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微博话题不要站在道德立场谈论道德

最近网络上有很多涉及到道德问题思考的事情,小悦悦事件、搀扶老人引官司等,南京彭宇案就一个著名的糟糕案例。一个错误的案例可能会摧毁亿万个的判例,带来极糟糕影响,可是问题仅仅在这儿吗?在美国,小悦悦事件发生之后第一最会受谴责的是父母,第二罪过的是司机。我们很同情小悦悦的父母,在小市场打工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情感与理智是另外一个问题,在回到非常严肃法制上的时候,这些不是最关注的点,法律就是法律。详细

到了该进行自我批评的时候

  • 我们很多的知识分子在利益的影响下也有些不能够理性的看待问题。甚至为了印证自己的某种看法不惜夸大事实。所有人都在抱怨,领导抱怨群众,群众在抱怨领导,富的在抱怨,穷的在抱怨,但是唯独没有人抱怨自己,这是中国此时此刻最大的问题。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京师公益讲堂第6期 新闻与公益——和白岩松面对面

(一)人都有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查看全文]

中国人习惯了以好人和坏人去谈论人,在这样传统里并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基因是如此的浅薄,而是在于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革命的背景下。不是我的朋友就是我的敌人,几乎没有中间的力量,这种革命的基因慢慢渗透到了原本不是这样看待人性和世界的DNA里,形成了一种简单的对立法则。我们关注公益、当志愿者的时候,首先要明白人性极其复杂,不能用好人坏人衡量。我们心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查看全文]

(二)教育和法律不能让人性变好,而是尽量约束不善 [查看全文]

教育很重要,教育不能让人性变好,但受教育能约束自己人性中的不正常欲望、恶及不善良的东西。接下来便有法律,法律不是社会的最高标准而是社会的最低标准,法律是一个社会最低的道德底线,法律从来不能让你变成好人,但是得告诉你如果坏成这样是不行的。我们所探讨的一切,关于道德、公益、爱等等很多事情,从来不去寻找生活中的好人,而是指导每个人心中美好那一面,如何用好的教育、好的氛围、好的制度、好的法律、好的宣告以及信任等把心中存在爱激活出来。反之,我们人性中的恶便被释放出来。[查看全文]

(三)不要站在道德立场谈论道德[查看全文]

最近网络上有很多涉及到道德问题思考的事情,小悦悦事件、搀扶老人引官司等,南京彭宇案就一个著名的糟糕案例。一个错误的案例可能会摧毁亿万个的判例,带来极糟糕影响,可是问题仅仅在这儿吗?在美国,小悦悦事件发生之后第一最会受谴责的是父母,第二罪过的是司机。我们很同情小悦悦的父母,在小市场打工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情感与理智是另外一个问题,在回到非常严肃法制上的时候,这些不是最关注的点,法律就是法律。为什么老人会讹救了他的人?因为中国大部分老人没有医疗保险,他浑身疼的时候,最大的痛苦不是肉体,而是精神。中国的老人以孩子为主,把孩子辛辛苦苦养大,想到这一摔可能需要花两三万成为儿女的负担,他扛不住,这瞬间他一辈子的善隐藏起来了,很少暴露的恶出现了。他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了扶他起来的人。如果中国的老人都有医疗保险,很有可能见不到这种情况了。 [查看全文]

(四)公益慈善应该向着内心爱的方向走[查看全文]

公益、爱、道德、慈善也要在这个基础上思考问题。做公益、做慈善、爱、温暖等等怎么会是自私的一种行为呢?必须强调的是完美的人,不对,出发点违反人性。2005年我采访慈济,他说我们的义工、志愿者帮了别人千万不要听到别人说谢谢,而要求义工要对被帮助的人说谢谢。为什么?不是我帮了你,而是你帮了我。这是什么逻辑呢?只有当帮助别人成为你自己的一种需求,而且是实实在在的需求的时候,公益、慈善、爱才在中国有真正的基础,而不是作秀。 [查看全文]

(五)中国公益慈善“痛并快乐着”,包容同时需要建设[查看全文]

2008年是中国公益慈善元年,现在不过走过了三年时间就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我认为是痛并快乐着。痛是因为不可避免总会有问题出现,红十字会有问题,宋庆龄基金会有问题。快乐在哪儿?发现病状是治病的前提条件,我们这么快进步到了不满意要改造它,完善它的阶段。比想象中更快的速度改革,这是进步。从历史角度看,2011年是中国继2008年慈善元年之后的制度确立元年,这是一个很糟糕的时代还是一个很的时代,从历史角度、从建设角度来说,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建设路径,所以急又不急。要有一定的包容,但是看到了问题坚决要指出来,我们所有人都是建设者。 [查看全文]

(六)慈善和公益的理念需要改变[查看全文]

1、公益、爱、慈善永远是自愿的事情,拒绝劝捐形式。 劝捐或者骂人家不捐表面上很有效,但是一定会摧毁慈善之心的基础。最后结果所有人觉得不捐最安全,没法衡量我捐的多少,不做最安全。 2.拒绝暴力慈善。我始终痛苦的一件事情,追求结果优秀,过程可以很残暴吗?我们必须非常理性的建立一个好的过程,否则我们都是受害者,一定要告别这样一种逻辑。3.做好事一定要让别人知道吗?这样的话,最后分不清了,有可能让别人知道才做善事,还是自己真正内心的需求。[查看全文]

 

 
 
 

公益慈善最后回到人性的角度,慢慢要变成一种信仰,用信仰推动自己。对爱的渴求,对信仰的渴求,对蓝色天空的渴求,一切好的东西都在最混乱的时代生长,我们来到一个时代的折返点。终究有一天会用信仰推动我们自己。



  • 第5期:徐永光
    中国慈善体制改革路线图

  • 第4期:敬一丹
    重建信任 善用媒体

  • 第3期:王振耀
    中国公益慈善危机与转机

  • 第2期:托尼·布莱尔
    公益领袖的培养

  • 第1期:李连杰
    当今慈善、公益及社会企业

  • 第132期:廖陵儿
    倾听底层的声音

  • 第128期:孙春龙
    老兵回家
  • 监制:翟红新、王齐、窦瑞刚、李玉霄
  • 策划主编:杨子云
  • 制作:陈菲
  • 摄像:宁斌
  • 微博:http://t.qq.com/yanshanforum
  • 电话:010-62671215
  • 邮箱:yanshanforum@qq.com
  • QQ群:19071221
  • 出品:腾讯新闻
评论首页 | 公益首页 | 回到顶部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