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经济特区,在今年8月26日迎来了30周岁生日。…[详细]

30年前,与香港山水相连的深圳还只是个贫穷落后的边陲渔村,在地图上难觅其踪;30年后,这里已崛起为继上海、北京、广州之后经济总量全国第四的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过去的30年,作为第一个经济特区,同时也是最成功的经济特区。深圳,俨然已经是中国特区30年的成功样板。

问题随之而来,在几个经济特区中,为什么领跑的是深圳?

深圳,特区领跑者

高处不胜寒

就在四大特区迎来三十周年之际,与“改革开放排头兵深圳”相比,同时建设的另几个特区——厦门、珠海、汕头却或多或少显得落寞。

在厦门市政府的网站上,至今尚保留有一个叫做“特区经济比较”的版块,虽然其中的内容不再更新,但我们从其已有的内容中,依然可以感受到深圳作为“特区领跑者”的成功与寂寞:其它三个特区与它的差距甚至越来越大。

有数据为证:(其中09年数据为编辑添加)

厦门已经是其余几个特区中,经济状况最好的一个了。可即便如此,在和深圳的比较中,厦门还是直落下风——不仅在总量上遥遥落后,而且难以赶上,从一开始的2001年3.4倍的差距,一直拉大到2009年5倍的差距。深圳似乎根本没准备给追赶它的城市留有“可乘之机”。

在2007年4月之后,厦门市政府网站不再对这个栏目进行更新,不知是否也因“灰心”而不再比对。

不只是GDP领先

作为“特区领跑者”,深圳不只是在经济(GDP应试教育)上遥遥领先,在城市综合竞争力(素质教育)上也有不俗的表现。

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8年及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深圳分别取得了如下成绩:

而其余几个特区城市,则鲜有上榜者。

如果社科院的数据还不够有说服力的话,这里还有一份来自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的报道。在2010年其评选出的“第二届全球城市指数”中,深圳在全世界65个大城市中,排名第62位,甚至力压排在第65位的直辖市重庆。

领跑原因之一:先发优势

筚路蓝缕

经过30年的沉淀,深圳的特区光环已经淡去,但由特区所孕育出来的营商环境,尤其是对于创新及创业的渴望,这种氛围吸引了越来越多怀揣梦想的优秀人才在此扎根发芽。马化腾、马明哲、马蔚华、王石、任正非、侯为贵……每个名字的背后都饱含着特区精神之下的执着。

但是,为何这种特区精神在珠海、厦门、汕头这三个城市中并未凸显呢?实际上,四个经济特区创立的历程尽管颇为复杂,但其原因却是相似的。

得天独厚

邓小平在1991年视察上海时的谈话指出:“那一年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条件来考虑的。”

所以设置四个经济特区的初衷就是希望四个临近海外资本的地区,通过一系列特殊的税收和监管的政策,吸引外来资本,发展加工贸易,以点带面取得改革开放的突破。

但在起步上,几个特区之间差别很大,可以说深圳已经起跑了,其他几个特区却还在“系鞋带”。

在特区面积上,珠海等地与深圳的差距也很大。在地理区位上,深圳跟香港挨得最近,地理优势、地缘等优势使得深圳比其他几个特区的视野更开阔。

更为关键的是,来自国家层面的扶持力度方面在四个特区之间的差异很大。

深圳特区从一起步就是所有特区的重点,中央对深圳前几年的投资是其他几个特区都没办法比较的。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在1980年3月召开的广东、福建两省外经和特区会议上也说:“广东办特区,搞两个三个也好,但是要集中力量重点办好深圳。”

制度领先

今年8月初,深圳媒体评选特区建立30年的100件大事,其所公布的200件候选事件,几乎就是一份写满“深圳率先”、“深圳第一”的改革成绩单:从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到率先建立证券交易所;从敲响土地拍卖第一槌,到全面建立土地市场……当初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每一项突破,都值得在中国改革开放史册中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那个内地依旧走“计划经济”“一把手经济”的年代,深圳早已搭上了制度的便车,率先投入了市场经济的怀抱,制度上的巨大领先,使得顺应了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深圳特区,如虎添翼。

无论是对深圳“免税”的特殊政策,还是“两个窗口”开风气之先,思想上和制度上的巨大落差,都是内地及其它后发沿海城市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领跑原因之二:成功转型

当特区不“特”的时候

随着14个沿海城市开放,以及开发区、保税区的普遍建立,深圳免税进口货物的特殊政策取消,所得税全国趋同,深圳等第一批特区原先的“特”早就不存在了。

中央给特区的优惠政策都是有时效的,一般都是10年左右,到了90年代初就到期。特区就进入转型期,有的优惠政策延长到15年以上,那是照顾。作为特区,如何运用国家给的十年十五年的优惠政策,加快自己的发展,把基础打好。即便政策时效一过也能够很好地转型,找更高一层的发展道路,这个才是关键。

厦门珠海汕头的教训

但除了深圳之外,其他几个特区大多没有这样的意识,“它们以往的思维是靠国家的优惠政策过日子,一旦没有了政策红利,你就不能发展,按这样就完了。这个时候该转型了也没办法转型。”

经历了一番阵痛之后,珠海、汕头等城市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和探索,并在进入新世纪后逐步调整自己的发展路径和产业结构。

但这个时候,国家赋予经济特区的政策红利基本取消,珠海等城市和内陆其他城市的优势荡然无存,再加上区位和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原因,这些城市只能在机遇与危机并存的环境中探索前行。

“那个时候,特区就像一个巨大的光环吸引了我,所以就过来这边了。”来自东北、1994年到厦门工作的施女士是某媒体在厦门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当时厦门对外界有很大吸引力,但现在厦门跟其他城市已经没有太大差别。

她的看法代表了很多常住厦门的外地人的感受。

深圳的转型颇具“中国特色”

所谓“经济特区”,原本的叫法就是“出口特区”,在特区不特之后,破解发展难题的思路亦可追根溯源。

所谓竞争力,就是我有彼无的事物,而中国庞大的劳动力市场、低工资优势,再加上深圳独特地理条件,以及在全国人民心目中“南下打工去”的口碑影响力。这些条件万事俱备,劳动密集型产业岂不是顺理成章。

虽然现在的深圳腾笼换鸟,虽然在淘汰“落后产业”的同时,富士康也顺潮内迁,但这些代工厂曾经给深圳带来的GDP却是实实在在的。

深圳的低成本,尤其是极低的劳动力成本,吸引了香港转移的“三来一补”企业和大量外国公司进驻这个经济特区,而这些公司的总部大都在和深圳相邻的香港。这些因素成为深圳近20年井喷式发展的“马车”。

据统计,1980年到2004年,深圳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8%,“深圳速度”已经成为深圳一张闪亮的名片。

作为中国制造业革命的摇篮,深圳目前进行的二次转型,或许将继续给整个中国提供答案。

结语:

破解深圳领先之迷,无非两个原因:一是政策利好,二是人力资源优势……
微博互动

新闻立场

你认为哪个领跑原因更重要?
特殊制度
0
投票
人力优势
0
投票
0%
0%

系列专题一

盘点深圳30年热词

这些词汇,为全国人民带来“头脑风暴”…[详细]

系列专题二

深圳:包容的力量

一座城市有了海纳百川的包容胸襟,自然能吸引无数人…[详细]

系列专题三

深圳的脊梁—打工者

市场经济促成了深圳起飞,打工者就助推了深圳富强。…[详细]

专题调查

加载中...
更多

往期话题

联系我们

010-62671282 lhxmail@vip.qq.com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网专题评论部
本期责编:李慧翔

我来说两句

网友评论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