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年一度,在春节前后的日子里,天南地北的人们风风火火,挤满整个交通网络,演绎着万家团圆,然后又各奔前程,形成“世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详细]

 

春运的规模还在不断被突破。去年超过了25亿人次,今年预计超过28亿人次。虽然不到10%的旅客通过铁路运输,却往往是春运问题的焦点,除了“买票难”,还可能“买票贵”。…[详细]

 

在这里,我们关注的也是铁路旅客:每年都是谁在挤火车?

计划时代就有“春运”,但与农民没有多大关系

1953年,“春节客运”作为问题出现

1953年2月8日,《人民日报》标题中提到“春节客运”:“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发布通知,保证春节铁路装卸工作;铁道部指示各局做好春节客运”。

根据预计,当年春节旅客将比上年同期增加100万人,为了解决人多车少的问题,铁道部指示,把备用客车全部投入运输,不足的客车用棚车代替,加开短途列车,按普通票价八折计费。

1954年春节期间,问题又严重了一些。1月26日《人民日报》刊登专文——《做好春节期间铁路客运工作》,文中表示,“春节期间旅客数量激增,是历年来的惯例”,第一次强调,“(春节客运)成为当前铁路运输工作中一个重要任务”。

1955年1月17日《人民日报》透露,在北京、上海等地,成立了春节旅客运输委员会。…[详细]

1957年,建议春节期间不回家

1957年1月7日,《人民日报》第一次为“春节客运”发表社论——《春节期间的交通问题》。

文章首先承认,“要把这么多的旅客,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运送到他们的家里去过春节,节后再把他们运回工作岗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然后,认为这很不值得,“仅仅为了满足春节期间一个短时间的需要,就大量地增加车辆……这是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利益相违背的,人民也不会同意这种做法。”

社论还提出了4点建议:春节期间能不回家的,最好不回家;各单位把旅客启程日期尽量错开;体谅春节旅客运输中的困难,忍受旅途中的若干不便;各单位调出一部分汽车参加春节旅客运输。…[详细]

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打破常规过春节》,“每个职工都应该首先以国家为重,以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重,以生产和工作为重。由此出发,来考虑和处理自己的春节回家问题。”

1959年1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对春节回家旅客的几点希望》,与1957年社论差不多,其中第一点里提出,“凡是路程比较短、步行一天可以到达的,最好不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有自行车的尽可能骑自行车,不要去搭坐火车、汽车和轮船”。…[详细]

那时的“春运”与农民没有多大关系

纵观《人民日报》的社论,可以强烈感受到,“春运”的问题由来已久,而且愈演愈烈。另外,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一个基本的应对思路是,劝导人们尽量别给国家添麻烦。

那时旅客成分与现在也很不同,不像现在有大量“农民工”,那时挤在运输线上的旅客,主要是回家探亲的机关干部、学校师生、部队人员、企业和建筑工地的工人。

195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泾渭分明,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管制,之后20年,农民没什么机会流动,对“春运”的影响更小。…[详细]

改革开放后,打工者加剧春运

“春运”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关键词

1979年1月8日,《人民日报》表示,当年春节期间,全国铁路旅客流量将有1亿多人次。

1980年1月11日,《人民日报》消息,在春运期间,将增开临时客车252对。现代意义上的“春运”一词,首次在该报出现。

1981年3月10日,《人民日报》有一篇新闻:“铁路春运效率高秩序好,两个月运客1.21亿人次”。这是“春运”两字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的标题上。

“春运”一词的使用,总的趋势是一年比一年频繁,凸显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详细]

定员117人的绿皮车,最多可以塞进400来人

“到过年的时候,这里基本上没有人了,当时的想法就是不管怎么样都要回家。”

改革开放后,到大城市务工的人增多,春节返乡的人流也急增——哪是人流,简直是物流。

亲历者这样描述当年的场景:每50名旅客被编成一个方队,到了站台上,方队变为纵队上车,每上50人,工作人员就在车厢里将旅客“打紧”,“紧”到行李架上、座椅靠背上和座椅下面,然后再组织50人上车,再“打紧”。这样,一辆硬座车,最多可以塞进400来人,连厕所都挤满了旅客。…[详细]

1984年后,“农民工”开始成为春运主角

1984年,开了人口流动的口子

对于农村富余劳动力,最初的宗旨是就近转移,即“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1983年,外出就业的农民仅200万人左右。

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一部分农民获得了进入城市工作的自由。这一年,外出打工的农民突破了2000万,是1958年到1978年20年总和的20倍。

对于这个突然涌现的群体,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雨林第一次提出“农民工”概念,随后,这一称谓被广泛使用。…[详细]

外出农民工逐年增长,约占铁路春运客流总量的60%

农民工对春运的影响显而易见。1984年春节,广州站日均发送旅客较平时增加1000人。人口流动的限制放松后,1986年春节,日均发送旅客较平时增加4200人,达到1.8万人。

1989年,外出农民工达到3000万人,当年,广州站春运日均发送旅客增长到3.8万人。

1993年,外出农民工达到6000万人。此前一年,广州站春运日均发送旅客突破5万人。

2000年,外出农民工已接近1亿人,与之相应,广州站春运日均发送旅客达到10万人。

2005年,外出农民工超过1.2亿人,广州站春运日均发送旅客15万人。

2007年,外出农民工超过1.3亿人,广州站春运日均发送旅客超过16万人,高峰时期超过20万人。

进入21世纪后,“民工流”往往占铁路春运客流总量的60%左右。…[详细]

“新生代农民工”:主角中的主角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80后和90后,是今年被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的群体,总人数大约1亿,占外出打工农民工的60%。在深圳,这个比例已达73.8%。

在春运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和那些大学生和年轻白领相比,他们有着同样青春的面庞、进取奋斗的精神和扎根城市的梦想。他们也乐于体验新鲜事物,约占高铁乘客的四成。

这也是能够寄托变化的群体。他们大多是在城市社会里接受“成人礼”,是面朝城市的一代,无法像老一辈农民工那样向农村“转身”。如果能够顺利在城市立足,也许能够减少春节回家的“刚需”。…[详细]

结语:

铁路春运人潮的变迁,就是中国城市化、现代化的投影……

相关专题

中国为什么有春运

农民工和城里人一样,本该过“不折腾”的生活…[详细]

相关专题

克服困难,回家过年

有些人不得不异地过年,但要记住他们是被逼无奈…[详细]

相关专题

春运买票难该怪谁

67.8%的网民认为倒票泛滥是一票难求的主要原因…[详细]

相关专题

因春运而死的少女

大三的女生在火车站拥挤的人流中被挤下站台…[详细]

专题调查

加载中...

谌旭彬:三论岳飞绝不是“民族英雄”

刘彦伟:航班延误,有苦该向谁诉

王杨:几个关于婴儿喂养的误区

更多

往期话题

联系我们

010-62671158 newbeastliu@qq.com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网专题评论部
本期责编:刘德政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网友评论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