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30号表示,中国要想成为强国,必须有三高:物价高、人价高、钱价高…[详细]

 

这三高,后两高是陪衬,刘副院长强调的重点在于物价高,因为这是他谈到当前物价上涨时表达的观点。

 

刘副院长说对了吗?我们不妨拿理论验证一下,其实相当有趣。

纵向看,站不住脚

恰恰相反:国家越强,物价越低

一个国家,前一年可以生产1000个馒头,正好这个国家也发行了1000块钱,那么一个馒头1块钱。1年后,由于国家变强了,可以生产2000个馒头,而钱还是那么多,那么一个馒头就变成5毛钱了。你说物价是高了还是低了?

 

也许你还有疑惑:举馒头的例子是不是把问题简单化了?是的,但简单化不代表不准确,有公式为证:MV=PQ。其中M代表货币量,V代表货币周转率(这里可以看作常量),P为物价总水平,Q为商品平均量。一个国家变强,说明Q越来越多,在M不变的情况下,P只会越来越低。

物价变高是因为票子发多了,不是因为国家变强了

如果要保持物价稳定,就要使货币量也随着商品量的增加而增加,打个比方,1年后,允许人们把1块钱撕成两半花,那么馒头就还是1块钱。但是如果允许人们撕成3半花,那么馒头就真的要涨价了。不过显然,这个涨价与国家强不强毫无关系,那是钱多了的结果。在津巴布韦,一麻袋钱上个月还能买一个面包,这个月只能买半个,难道昭示着津巴布韦将要强大起来?在国民政府时期,昨天用钱买手纸还划算,今天还不如直接用钱擦屁股,难道也是国家变强的结果?

横向看,也站不住脚

两国的物价如何比较

经常看到网上争论两国的物价孰高孰低,有人说,我在中国吃一个汉堡10人民币,在美国要3美元,所以美国物价高;也有人说,我在美国买辆车才5000美元,在中国同样的车要50000人民币,所以中国的物价高。

 

从这段争论中,可以看出两个关键:1、比较的前提是知道汇率,不然你怎么知道10人民币和3美元哪个高;2、如果都拿个案说话,是扯不清楚的,比较物价总水平才能得出最终结论。

强国比弱国物价高?

我们就从汇率和物价总水平着手,比较下强国和弱国的物价高低。汇率怎么决定呢?有人说应该按“购买力平价”决定,也就是强国一个馒头、一个梨子、一辆汽车……等等全部商品放到一起,用强国的货币算一下值多少钱(假设为10元强国币);再把弱国的等量商品放到一起用弱国的货币算一下值多少钱(假设为20元弱国币)。那么强国的10元就等值于弱国的20元,汇率就是1:2。这种定汇率的方式前提就是承认两国的商品价值是相等的,亦即强国和弱国的物价总水平是一样的,那么由此决定的汇率算出的物价总水平自然也是一样的。

 

还有人说汇率应该由两国的自由贸易来决定(自由汇率),比如强国拿一架飞机(价值1亿强国币)可以换弱国的8亿件衬衫(价值8亿弱国币),那么强国的1亿等值于弱国的8亿,汇率为1:8。在这种定汇率的方式之下,如果强国的物价总水平高了,那么它想从弱国进口的东西就多于弱国想向它进口的东西,这样贸易就不平衡了,弱国的本币就会自动升值来使自己的东西变贵,以便拉平双方的物价总水平。

一个反例

弱国反而物价更高

如果一个弱国既不采用购买力平价汇率,也不采用自由汇率,而是采用一个低估本币的汇率,会怎么样呢?

 

这就是三番五次提到的,弱国的央行拿本币(借来的或印出来的)高价收购强国的货币,使得强国送出去好多自己的货币,拿到了好多弱国的货币,拿这些货币买了好多弱国的商品。这样一来,弱国商品少了钱多了,强国商品多了钱少了,反而弱国物价更高。

并非空穴来风

这一两年越来越多的人反映美国的物价比中国还低,并非空穴来风,逻辑上可以算得清清楚楚。根源就是中国横向上失衡——商品出去很多却把钱留在了国内;导致纵向上的失衡——商品增量远小于货币增量。什么日用品齐涨价就是这样来的,根由明明白白,与什么强国不强国一点关系都没有。

结语:

刘福垣副院长作为著名经济学家、博导,却说出这种不着调的话,原因何在?

相关专题

菜价上涨别讳言通膨

继房奴之后,有人自称“菜奴”。膨胀可能早已发生…[详细]

专题调查

加载中...

谌旭彬:三论岳飞绝不是“民族英雄”

刘彦伟:航班延误,有苦该向谁诉

王杨:几个关于婴儿喂养的误区

更多

往期话题

联系我们

010-62671143 153678152@qq.com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网专题评论部
本期责编:刘彦伟

 
小学生怎么看人民币升值
 
把2.6万亿美元外汇烧掉?
 
广场协议:美国坑害日本?
 
4.5%的通胀率可以承受?
 


我来说两句

网友评论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