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致癌疑云

关于手机辐射是否致癌,有过太多的争论。此前主流的看法是,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两者之间存在关联。但,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布的一份评估性报告称,“手机可能致癌”,这是目前手机辐射影响人体健康领域中最权威的声音。而这份报告将在世界顶尖医学杂志《柳叶刀-肿瘤学》7月号上刊出。…[详细]

 

 

毫无疑问,这条新闻一出,让不少民众感到恐慌。但是,世卫组织这份非结论性的评估报告受到了无线电制造业的嘲笑。国际无线联合会在一份声明中讽刺说,这家世卫组织机构“做了无数的评估,在过去还给腌菜和咖啡做出过类似的结论呢。”

那么,到底如何来看待这份报告,是否值得我们恐慌呢?

今日话题
这份报告如何得出,告诉了我们什么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致癌物分类图表:

 

IARC分类的内涵:有限证据表示手机可能致癌,但是并不充分

这份报告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它是由世卫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所作出,这个机构的研究通常都被认为很权威。IARC把致癌物质分为4类(2类包括A和B两级)。这个分类是基于证据的有力程度,而不是致癌的强度。IARC的致癌物质分类表上一共有900多项,包括化学物质、混合物以及暴露环境(比如暴露在生产艺术玻璃这样的环境)。点击此处可以查看具体的分类标准。而手机辐射被分的2B类有三种可能:1.对人体致癌性的证据有限,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的致癌性证据尚不够充分;2.对人体致癌性的证据不充分,但是对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3.在有些情况下,不管是对人还是对动物致癌性的证据都很有限,但是有相关的机理分析可以提供证明。

这个评估是IARC的科学家8天开会讨论的结果,是对过去已发表研究结果的评估

在IARC的这份研究报告中,所谓的手机致癌指的是,使用手机可能会增加罹患神经胶质瘤和听神经瘤的风险,而对别的癌症则没有充分的证据。这两者都属于脑瘤,区别在于,前者是恶性肿瘤,后者是良性肿瘤。…[详细]

事实上,一年前,同样是IARC,完成了一项花费2500万美元,历时十年的研究,最后却以失败告终。有关人员表示,虽然没看到手机使用和这两种疾病的关联,但是因为偏差和误差的局限,也无法做出确切的结论分析。而这样的研究方法也被认为有问题——主要是让这些患者们回忆他们使用手机的频率和情形,人的回忆往往并不精确。

这次全新的评估结果之所以争议很大,是因为这并不是新的研究发现,而是在上个月24日到31日,IARC组织31名科学家举行了为期8天的会议,对多年来,几百份科学界所作的手机与癌症的研究进行评估得出的结论。尽管,这些科学家中有不少声誉很好的专家学者,但是,这份评估也被一些研究者认为过于草率。

而此前,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和美国食品药物监督局都曾作出表态,称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表明使用手机与癌症和其他健康问题有关联。…[详细]

这个评估非定论,手机用户不必太恐慌

IARC的这份报告是国际权威机构首次作出了不利于手机制造商和手机用户的正式评估,但是这非定论——只是表示有可能有关联,而并非必然的因果关系。并且,IARC也并没有给出什么辐射程度“可能致癌”的定量描述,只是援引了一项针对以前的手机使用者(截止于2004年)的研究。该研究发现在平均使用手机10年以上、且每天通话超过30分钟的人群中,罹患神经胶质瘤的风险增加了40%。

因此,有不少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建议不必对手机致癌太过于恐慌,实在害怕的话,可以采取一些比较“保守”的手机使用办法。这将在本专题的第三部分陈述。…[详细]

过往“手机致癌”论的支持、反对方之争
支持方和反对方都存在利益驱动问题

支持方的理论与观点

理论:手机要实现通讯功能就必须接收和发送强力的无线电波,在使用手机过程中,信号最强的天线部恰恰离大脑最近,所以一定会对人脑有负面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认为,只有当手机发出的电磁波可以明显加热人体组织时,才可能有潜在损害。但是有些支持派认为,不加热人体组织,电磁波也能对生物体有影响。…[详细]

