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茅于轼先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所有人对越来越明显的贫富差距感同身受,他却认为中国在进步,中国人的幸福指数已经在上升,今天的贫富差距,和动荡的文革年代相比,没有扩大,而是缩小了…[详细]

这就是茅于轼最近发表的《收入差距的新视角》,文中提出从“享受”角度去考量收入差距,得出结论:贫富差距可能被夸大;改革后,贫富差距缩小了。引来网友几乎一边倒的谩骂。

辱骂能发泄情感,但不会增进新知,我们今天就和读者一起来解析这个观察收入差距的新视角……

茅于轼的“贫富差距被夸大”说

观察贫富差距的两种视角:

基尼系数:通常大家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是一个货币指标,拿钱的多少做比较…[详细]

茅于轼新视角:大家花钱最后得到的是享受,经济学中叫做效用。用享受衡量和用钱衡量有很大的区别。因为花钱得到享受,有极为明显的收益递减的现象。享受意义上的贫富差距远比基尼系数小,所以,才有了这个“贫富差距被夸大”说…[详细]

什么是“享受”上的贫富差距

在低收入时,一两块钱的差别可超过高收入时几千上万的享受上的差别。一个人少了一块钱就可能挨饿。吃得饱和吃不饱的差别又远大于吃肉和吃蔬菜的差别。这说明,拿钱买享受,在钱多的时候是很不合算的(效益递减)。

花钱买享受有个收益递减,再打个比方:花十万块钱可以买辆车,基本功能都能满足,但是,你一辆600万的跑车,比较500万的,这多出100万带来的性能提升,远少于10万块买辆车开带来的“享受”。这也就是为什么邓新华说:名牌越多,奢侈消费越多,贫富差距越小。茅于轼正是受此观点启发…[详细]

所以,茅于轼认为:人们花钱得到的是享受,所以拿享受做比较也许更合理。穷人富人在享受上的差别远没有货币收入的差别大,因此,贫富差距可能被夸大了。…[详细]

茅于轼还指出:经济学中的享受是指对物质消费的满足感,而不是从攀比得到的满足感。买几千几万元的手表或手袋,得到的是从炫耀来的攀比满足感。严格讲,攀比的满足是为了别人,不是为了自己。如果没有别人在场,就不会有攀比的满足感。

“享受”上的贫富差距的确会比“基尼系数”的小

一是如上一段所说的,比尔盖茨花几千万买个游艇,几亿美金起个房子,和中产家庭花费十万美金“享受”的差距,远不如货币上几亿美金和十多万美金的差距大。

再有就是,像比尔盖茨那样,几百亿美金,怎么办,能“享受”的只能是很小一部分,只有很少的算进“享受”意义上的贫富差距,但是这个钱是要全部算进基尼系数的。

茅于轼的新视角其实对穷人有益

茅于轼:增进“享受”总量,为穷人谋福祉

由于货币在享受上的效用递减,所以把富人的钱给穷人来用,虽然社会的财富总量没有变化,但是社会的效用总量得以增加。这对全社会有很大的益处。…[详细]

茅于轼举了个例子:贪污分子最倒霉。他们贪污得来的钱很多,但是不敢露富,到处装穷,一点也没享受着,天天还要担心受怕。物质享受没挨上,倒是精神负担非常重。两头都没捞着,非常不合算。如果他们想通了,就不会贪污了,那这些钱就总会匀一些给穷人。

譬如:若富人认同了这种理念,富人的钱用来干嘛?

享受:当然,富人并不是天使,财富的一部分用来自己享受,用来奢侈消费,用来保障家庭优越生活,子女未来的教育、发展需要,都是天经地义的。

投资:除了享受之外,更多的钱用来投资,为社会创造财富,也实现自我价值。

捐款:在并不损害自己“享受”的前提下,把自己的钱捐出来,增加了自己的社会价值,更使得社会财富的“享受效应”总量得以增加,其实是多赢。成熟的例子看美国…[详细]

普及这种理念,对底层民众有益无害:作为一种理念如果普及,由此衍生出的政策指向,包括通过征税手段,譬如遗产税等,奢侈品税等,进行税收调控;对投资创业进行鼓励等,总之只要是指向使社会财富的“享受效应”总量最大化就行。

再说,茅于轼也没有否认“基尼系数”的贫富差距,无需谩骂

文章里,茅于轼没有否认货币上的贫富差距“基尼系数”,只是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从如何增进社会财富的“享受效应”总量出发,我们或许能找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一些思路,这又何尝不可,何须谩骂呢?

但茅于轼低估了穷人的被剥夺感——富人之富如何不再成为问题?

