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与择校费无关

日前,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将通过采取统一城乡教师工资待遇、明确禁止学校收取择校费和治理“占坑班”等方式,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详细]

教育部同时表示,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与收费将完全脱钩,将切断学校收取择校生与获得经济利益的联系。

 

不过,择校费真的是妨碍教育公平的一大障碍吗?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2011-02-25 第 1576

今日话题
择校费的是与非
教育公平可谓社会公平的基础

择校费,从身份歧视到择校收费

人们对择校费的关注,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择校费最初被人屡屡提及是因为打工子弟在城市的入学问题,过去的规定是儿童应在户籍所在地入学,因此在城市没有户籍的外来人口子女,要在城市入学就面临交纳择校费的问题,严格来说这并非“选择学校”而付出的成本,而是一种对外来人口的身份歧视,是必须坚决反对的。…[详细]

而随着八十年代“婴儿潮”人口高峰的退潮,城乡中小学入学人数都正在迎来持续的低谷,大量中小学校因为生源不足而合并或停办,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小学也纷纷对外来人口子弟敞开了大门。“就近入学”逐渐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政策,这个时候择校费开始回归其字面意思,成为选择“就近”之外,那些更好的学校而付出的费用。…[详细]

“学区房”取代“择校费”不是好办法

随着就近入学的贯彻,在城市里“划分学区”开始成为其配套措施:每一所中小学都覆盖一定的“学区”范围,只有居住在学区内的居民子女才有资格进入该学校读书,在学区之外的学生,则因不符合“就近”而被挡在门外。于是“学区房”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人们发现,在很多地方学区房都比普通房子贵20%左右,在北京某些“优质中小学”覆盖内的学区房,甚至可以比马路对面的建筑条件差不多的非学区房贵五六千元。

然而,既然就近入学,显然租房者也应该有权入读离住所最近的学校,而不是只有买“学区房”的人才能入学。对此的辩解也不无道理,“如果不用学区房限制,那么人们都会往最好的学校挤,好学校装不下”。原因在于,优质教育的资源始终是稀缺的,没有择校费,就有学区房,两者的关系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详细]

对优质教育的竞争是无法消除的

显然,禁止择校费在事实上不能消灭人们对好学校的竞争,甚至也不能减少人们为之付出的价格,同样还是为了择校而付出的成本,只是不交给学校,交给政府和开发商而已。

问题是,这些学区房身上的附加值,不是由于社区治理以及房子本身的质量产生的,而是其社区附近的优质教育产生的。严格执行学区房而禁止自主择校的话,学校就不因为其办学质量良好而获得激励,政府和开发商却因此把房子卖出更高的价格,这是一种资源的错配。…[详细]

政府保障教育公平,也要让市场保障教育竞争
择校费,屡禁不止

教育公平不仅仅是义务教育的公平

什么是教育公平?一般说来,教育公平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受教育机会公平。其二是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均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后者是教育理念、教育过程和方法的问题,意义比较宽泛。人们一般关注的教育公平主要是前者,即受教育机会的问题。

教育公平不仅仅是对义务教育的要求,虽然初中毕业之后,个人已经不再负有接受教育的义务,但教育部并不是“义务教育部”,它仍然有义务保障公民在初中毕业以后的受教育过程中被公平的对待。…[详细]

入学选择机制无损教育公平

一切资源都具有稀缺性,教育资源同样如此,因为我们即使能够实现人人读大学,也不可能实现人人读名牌大学。因此谁能享受这些教育资源,就有相应的选择机制,而无论是凭经济实力还是考试成绩,并不构成对教育公平的损害。

禁止择校费,或者禁止中小学搞入学考试,则是出于对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的狭隘理解,似乎在义务教育阶段必须无差别的接受教育,但只要超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差别就是可以容忍的。如果入学考试不符合教育公平,那么难道高考是一项影响“教育公平”的制度吗?…[详细]

无竞争的公平是伪公平

在公认教育公平程度最高的英美,不仅有“名牌中学”和中学入学考试,甚至还有跟大学排名一样的全国中学排名。学校的竞争并不影响教育公平,它是教育水平提高的促进力量。

解决教育公平,应以消除教育歧视为主。在政府层面平等对待一切学校的同时,也要允许学校自主竞争,而择校费和入学考试是竞争的必然结果。较为理想的状况是,国家更多的扶助“弱者”,让那些交不起择校费,通不过名牌中学的入学考试的孩子,也能享受到较好的教育。…[详细]

中国人的一生确实很辛苦,几乎从五岁就要开始考试开始竞争,这确实很残酷,但这不仅仅是教育体制的问题。如果有一天我们的面点师与教授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不再是天渊之别,我们才可以不用担心人生输在起跑线上。

资料区

相关专题

高考加分是退步

加分政策应该尽快的、彻底的取消…[详细]

相关专题

公校怎变私塾

名校纷纷用“择校费”聚拢钱财…[详细]

投票区

专题调查
加载中...

互动区

读者来信
CSTX:警惕父爱专题是网络暴力
汤勇波:自中国的研究论文有着极...
袁文良:回家过中秋
张妍文:慈善的过度娱乐化是慈善的...
美丽中国:莫让公款行贿打法律“擦...
越洋:关于“产妇之死”专题的意见
蔡平:冰桶挑战是被绑架的宣传工具
chenxiaohong: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完...
如颠如狂:再讨论谁来为产妇负责
不老松:医院尽力则不为产妇负责
我要写信
编辑手记
谌旭彬:三论岳飞绝不是“民族英雄”
刘彦伟:航班延误,有苦该向谁诉
王杨:几个关于婴儿喂养的误区
更多
实时互动
收听微博

010-62671282 10890700@qq.com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网评论频道

本期责编:郑褚


网友评论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