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 一位耶鲁大学华裔女教授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了题为《为什么华人母亲胜一筹》的文章。一个月以来,此文引发的讨论涉及了教育、文化、社会、法律等方方面面,几乎席卷了全世界的知名媒体, 好比一颗“精神原子弹”。…[详细]

 

关于“虎妈”教育观点的争论,已经被说得翻来覆去味同嚼蜡了,我们今天不谈这些教育观点的是非。在事件逐渐平息的时候,我们试图关注些细节、发掘点背后。

“虎妈”的“中式”教育不能代表中国教育理念

被拦截后李启铭坐在车里

说它是“中式”教育,不公平

《为什么华人母亲胜一筹》一文实为华裔教授蔡美儿新书《虎妈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的摘录,其中所谈多为一个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的“育儿经”,书摘中提炼了一些她的主要观点,正是由于这些教育观点,才导致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在这些教育观中,有一些是可以代表中国大部分家长的教育观,例如“不许在别人家过夜”、“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有恒心”、“我吃盐比你吃的米还多,你要听我的”等等,这些观点和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基本吻合的。

但是,引起争议的并不是这些,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例如“不允许在任何除了体育和戏剧之外的任何科目上不是第一名”、“绝不允许孩子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允许不弹钢琴或拉小提琴,或弹奏除了钢琴和小提琴之外的任何乐器”、“不允许自己选择课外活动”、“不允许和同学出去玩” “孩子亲手做的礼物可以因为做的不漂亮而拒绝收下”等等,这些残酷至“变态”的观点真的能代表中国大部分家长的想法和做法吗?显然不可能,中国的教育虽然强调服从和束缚,但不是没有“人性”。

很少有中国孩子不被允许上网和看电视,反而网络和电视最广大的受众就是这些“不被允许”的青少年;也很少有中国孩子被要求在所有科目都要第一名,家长大多数是希望他们能“考的好”而不一定“门门第一”;更很少有孩子不允许和同学出去玩,家长只是限制玩的场所和活动时间,而一般不会拒绝合理的出行要求。都说中式教育主张灌输,但平民教育始祖孔子就强调“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这分明是启发式教育、快乐式教育的理论。这样看来,蔡式教育,只能代表她的个人教育方式,说它是“中式”教育的代表,未免魔化中国教育了。 …[详细]

就算能代表中式教育,环境不同也不具备可比性

美国人对蔡美儿的新书议论纷纷,但美国人不一定真的了解中国的教育制度,在什么教育环境下,必然会出现什么样的教育观。中美教育制度最外化的不同体现在教育资源上,之所以中国人看重考试成绩忽视个人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大学资源的匮乏。根据2009年的数据,中国有1079所本科大学,而美国的数据是3600所,如果换算成人均占有率,中国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如此悬殊的教育资源必然导致教育制度的不同。中国人需要通过激烈的高考来获得稀缺的资源,美国人则无需多努力也可以上个不错的大学,这才导致中国家长过分重视成绩。在蔡美儿新书中,不断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并且可以”不择手段“的达到目标,这让美国人觉得难以接受,因为这和一个已经是第三代移民的家族所在国家的教育体制看起来那么不和谐,如果美国也有高考,大学也这么少,或许轩然大波不会掀起。…[详细]

这样的教育方式成效几何

车祸现场

“虎妈”一家算是移民成功的典范

蔡美儿祖籍中国福建,其祖父和族人移民到了菲律宾。其父蔡少棠从菲律宾留学到美国,“爸爸每晚工作到凌晨三点”,蔡少棠经过自己奋斗成为了著名的电机与计算机专家。在这样的家庭长大,蔡美儿从小接受的就是拼搏才能出人头地的教育,由于家教的严苛,蔡美儿从小就规规矩矩好好读书,甚至会因为在家偶尔蹦出一句中文而受到双亲责备,在成绩上更是要求“门门第一”。蔡美儿后来也很争气,获得哈佛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如今在耶鲁大学法学院任终身教授。作为移民子女的第三代,蔡美儿自然会希望自己的一双儿女复制自己的成功。至于她所选择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受到自己经历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蔡美儿就是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成长的,而蔡美儿是任何美国人都很难驳斥的成功典范。…[详细]