研究:早在1994年,华裔科学家Henry Lai就用小白鼠实验,发现手机辐射能改变动物脑部DNA,受到辐射的DNA双螺旋结构裂成碎片并有新的有害物质生成其中。另有动物实验显示,手机辐射会导致兔子及其后代的DNA损伤。但是没有任何一份流行病研究报告能够将手机辐射和癌症风险直接挂钩。而最近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表明,手机使用会加快大脑活动,但是,这并不表示手机对大脑有害。…[详细]

总之,支持派大多用“很可能”、“大概存在风险”这样的字眼。但是他们确定的是,手机对大脑活动有影响(正面还是负面并不一定)。

反对方的理论与观点

理论:手机辐射属于非电离辐射,产生的热效应微乎其微,根本没有产生使化学键断裂的危险,和X射线带来的电离辐射有着本质不同。…[详细]

研究:世界移动通信论坛秘书长麦克在一个报告中称,过去20多年全球289项实验,均未能找出手机辐射对人体有害的“罪证”。

质疑“支持派”:主要体现在:1.目前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让脑瘤患者们去回忆使用手机的频率,并不严谨。2.一个人罹患癌症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当今几乎人手一个手机,要比较使用手机的脑瘤患者与不使用手机的群体几乎不太可能。3.迄今为止,对目标群体的跟踪研究没有超过十年的。…[详细]

双方都可能存在利益驱动问题

曾经,一段手机辐射直接把玉米粒给崩成了爆米花的视频在网上流传。事后却证明这是场恶作剧,而恶作剧的始作俑者则是一家专门销售手机耳机和其它防辐射产品的公司。这是这家公司的恶劣“营销手段”。

而反对派的问题被认为更严重,这通常被比喻为烟草商和烟草致癌研究的关系——烟草商曾经资助过一些此类研究,让研究有了倾向性。公共卫生博士、匹兹堡大学癌症研究所环境肿瘤科主任、公共卫生研究所流行病学教授Devra Davis曾经说“我认识许多严肃的科学家因为对手机辐射的长期效应提出质疑而被撤销研究资助或者干脆一起被逐出项目。”…[详细]

手机生产商的影响在中国也有所体现,国家强制性标准《移动电话电磁辐射局部暴露限制》的起草人之一,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生物、能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滕俊恒回忆说,手机生产商对这个标准极为敏感,极力反对在产品包装上写上SAR值(即电磁辐射比吸收率),最后“要求”二字修改为了“鼓励”。…[详细]

IRAC的研究意义在于:推动更为中立地评估这项重大公共健康问题

世卫组织之所以对这个研究如此重视在于,目前全世界一共有50亿手机用户,因此,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20多年来,手机是否致癌一直众说纷纭。而支持派的研究也几乎都用“可能”“也许”等语义含糊的词语。尽管反对派的研究也很多,但是利益驱动这样的问题始终存在。

这次,IRAC将一位来自欧洲的科学家排除在专家组之外——因为他与哥哥一起经营一家手机技术咨询公司,这体现了可贵的中立性。而更多正式的研究和评估将会陆续展开。

此外,欧洲也在启动一个大型的调查,对25000名手机使用者进行跟踪调查,试图扭转之前回忆式调查的缺陷,预计首批调查结果将在2015年公布,而跟踪的时长设计为20到30年。

遗憾的是,作为世界上手机使用人群最大的国家,中国对此的针对性研究非常少。有研究者坦陈,如果研究手机没有危害,比较容易得到手机厂家的支持,反过来只能靠科研经费,而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关系民生,却很难申请到。…[详细]

手机的“保守”使用法
有专家建议少打电话,多发短信

1.认清手机辐射值

2008年8月1日,中国国家强制性标准《移动电话电磁辐射局部暴露限制》正式实施。这个标准规定,手机的电磁辐射比吸收率(SAR)不得超过2.0瓦特/公斤。SAR体现的是辐射被人体头部软组织吸收的比例,越小表示辐射量越低。

