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贴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在其列举的20多篇“被踢出去”的经典课文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如《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因此本次“教材大换血”又被网友称之为“鲁迅大撤退” …[详细]

鲁迅那“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的经典形象,已经在不止一代人的心中刻下烙印。以其文章以往在语文课本中“常驻常考”的地位,对比如今被“大撤退”的现实,亦令普罗大众唏嘘不已。

先不管这个"大撤退"准不准确,每次关于鲁迅撤出课本的新闻都引起“万人怒斥”,这究竟有着怎样的心理考量?

鲁迅其文:曾经走上神坛

1949-1965:一字不改上教材

1949年解放后,左翼文人叶圣陶被毛泽东指定为出版总署副署长兼人教社社长,主持新中国教材编写大局。

叶圣陶直接操办了新中国第一代中学语文课文的编选,并定下规矩。“入选文章要加工,思想内容要加工,语言文字也要加工。”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是这样写的: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务。

因为标准的严苛,当时大动干戈的删改非常普遍,茅盾、巴金、丁玲等“大腕”的作品被改后,还要表达感谢和敬意。 …[详细]

 

只有两类人的文章,连一丝毫毛都不能动,一类是国家领导人的文章,另一类,是鲁迅的文章。比如《记念刘和珍君》的“记”虽然用错了,也没改成“纪”。而是直接收入语文教材,直到现在。

 

如此在课本推崇鲁迅,有两个原因:第一,新中国成立前,鲁迅一直被延安方面推崇,因此这也是一种延续…[详细1] [2];第二,建国后鲁迅被认为"战斗方法很值得学习":"鲁迅战斗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所有向他射的箭,统统接过来,抓住不放,一有机会就向射箭的人进攻。……他临死时还说,别人死前要忏悔,宽恕自己的敌人,但他对自己的'怨敌','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都不宽恕'。我们要学习鲁迅的这种战斗精神和方法。"

 

当然鲁迅的文章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比如1955年初中文学课本《社戏》的教学参考的说明文字写道:讲授这一课,教师应当指出,今天的学生在全面发展的教学教育下,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再用不着像作者当时那样偷偷地去找寻乐趣,应该珍视这种幸福生活,好好地学习…… …[详细]

1966-1976:特殊年代唯一的文学教材

“文革”前夕,与中南海一桥之隔的人教社紧随中央精神,将中学语文课本全盘政治化。尽管叶圣陶主持修订的经典文学作品仍有保留,但当年的中学语文课已基本没文学和审美什么事了。

高中三年制教材中光毛泽东文章就二十多篇,和毛泽东文选差不多,此外还有《人民日报》社论、某省省委书记谈话,如《伟大的理想实现了》、《大搞群众运动才能多快好省》……

“文革”开始的头两三年,鲁迅作品因为不完全符合政治思想宣传的目的而被逐出了中学语文课本。1969年开始,语文课所谓“文”的范围稍有扩大,鲁迅作品开始得到谨慎的恢复(仅限于政治性极强的杂文);1970年,文学作品的解禁范围进一步扩大;1972年以后,只要是鲁迅的作品均不在被禁之列。概言之,“文革”中后期,在其他作家和作品均遭禁的时候,鲁迅作品成了中学语文课堂上惟一的文学教材。…[详细]

1977-20世纪90年代初:不再是不可质疑

写满政治和大字报般铿锵言论的课文终于在“文革”结束后消失了。1978年,邓小平主持科教工作。

1987年,编辑们为了配合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教学,入选了王蒙的《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文章强调新时代下倡导公平竞争的必要性。当时,鲁迅依然是神,但已不再是不可质疑的年代了。

这一阶段,语文教科书中选入的鲁迅作品有28篇。入选的主要是与现实政治联系相对紧密的杂文,和以前相比有所减少。这一时期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主要是对“文革”前17年大部分选目的恢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神坛的幻灭

此时期,鲁迅研究进入一个“多元化的学术研究阶段”,有的小学语文课本只有1篇鲁迅作品入选。

人造的神坛终于到了幻灭的时刻:

2007年,北京教改,《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均被剔除。

2008年,在山西启用的人教版语文课本撤掉了《阿Q正传》。

200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

2010年,江苏版中文语文课本删除了《阿Q正传》…… …[详细]

这样一句话似乎成了某种共识——“不再以意识形态划分,而是让语文教材回归到语文、回归到人文”

走下课本神坛,却又走上民众神坛

现在,人们把最喜爱的言论者称为"鲁迅"

现在如果在网上看到一篇好的时评文章,翻看跟帖,最多的评价必然是"当代鲁迅!"、"好,有鲁迅风骨"之类。

 

现在人们最喜爱的批评者韩寒,尽管媒体称之为"公民韩寒",但民众却更愿称他"像鲁迅一样",尽管至少从外形看,赛车手的时尚和小老头的阴郁迥然不同。

没有鲁迅,怀念鲁迅?

陈丹青先生说:"假如鲁迅精神指的是怀疑、批评和抗争,那么,这种精神不但丝毫没有被继承,而且被空前成功地铲除了。我不主张继承这种精神,因为谁也继承不了、继承不起,除非你有两条以上性命,或者,除非你是鲁迅同时代的人。最稳妥的办法是取鲁迅精神的反面:沉默、归顺、奴化,以至奴化得珠圆玉润"。 …[详细]

大概正是因为没有人"继承得起",所以现在没有鲁迅,人们只有空前的怀念,把他推上心中的神坛。

上位是"时代需要",删除呢?

这可能不只是猜想

曾有人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夏衍的《包身工》为何退出课本?--距离现实太近了

文中说,“虽然这篇课文的时代性离普通的中学生稍微远了一些,但它还是有自己的生命力。”“现在也是机灵的、身强力壮的、吃苦耐劳的才出来打工的,留下老弱病残在家务农。这篇揭露的文章离现实到底是远还是近?”

还有人写过这样一篇文章:鲁迅为什么滚蛋?…[详细]

文中说,“鲁迅之所以滚蛋,是因为那些曾经被其攻击、痛斥、讥讽、怜悯的人物又一次复活了,鲁迅的存在,让他们感到恐惧、惊慌、卑怯,甚至无地自容。”“如果鲁迅赶上这个时代,又会写出多少辛辣犀利、 锥骨入髓、令人拍案叫绝的杂文来,想想,真是让人后怕,所幸这个尖酸刻薄的小人已不在人世了。”

结语:

鲁迅,这个倔脾气的小老头,哪怕在死后还留下大把文章“迫害”中学生,每每有人避之不及。但当这些学生长大后,却有意或无意地在使用鲁迅的精彩字句(鲁迅的句子大概是新闻跟帖中被引用最多的),并且大声咒骂那些删除鲁迅课文的举动……
你是否支持从课本中删除鲁迅的文章?
支持
0
投票
不支持
0
投票
0%
0%

相关专题

鲁迅救不了语文课本

把鲁迅尽删了,则其余的内容就与时俱进了?…[详细]

相关专题

课本容不下鲁智深吗

现在认字的人多了,大家都觉得有指点江山的本事…[详细]

相关新闻

微博解读

    阿来    余华    石钟山

专题调查

加载中...

谌旭彬:三论岳飞绝不是“民族英雄”

刘彦伟:航班延误,有苦该向谁诉

王杨:几个关于婴儿喂养的误区

更多

往期话题

联系我们

010-62671282 lhxmail@vip.qq.com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网专题评论部
本期责编:李慧翔

我来说两句

网友评论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