但成功也只是个人的成功

亚洲移民在美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普遍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身在异国,必须要精通一门技术,才能在社会取得一席之地,即便是移民第二代,蔡美儿也具备这样的移民者本能,这在她新书中有很好的体现。作为移民第一代走这样的路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作为移民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如果还是有这样的想法,只能说明是种群文化出了问题。蔡美儿这种育儿方式反映出的,恰恰是在华人社会里,重视个人前途、漠视社会文化的传统,在蔡家的成功模式里,没有任何的社会参与意识(蔡美儿甚至不允许女儿参加任何社交活动),只有个人发展,这与美国主流社会所倡导的年青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观点完全背道而驰,这也就是华裔精英在美国社会只能是星星点灯,而难以成燎原大势的根本原因。

一篇育儿文章,怎么就撩拨了美国?

李刚李启铭父子

这牵扯到不同种族的教育均权问题

除了《华尔街日报》,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等几乎所有的美国主流报章都对“虎妈”现象做了大篇幅的报道和评论;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等也不甘人后,要知道,这只是一个华裔妈妈发表的一篇育儿文章,为何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呢?《时代》周刊的封面文章一语中的:“中国虎妈”捅到了美国的“痛处”。近些年来,由于中国和印度技术移民的人口不断增加,在美国的学校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亚裔学生占据各种领奖台,成绩优秀,获得很多的奖学金。这使得美国的知名大学不得不限制亚裔学生的录取比例,这样可以符合不同种族教育均权的法律规定。在这样的背景下,蔡美儿的育儿方式引起了其他种族人群的深深忧虑,不知道如何是好。甚至有人悲观的认为,西方的教育模式无法和东方竞争。所以他们才会如此关注这样一个本来很不起眼的文章…[详细]

这不仅仅是教育问题

蔡美儿育儿事件的影响在不断扩大,美国总统在1月25日发表了任内第二次国情咨文,演讲中他四次提及中国,并且明显有所指的说,“(中国人)对子女的教育开始得更早、用的时间也更长,并且更强调数学和科学……”新世纪的十年来,美国诸事不顺,先是深不见底的反恐战争泥淖消耗了美国的国家实力;之后,肇始于华尔街的全球金融危机又沉重打击了美国经济,而同时期中国经济及军事各方面实力的迅速崛起,更令他们深切地体会到了此消彼长之间的危机感。在当下的美国国内,尤其是精英阶层,一股怀疑和失败的论调甚嚣尘上。由此,不论参与争论的美国人意识到与否,“中国虎妈”之所以红遍美利坚,其精神层面的意义早已远远超越儿童教育领域。…[详细]

美国懂得对自身文化反思

近30年来,美国政府似乎一直“唱衰”自己的教育。去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在多个场合表示,美国学生的教育正在落后,他还表示应该学习中国尊师重教的传统。就是这个一直“唱衰”自己教育的美国,却拥有最多的世界一流大学,以及最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的文化反思是有传统的,《时代》周刊指出,这种国家身份危机并非新鲜事物。文章列举了20世纪中曾同样引起美国人巨大不安的竞争对手———苏联和日本,并说明美国人应该检讨自己的自满态度以及美国将永居第一的想法。…[详细]

结语:

关于虎妈教育问题的争论可以告一段落了,争论背后的问题更有价值……

相关阅读1

给小女孩的一封信

孩子说的有道理,我们只想挣钱,竟然没有一个孩子明白是非,我和她妈心里很惭愧。…[详细]

相关阅读2

奥巴马期待中国

奥巴马的对话主题就是:期待一个尊重普世价值的中国崛起,和美国共同领导世界…[详细]

专题调查

加载中...

谌旭彬:三论岳飞绝不是“民族英雄”

刘彦伟:航班延误,有苦该向谁诉

王杨:几个关于婴儿喂养的误区

更多

往期话题

联系我们

010-62671282 947506168@qq.com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网评论频道
本期责编:张德笔|今日话题官方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网友评论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