都有把手伸过法治红线、自己动手纠正的意愿。百年前的美国,法治的建设已经有板有眼,但是仍然发生了民众不服判决,冲进监狱把罪犯打死的事情。可想而知,在法治建设更落后的地方,如果一旦国家机器设立的防线被突破,这样的私刑只会更多。…[详细]

但是“替天行道”的负作用谁也承受不起
替天行道:中国人浓厚的情结

“人人得而诛之”最容易扩大化

愤世嫉俗的警察痛恨司法无能,最后自己化身审判者替天行道,这几乎是港片和美国片的永恒主题,例如《杀破狼》里面甄子丹扮演的警察,以及《正当杀人》里面的阿尔帕西诺,都是私力救济的好榜样,杀的也都是“人人得而诛之”的人。

不过,且不说这种警察是不是太自命不凡,会不会杀错。我们仅从“替天行道”的对象也看得出来这种行为的危险性。别的不说,在网上“人人得而诛之”的“汉奸”名单一晚上都搜不完,犯罪嫌疑人自然是“人人得而诛之”,后来犯罪嫌疑人的律师也是“人人得而诛之”,再后来点评案件的专家也是“人人得而诛之”;中学历史教师袁腾飞是“人人得而诛之”,留学生王千源也是“人人得而诛之”。…[详细]

人的理性局限与道德局限决定了私刑的正义风险

智者可能不是贤者,贤者可能不是智者,还有相当多的人既不是智者也不是贤者,让这样的人来“替天行道”,可想而知会演变成“背天行恶”或“公报私仇”。即便既是智者也是贤者,在“广场效应”下也很容易变成“乌合之众”。圣经里说,耶稣让从未犯过罪的人对撒玛利亚妓女第一个投石头,一群想砸死妓女的人竟悻悻而去,因为人人有罪。…[详细]

拿高晓松来说,他的“替天行道”具体操作竟然是音乐界不再接受某学院的学生,这样的说法怎么看都是既不贤(这个学院的学生都有错?)也不智(你能代表音乐界?)。…[详细]

天理即公理,无程序则无公理

即便有的人是永远的智者和贤者,那也还得解决“天”在哪里的问题。没有天理,则智者贤者也失去了行为标准。天理即公理,公理要靠民主程序来形成。不经过程序决定的天理,谁能保证是真正的天理?…[详细]

走出“法治不公——替天行道”的恶性循环
题有“替天行道”的尾盘

恶性循环的形成

可见,“替天行道”其实就是一种反法治的伪正义。不正义的伪法治(法治不公)盛行的现实,必然催生反法治的伪正义(“替天行道”)汹涌的思潮。而由思潮到现实,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从经验判断,法治不公之下戾气泛滥,人们私力救济之心日重,一旦私力救济冲破限制,则一发而不可收拾,往往产生扩大化之乱。

乱了之后,又需要强力来纠正,但强力下形成的法治又是不公正的。如此恶性循环。…[详细]

既反对法治不公,也反对“替天行道”

所以法治不公不可欲,“替天行道”亦不可欲。在当前情况下,前者是制度,后者是思潮,所以既需要改良制度,也需要化解思潮。改良制度需要不媚强梁,化解思潮需要不阿群众,可谓上下都得罪,里外都难做,这就是一个“下地狱”的角色。然而真正的精英,正是要承担这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责任。在当前情况下,制度是因,思潮是果,所以尤以改良制度为重中之重,所以高晓松若真的正义满腔,那么应该做好监督法治的排头兵,而不是“替天行道”的领路人。…[详细]


泄愤之词制造的大义凛然是虚伪廉价的,真正的追寻正义者,是得有点风骨的。

资料区

相关专题

李玫瑾为何挨骂

李玫瑾是用专业知识做分析,是专家…[详细]

投票区

专题调查
加载中...

互动区

读者来信
CSTX:警惕父爱专题是网络暴力
汤勇波:自中国的研究论文有着极...
袁文良:回家过中秋
张妍文:慈善的过度娱乐化是慈善的...
美丽中国:莫让公款行贿打法律“擦...
越洋:关于“产妇之死”专题的意见
蔡平:冰桶挑战是被绑架的宣传工具
chenxiaohong: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完...
如颠如狂:再讨论谁来为产妇负责
不老松:医院尽力则不为产妇负责
我要写信
编辑手记
谌旭彬:三论岳飞绝不是“民族英雄”
刘彦伟:航班延误,有苦该向谁诉
王杨:几个关于婴儿喂养的误区
更多
实时互动
收听微博

010-62671282 10890700@qq.com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网评论频道

本期责编:郑褚


网友评论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