有记者暗访后发现,尽管手机生产商都达成共识,在手机辐射值问题上保持低调,但是比较大的生产厂商一般都会在说明书或者用户使用手册上标明SAR值。而这个数值都小于2.0瓦特/公斤。只是我们购买手机的时候一般不会关注这个,销售人员也不会主动提及和讲解。

但是,山寨手机就不一样了,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指导部副主任张德志称,一些山寨手机为了追求功率,在辐射方面超过了国家标准,有的甚至超标50多倍。

另外,中国的有关研究认为,天线的类型对手机辐射的强弱有影响,目前流行PIFA和单级两种内置天线,PIFA天线的辐射量更低。还有专家认为,直板和袖珍型的手机辐射量更大。…[详细]

2.青少年少用手机;少打电话多发短信

在诸多预防措施中,世界卫生组织和多国政府都特别强调的是,青少年应该慎用手机。青少年的耳朵和颅骨比成年人更小、更薄,他们在使用手机时,脑部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详细]

另外,此次IARC的评估报告虽然没有给出手机使用的建议,但参与者在会议中表示,使用耳塞等免提装置,或者改发短信,可以减少手机辐射。

我们也注意到,中外的一些专家都提出,信号弱的地方少打。因为,信号差时手机的功率会自动加大,从而造成其辐射的强度增大。基于同样的道理,在电梯等小而封闭的环境里使用手机也会使其辐射强度增大。

事实上,不少的著名手机制造商已经开始警告消费者注意保持手机和身体的距离,比如苹果的iPhone4的安全手册中说,在进行语音通话或通过手机网络进行无线数据传输时,身体与iPhone至少保持15厘米。黑莓则建议保持至少25厘米的距离。这个理论基础为,环境中的电磁辐射强度与辐射源到被照体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通俗地讲就是电磁辐射的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可以大幅度地衰减。…[详细](参考:张显奎 马汉咤 《手机产品与环境电磁辐射评价研究》 马树宝 《移动电话近区场电磁辐射》)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这些保守使用法也有不少的学者认为毫无必要,手机辐射微不足道。但是,也有专家认为在手机致癌未有定论之前,“防患于未然”是正确的。

烟草是否致癌,曾经引发过旷日持久的争论,通过科学家长期不懈的研究才有定论。而手机的普及率如此高,要证明手机和癌症的关系,更需要长年的跟踪研究和大量的实验数据,何况这还是个跨学科的研究。当然,这需要的是科学家严谨、独立、审慎的态度。

资料区

相关专题1

手机能崩爆米花吗

这个流传很广的视频是假的。…[详细]

相关专题2

害怕核辐射,请戒烟

如果不想每年做300次X光胸透,就请戒烟吧…[详细]

相关专题3

国产烟重金属超标

哪些香烟重金属超标,重金属从何而来又如何厉害呢?…[详细]

相关专题4

禁烟令有多大作用

面对禁烟令,不能单纯叫好就算完。…[详细]

投票区

专题调查
加载中...

互动区

读者来信
CSTX:警惕父爱专题是网络暴力
汤勇波:自中国的研究论文有着极...
袁文良:回家过中秋
张妍文:慈善的过度娱乐化是慈善的...
美丽中国:莫让公款行贿打法律“擦...
越洋:关于“产妇之死”专题的意见
蔡平:冰桶挑战是被绑架的宣传工具
chenxiaohong: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完...
如颠如狂:再讨论谁来为产妇负责
不老松:医院尽力则不为产妇负责
我要写信
编辑手记
谌旭彬:三论岳飞绝不是“民族英雄”
刘彦伟:航班延误,有苦该向谁诉
王杨:几个关于婴儿喂养的误区
更多
实时互动
收听微博

010-62671282 wangyang019@qq.com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网评论频道

本期责编:王杨


网友评论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