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时间,“传统文化”都会喧嚣一阵,带来一片口水,然后衣袖一挥,飘然而去。这次是《三字经》立功了,山东省规定,中小学“读经”活动中,禁止全文推荐《三字经》等。…[详细]

 

据悉,湖北省有些学校就非常自觉,推荐了删节版。不过也有老师表示异议,认为“去其糟粕”同样是学习的过程。…[详细]

 

流行歌曲唱道,“XX不是你想卖、想买就能卖”,“读经”这桩买卖,也有同样的味道,没那么容易得逞。

“规范课程”太给力,被怀疑推销教材

重点不是删节,而是“规范课程”

这一次喧嚣,缘于一份通知——《关于规范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内容的通知》。

《通知》最核心的一句话是:“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

之前媒体报道,“学校不知如何取舍”,这完全没有领会《通知》的精神嘛,人家早就规范好了,不需要你取舍…[详细]

整个《通知》都是围绕“规范”做文章。那些大话就不必提了,直接分析原文:

1.《通知》的第一条,开宗明义,指出《传统文化》是全省统一课程,而且是排他性的,校本课程不得统一开设、不得编写教材。

2.《通知》的第二条,其实就是树起靶子,以“糟粕”之名,打击那些“不规范”的读本。

3.《通知》的第三条,就是通过“专项检查”,落实这种打击。…[详细]

之前的指导精神,没说要“规范课程”

该通知也扯了杆大旗——“国家有关规定和《山东省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等有关文件精神”。综合各个文件,大概是这些“精神”:

1.《十六大报告》第六部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第二条“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详细]

2.《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七部分,“民族文化保护”第三十款,“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详细]

3.山东省《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这是根据《十六大报告》制定的,“中小学各科教学内容中含有丰富的体现民族精神的素材……把培育民族精神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详细]

这些文件都没有倡导专门的课程,反而强调教育的“全过程”。有趣的是,济南市印发通知时,就明确指出,“认真研究并挖掘教材的内涵……原则上不另编教材和单独设置课程,防止学科化倾向。”…[详细]

因此有老师怀疑:这是一桩教材买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说来容易,但首先,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这本身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你说它不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在别人眼里,它也许就是金玉良言。

说到底,那些历史形成的“经典”本来是一个整体,其“精华”和“糟粕”是一致的,就像白色,是由各种单色合成的。生硬地搞出个“洁本”来,那就是给学生戴上有色眼镜。

这样的道理很简单,而且《传统文化》一共八册,涵盖一年级到八年级,林林总总,很多地方是值得商榷的。姑且不论“三观”,就说第一册收录的三篇诗,第一首《大林寺桃花》,秋季教,奇怪;第二首《山居秋暝》,让一年级的孩子学,太强人所难了吧;第三首《柳桥晚眺》,老杜名篇那么多,为何偏选这个?

都还没争鸣呢,有关方面如此急切地想掌握解释权和裁判权,很让人怀疑别有所图。…[详细]

一旦“规范课程”,不删节就不“正确”

这些“糟粕”,不可能登堂入室

作为“规范课程”,《传统文化》非常“讲政治”,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一些删节,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

第一册,起首《弟子规》、《小儿语》。《弟子规》的有些内容挺实用的,如“便溺回,辄净手”,但有些内容就有争议了,比如对父母的顺从,以及“好人法则”等,“人有短、切莫揭,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至于《小儿语》,“手下奴仆,从容调理,他若有才,不服侍你”,不合时宜。

第二册,起首《太公家教》、《治家格言》。《太公家教》争议也很大,宣称“忠臣无境外之交”、“贱莫与交”等。《治家格言》一句“为官心存君国”,就大大不合时宜。

第三册,起首《三字经》、《幼学琼林》。《三字经》里知识很多,但找问题也很容易,“昔孟母,择邻处”,太不团结;“教不严,师之惰”,现在可不提倡“严教”。至于《幼学琼林》,问题更是一大堆,“雷部至捷之鬼曰律令,雷部推车之女曰阿香。云师系是丰隆,雪神乃是滕六”,迷信哇!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重温一下指导性文件

“规范课程”里能不能有“糟粕”呢?答案是否定的,那样就违背了“文件精神”。

1.回到《十六大报告》,“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落脚点是,“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前后还分别强调,“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详细]

2.再看《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是“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树立良好社会风气。”…[详细]

3.至于山东省《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第一条即申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以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具有高尚爱国情操和不屈不挠奋斗精神。”…[详细]

《三字经》式买卖,为何长盛不衰

因为有人“耍把戏”,所以反反复复“读经”

1925年,鲁迅发表《十四年的“读经”》,文章虽短,可视作“读经”之争的终结,也是预言。

自从1912年蔡元培废除小学堂读经,短短14年,“读经”的喧嚣就一浪接一浪。当年9月,袁世凯大总统就发布了一道《通令国民尊崇伦常文》——道德文章,是“读经”拥趸的最爱。

1925年4月,身为教育总长的章士钊也主张“读经”,于是有了鲁迅这篇雄文:读经不能救国,二十四史哪有什么忠孝节义,道德文章等于搧自己嘴巴;“我看不见读经之徒的良心怎样,但我觉得他们大抵是聪明人,明知道读经不足以救国的,也不希望人们都读成他自己那样的……‘读经’不过是这一回耍把戏偶尔用到的工具。”

“读经”的效果没有,但“把戏”常有,于是,历史在“耍把戏”里轮回,今夕何夕。…[详细]

“人穷则返本”?

不可否认,有的人支持“诗经”,也是出于比较纯粹的愿望,比如传承“国学”等。然而,在学者眼里,所谓“国学”,也就是“国将不国之学”,有着特定的历史内涵。今后,“国学”成为专家之学、不再走进千家万户,也没什么不好。再说了,传统“文化”好歹是文化,别价值观先行啊。…[详细]

还有的人,是在社会中遇到伦理、道德和人生价值的危机时,向传统寻找答案,这也是《〈论语〉心得》火爆的原因,千言万语汇成四个字——看开一点,至于功效如何,读者自己回答吧。

弘扬传统文化,要靠公民社会

没有制度保障,就没有文化复兴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

《传统文化》课程收录的那些“童蒙”,无不是教你怎么“乡愿”、明哲保身。连孔夫子当初都高呼,“乡愿,德之贼也”,缺乏独立的人格,只会离现代社会越来越远。

仅从文化的角度而言,讲“保种”,讲“文化保守主义”,那都是有前提的,得有法治、宪政的保障,否则路子就会走歪。

在中小学阶段,公民教育尤为重要,有了独立的公民,包括文化在内,才有前途。…[详细]

结语:

反正都是“洁本”,敢不敢收录《金瓶梅》——那可是“天下第一奇书”,决不会给“传统文化”丢脸……

相关专题1

真实的孔子早被遗弃

真实世界的孔子不是“圣人”,而是“丧家犬”…[详细]

相关专题2

儒家的命运

想复兴西周价值,却支撑了“两千年秦政与荀学”…[详细]

相关专题3

人们为何纪念孔子?

我们纪念孔子,但其思想,是否已远离了现代生活…[详细]

相关专题4

穿清朝官服滑稽诵经

如今盛行的“复古拜孔”,多半只有赶时髦之表…[详细]

专题调查

加载中...

谌旭彬:三论岳飞绝不是“民族英雄”

刘彦伟:航班延误,有苦该向谁诉

王杨:几个关于婴儿喂养的误区

更多

往期话题

联系我们

010-62671158 newbeastliu@qq.com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网专题评论部
本期责编:刘德政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网友评论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