茅于轼疏忽了底层民众的感受

但是,茅于轼显然低估了,民众对于“享受”差别的敏感程度。因为“享受”的差别无法科学地测量,所以,民众对同富人“享受”差距的观感,就成了对贫富差距的直接判断,这种差距,在当前中国,直接形成了底层民众的被剥夺感。…[详细]

当然,富人之富,并不一定会产生这种剥夺感的——

 

那富人之富,如何才能不让穷人感觉“不适”?

1:穷人不至于太穷,有最起码的社会保障兜底,不至于挨饿挨冻,子女能够接受教育,有改变自身的机会。

2:然后社会有个庞大的中间阶层,他们吃得饱,穿得暖,有一定的闲情逸致,生活、休闲品质都有一定的保障,相比富人们,除了奢侈品之外,并没有太大的分别,不会过于艳羡富人。…[详细]

3:最重要的是,政府讲理,权力受到制衡,有公平正义的制度,有运转良好的市场经济体系,使得富人们的财富来源大抵会是正当的,另一方面,也保障了底层向上流通的机会。…[详细]

满足了这三个前提,即使富人再富,那么所谓的贫富差距也不会成为一个问题,使社会出现群体性的对抗和动荡,而是穷人、富人各得其所。

当前国情,三条都没实现,茅于轼挨骂实属必然

然而,这三大前提在中国都没实现,中国贫富差距的实质,正是其背后的权利差距,机会不平等…[详细]

在如此前提下,名牌越多,奢侈消费越多,底层民众的被剥夺感就会越强烈,直接激化了社会的群体对立,这时候再说什么“名牌越多,奢侈消费越多,贫富差距越小”、“贫富差距被夸大”等,必然会招来谩骂。

又该怎样理解:改革后,贫富差距缩小了?

对“改革前”存在的误解

很多人误以为今天的贫富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官员贪污腐败盛行等问题,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在他们看来,只要注重分配平等和公众福利,很多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殊不知,这些问题说到底都是现行的有待改革和完善的制度造成的。

毛时代搞的是计划经济,几乎没有商品经济生存的空间,很难形成权钱交易的环境。但“文革”期间同样盛行“走后门”,存在着政治特权等。…[详细]

那“改革前”贫富差距的实质是什么

危及生存权的微小贫富差距:打个比方,如果一块钱刚好够你饱肚子,那么,你只有五毛钱,就不得不饿死,或者只能去偷抢,这个五毛钱的贫富差距直接危及居民生存权,所以,无论多么微小,都已经突破了社会共同体的底线,是一种大恶。而这恰好是改革前司空见惯的情形。

剥夺个人自主选择,建立在穷困基础上的平均社会:改革前,几乎所有的私人经济部门是被消灭了的,国家对社会、个人实行全面控制,个人要想生存,就只能依靠国家分配,国家分配你到哪个岗位就到哪个岗位,给多少工资就是多少工资,包括住房、粮食、衣服等基本生存品,也需要分配。除少部分特权阶层,很少有人有什么储蓄,有应对未来的能力,大家都很穷困;更重要的是,他剥夺了个人的自主选择权利,最大限度的消灭了个人的创富能力,只能说是一个平均社会,而非公平的社会。…[详细]

用茅于轼的“享受”论说得通,但从“人的权利”来谈更具说服力

“危及生存权的微小贫富差距”,也可以用茅于轼的“享受”论解释:改革前是吃得饱吃不饱的区别,现在大家都吃饱了,区别在吃什么。在那个时代,吃饱或吃不饱甚至饿死的差别,体现在贫富差距上或许只是“几毛钱”。

但是,市场化语境的社会(相对而言)与国家全面控制社会和个人的时代,所谓的贫富差距并没有可比性。我们更应该回归到“人的权利”角度去考量毛时代:这是大量民众生存权不能保障,普遍穷困的社会;这是国家(权力)对社会、个人实现全面控制,个人几无自主选择权利的时代;这个平均化社会,正是建立在对个人权利剥夺基础上的,危如累卵。

结语:

用“改革后,贫富差距缩小”了,实不足以夸赞改革相对于毛时期取得的成就,用个人权利的跃进来形容,似乎更恰当,无论精神自由还是经济权利……
微博互动

新闻立场

0
投票
不是
0
投票
0%
0%

相关专题一

贫富分化的数据之困

贫富分化究竟到了何种程度,是一本糊涂账…[详细]

相关专题

贫富差距到危险边缘

扩大消费是我们一直想追求的,说穿了就是让人民有钱…[详细]

相关专题

缩小贫富差距靠什么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详细]

专题调查

加载中...
更多

往期话题

联系我们

010-62671158 331945489@qq.com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网专题评论部
本期责编:梁丁
 

我来说两句

网友评论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